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贴近的方式远离,又以远离的方式贴近
——重读《边城》

2013-10-24 04:48李云雷
博览群书 2013年5期
关键词:时代性边城沈从文

○李云雷

沈从文的《边城》所写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湘西一隅,但是仍处于现代中国的时代大潮之中。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不少当时现实生活的因素,比如关于军阀生活的描述,关于翠翠母亲爱情故事的描写。这些因素可以让读者清晰地辨识出故事所发生的具体时空。但是,作者对这些因素并没有着意强调,也没有刻意回避,只是以简单交代的方式加以淡化。显然,作者所感兴趣的地方并不在这里。

在我看来,他的艺术敏感点在于:相对于变化性的时代因素,作者更关注恒久不变的因素,这也就是为何作者着力描述水手的生活方式,以及地方风情、风俗的缘故;相对于复杂的因素,作者更关注简单的因素,小说中作者所写的人是简单的人,故事也是简单的故事;相对于社会性的因素,作者更注重抽象的美,小说中略去了社会现实中不少可以展开的情节,而着重于描述自然风情之美、民俗人情之美、小儿女情态之美。

恒久,简单,美,我想这些构成了解读《边城》的关键词,也构成了沈从文美学思想的核心或支点。这与注重时代性、复杂性、社会性的美学相比,形成了另外一种不同的美学风格。

读《边城》,首先看到的是一幅风景画:山水、白塔、老人、女孩、黄狗,简约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水墨画似的意境。然后展开的是一幅幅风俗画:端午、赛龙舟、渡船、碾坊、提亲,让读者在民俗之中看到了诗情画意,也看到了淳朴的人心。

小说的故事也十分简单,写的只是一个老人和孙女翠翠二人相依为命的故事,以及翠翠与两兄弟天保、傩送之间的微妙情感。作者将这一故事放置于风景画与风俗画的背景中,不着重描写他们之间的复杂情感,而注重描述简单情感的细微波折之美。

虽然小说也不乏戏剧性的因素,比如翠翠喜欢傩送而天保先来提亲,傩送与天保之间竞争性的情敌关系,以及最后的老人之死等,如果换一个注重情节的作家来写,必定会突出这些戏剧性的因素,而沈从文则只是以淡淡的笔墨略加渲染,将这些可能的激烈冲突化解在淳朴的人心中,也化解在冲淡的文字之中。

同样,如果换一位注重时代性、复杂性、社会性的作家来写,即使同样的题材,也会有另外的写法。或许他会删去小说中的风景画与风俗画,而更注重时代政治经济背景的描写,或许不会再写单纯的人与简单的故事,而注重故事的复杂性与人物的多侧面,或许不会再注重抽象之美,而更注重现实的社会性因素——当然这样的写法也并非不可以,在剧烈变化的现代社会,注重时代性、复杂性、社会性也是一种重要的美学,或者可以说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但是这样的美学并不属于沈从文,也无法产生《边城》。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寻找到自己的艺术敏感点,并在对社会现实的体验中形成处理素材的独特角度与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独创性的经典作品,正如《边城》之于沈从文一样。

但是,在《边城》中并非没有作者对现代中国的现实体验,只是这种体验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透过文本考察作者的现实处境,才能真正把握住作者、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也才能进一步探讨作者独特的美学是如何在文本中“生成”的。如果将作品与作者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其中至少存在着三组矛盾,那就是现代/传统、都市/乡村、男性/女性。

作者置身于现代社会,但所写的内容却是传统民俗风情之中的故事;作者置身于大都市之中,但所写的内容却是乡村或边城的人物;作者是一位男性作家,小说的主人公却是一位乡村少女。这三组矛盾表明,作者所描述的并非“现实”中的边城,而是投射了作者现代都市经验的“理想性”的边城,或者说正是因为对都市生活的失望,才让作者将情感、理想以及“乡愁”投射到边城,为读者描述了一个现代桃花源。虽然不一定一一指实,但小说中人物的淳朴,人际关系的简单,对金钱的淡泊,对礼俗的重视等,却都是对现代都市病的针砭,或者是批判。可以说,正是对时代、社会中复杂性因素的回避,使作者选择了永恒、简单与美的事物,这既形成了作者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也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世界。

沈从文对笔下的风景、人物是欣赏乃至向往的。小说的叙述姿态自由、随意、舒展,在漫笔式的游走中,作者的目光似乎四处留恋,但又隔着一层距离,他以贴近的方式远离,又以远离的方式贴近,他全知全能地讲述着这个故事,但又不紧不慢,不急不缓。既不无得意(作为控制叙述节奏的作者),又满怀惆怅(为笔下的人物),小说在匠心上写出了自然,在法度中写出了性情,宛如风行水上,荡起层层涟漪。

在《边城》中,沈从文描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也让读者看到了最值得珍惜的生活与情感方式。这是一个少女的心动与缠绵心思,是一位老人的关爱与生死嘱托,是两个青年的勇敢、踌躇及其情感纠结。这样的“爱与哀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一个普遍性的“情结”。同时,这也是中国的故事,是茶峒的故事,是沈从文笔下的故事。

沈从文在这个故事中写出了人类共同的哀愁,但又带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及其个人的独特性。但问题在于,沈从文以什么样的方式为这个故事赋予了生命,让它从狭窄走向开阔,从故事成为了艺术?

我想在这里,以下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置身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具体的感受,在文学作品中,现代中国的经验是通过作家“个体”的生命体验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具体到沈从文与《边城》,可以说,对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厌弃与对传统乡村习俗的欣赏,既是沈从文的生存与内心的真实体验,也构成了这篇作品的基础。

独特的艺术观。这表现在作者在选材、构思、写作时的独特性,比如在《边城》中,沈从文就回避了时代性、复杂性、社会性的题材,而选择了恒久简单的美。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所有恒久简单之美都是独特的,注重时代性与复杂性的美学也可能是独特的,关键在于,作者能否在某一题材中发现与自己的艺术敏感点相契合的因素。只有这样,一个作家才能真正发现属于自己的题材,也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

为艺术作品赋形的能力。这涉及到一个作家的创作能力,以及将自己的构思写成作品时的完成度。不少人有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艺术观,但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甚至无法成为一个作家,即在于他无法将这一体验赋予一定的形式,或者说难以将之艺术化,因而仅只能停留在个人体验的层面。《边城》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及其独特的风格与语言,给人以启示。

在现代文学史上,《边城》是一部经典作品。它继承了传统中国美学的因素而又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形成了一种现代中国的独特美学。这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美学,也不同于现代西方的美学,而是中国作家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创造。现在我们仍置身于中国的现代进程之中,我们希望看到有更多作家能够将现代中国的经验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在今天重读沈从文及其《边城》,不仅是要重温经典,也要收获更多的启迪。

猜你喜欢
时代性边城沈从文
边城之炊烟缭绕
《边城之隔江望秋》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塞翁失马
诗词的时代性
《边城游记》
《沈从文的前半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