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研究总体思路

2013-10-25 07:13何宏谋
中国水利 2013年20期
关键词:渭水水权调水

何宏谋,张 楠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450003,郑州)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缺水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我国已建成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工程88处,现状情况下工程年调水能力约为227亿m3。虽然跨流域调水量随受水地区降雨年际变化而变化,其在地表水取水中的比重也在2%~4%之间波动,但作为解决我国缺水地区水资源供给不可或缺的手段,其在全国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意义重大。因此,跨流域调水工程已成为我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问题和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对引汉济渭水权置换涉及的技术管理问题的研究,提出技术体系、管理体系、监测体系“三个体系”的构想,保障引汉济渭水权置换有效实施。

一、“三个体系”的提出

引汉济渭调入水量后,原先工业挤占农业的水量通过引汉济渭的水量置换后退还给农灌和农村生活用水,城市和生活缺水将通过引汉济渭调入水量或其他供水水源解决,研究区的供水水源地也将会发生较大调整,地下水限采等相关规定将会得到有效执行。根据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的界定,水权置换是将渭河入黄增泄水量置换于陕北取水口,是两个断面黄河干流水量之间的交换。因此,引汉济渭水权置换能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是渭河入黄水量的增加,在目前引汉济渭工程尚未完工的情况下,如何确定研究区水资源重新分配前后入渭、入黄水量到底增泄多少?可置换水量多少?引汉济渭工程必须在有效增加入黄水量的条件下才能实施水权置换,水权置换实施时,在入黄控制水文断面必须能监测到一定的渭河入黄增泄水量才能置换给陕北地区。针对这些问题,本项目提出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的技术体系、管理体系、监测体系“三个体系”(图1所示)。

从技术体系、管理体系、监测体系“三个体系”的框架图中可以看出,“三个体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有可能导致引汉济渭水权置换失败或难以推进,每个体系对引汉济渭水权置换有着不同内容与意义。

二、技术体系的研究内容

图1“三个体系”框架图

技术体系主要是在查清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规划,预测规划水平年各项需水量;通过构建水资源配置模型、地下水模型、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在规划水平年引汉济渭不同调入水量情况下进行水资源配置,得出相应的配置水量、入黄(渭)水量变化,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和水权置换费用价格等;在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研究基础上,结合可能的引汉济渭调入水量,研究可置换水量,水权置换的期限和费用价格等。技术体系在整个项目中起到基础核心的地位,为后期的管理体系及监测体系提供方案数据。

通过以上论述,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应包括供需水平衡分析、综合集成模型的构建、规划年配置方案的模拟分析、水权置换方案及可置换水量研究。

三、管理体系的研究内容

管理体系是针对引汉济渭工程及水权置换的特点,开展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协调流域水资源管理部门及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

引汉济渭工程调水进入关中地区后,将在现有水系和供水系统基础上形成独立的供水系统,该系统既相对独立于现有河流水系,又和现有水系存在着密切关系,其直接入渭水量或退水增加渭河水量均是管理重点,也是保证水权置换成败的最后一道关口,这就需要根据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政策,明晰管理权限、规范管理程序、确定监控措施以满足管理的需求。这也是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管理体系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一方面需要明晰管理权限。1998年国务院对流域机构的管理权限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渭河林家村以下、黄河干流头道拐以下为流域机构取水许可管理的全额管理河段,按此授权,关中地区渭河干流、陕北黄河干流的取水许可管理权限属流域机构;按照2006年国务院460号令《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取水”由流域机构审批;2003年国务院223号令 《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也对“重要支流重要水文控制断面及其流量控制指标”进行授权。根据上述法规,需要研究明晰引汉济渭关中供水区、陕北供水区的取水许可审批权限、重要水文断面和重要取水口的调度管理权限。另一方面,需要规范管理程序。引汉济渭水权置换涉及多个市级行政区、众多企业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借鉴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节水、水权转换”模式,构建“引汉济渭、水权置换”模式的规范管理程序,规范水权置换各方的行为。

通过上述论述,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应包括水权明晰制度、管理权限的界定、实施程序、费用的管理、规划制度、技术审查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实施的后评估制度以及渭河调度保障措施。

四、监测体系的研究内容

水权置换监测系统是实践水权理论和建立水权制度不可缺少和不可逾越的基础性工作。水权作为实现水的功能和效益的一种权利,它是以水量这种物质为载体而得以实现的,即水权置换是通过水量的流转而实现的,流域分水方案的落实、用水管理、水资源有偿使用、水权水市场的形成等都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数据,因此水权置换监测系统是实施水权置换的重要基础保障。水权置换监测体系在明晰水权的基础下,是对水权有序管理的需要,是监督管理的需要,是实施水权置换后对其他用户是否造成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地下水环境等评价的重要依据。

综合来看,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的监测内容应满足水权置换监督管理要求和水权置换效果评估的要求,从上述两方面要求出发,监测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增加入渭水量监测、置换水量监测、水质监测、地下水水源地运行监测、地下水动态变化监测、水量调度监测等。

建立完善的水权置换监测体系,是保障和推进引汉济渭水权置换顺利运作的必要条件,作为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水权置换工作同时规划设计、同时建设、同时发挥效益。

五、结 语

在资源型缺水地区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及实施的水权置换,是补充水资源不足,支撑缺水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技术体系获取不同情景下受水区、置换区的缺水程度,在全面分析各种节水措施、考虑不同置换方案分析比较基础上,提出合理的置换水量;在调水及置换过程,相关制度以及调水量的监测也是保障受水区、置换区实际置换水量的有效措施。技术体系、管理体系、监测体系“三个体系”是保障水权置换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实现受水区、置换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刘强,等.美国跨流域调水管理借鉴[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28(12).

[2]陈雷.在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EB/OL].http:∥ghjh.mwr.Gov.cn/zyhy/2010qgslghjhgzhy/zyjh/201002/t20100201_173987.html.2010.

[3]水利部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R].2007.

[4]李浩,等.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

[5]曹廷立.浅谈跨流域调水规划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6).

[6]畅建霞,等.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

[7]洪小康.引汉济渭是战略性工程[J].西部大开发,2009(12).

[8]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综合说明[R].2011.

[9]苟非洲.陕西省引汉济渭受水区水权水市场问题研究[J].陕西水利,2011(1).

猜你喜欢
渭水水权调水
论建立水权登记制度
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
——以陕西省引嘉入汉调水工程为例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渭水舍渔
家乡的渭水河
水权转让法律原则刍议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中国水市场的运作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