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教学语言

2013-10-18 07:41鲁晓波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5期
关键词:启发性语言教师

鲁晓波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包揽古今中外。一个好的地理教师需具备渊博的知识。如今,新课程理念下,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自身的素质,事实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地理教学语言运用进行一下探讨。

一、语言要准确,具有高度的规范性

从近年的考试情况看,许多考生在答简答题时,具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准确,语言不规范造成的。可以说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严谨与规范,使学生得到准确的信息,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首先,在表述概念、定义、规律时,必须做到语言准确。如,断层与节理,矿物、矿产与矿床等几组概念的比较教学。再如,有一题问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有的同学答有稻米、棕油等。其实是错误的,应说成是水稻和油棕。注意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区别。又如,土地的利用类型有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在答题时有的同学说成了土地的利用类型有森林和草原等。这里没有注意土地资源的分类和生物资源的区别。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区别,会造成学生在考试时觉得都会,但得不到分的现象,很可惜。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我们能说老师没有责任吗?其次,应使用学科术语。还如,要说明地理事物的位置时,不能用上、下、左、右代替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即不能将“吉林省以南是辽宁省”,讲成“吉林省以下是辽宁省”。例如,我们在描述新疆绿洲的分布时,绿洲位于“山麓”地带,而不能说成绿洲位于“山底”下。可见,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学生能得高分的关键。

二、语言要含蓄,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在高考中,有很多内容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语言要含蓄,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德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可以是提示,也可以是暗示。如,在讲我国季风气候时引入《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这时可提问:“黄土高原上的季风风向如何?分别在什么季节?”进而再学习我国的季风气候,这样印象就深刻。又如,在讲到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能最少时,提出问题“假如将来你卖热水器,不要到四川盆地去卖,为什么?”再如,讲“全球性大气环流”时,学生难以理解赤道和极地的空气运动原理,我就问学生:“家中煤气灶上的水加热后,水汽是上升还是下沉”?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同学们非常感兴趣,他们会投入到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中,与此同时,对于一些难点给予了及时的启发性点拨。这样,既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啊。

三、语言要有感染力,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地理学科长期以来就不被重视,这也是造成地理学科成绩低的原因。因此,课堂教学讲究用理趣和情趣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必要的。那么,在课堂中妙用谚语、诗词、歌曲、成语、故事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是最好的方法。如,在讲到新疆气候时,体现其大陆性气候特征,可引用一句话“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学生非常熟悉,马上就能得出新疆气温日差较大的结论;在讲到我国锋面活动规律及其天气变化时,我引用了“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进行总结;在讲山地垂直地带性时,我引用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等。在教学中如果这些用得恰到好处的话,可使教学语言熠熠生辉、妙趣无穷。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地理教师的语言要求更高了,笔者认为以上三点是必不可少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任重道远。望各位地理老师不断探究,用富有自己特色的语言,适应新形势下的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启发性语言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育教师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