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复旦推进移动学习应用

2013-10-25 10:29张凯赵泽宇
中国教育网络 2013年6期
关键词:校园资源信息化

文 /张凯 赵泽宇 宓

移动学习的内涵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写成m-learning)成为中外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普遍的观点认为移动学习是在移动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过程。在信息化校园的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移动终端(如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接入无线校园网,结合各种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方便灵活地实践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

传统的学习过程以教师在课堂的传授和依托书本的自学方式为主,这种学习方式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形式单一且低效。而移动学习则突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的限制,鼓励让学习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移动学习引出最根本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在形式上,必须能借助无线校园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实现随时随地的知识获取;在内容上,必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调整,实现对学习资源的碎片化与知识化,即知识管理,它是学习资源的管理,包括以各种方式存储的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专家地图建设等。可以说,知识是学习的内涵,移动学习将促进知识在学习者之间快速有效的共享、交流。

移动学习环境下的知识管理

知识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自于各种传播媒介,例如数字图书馆中的书籍、期刊、论文和校园网中的其他电子资源等,也来自于校园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过程的知识创造;2.教学科研和工作管理中的观念、判断、方法论、经验等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自于个人的实践思考与总结归纳,来自于教学科研团队的学习、积累和传承,来自于在团体或网络中的交流学习,来自于对学校各种业务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3.获取知识或面临问题时“知道找谁”(Know who)知识。这类知识可以根据已发表的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的作者信息按图索骥,也可以根据原有数字校园的业务和数据进行重新梳理、归纳并优化过程而得到。

随着移动设备普及、社交网络兴起以及学习模式的改变,知识管理的对象和手段都已发生变更,知识的范围正在快速扩大,知识的组成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非结构化特性,知识传播的速度更快、知识更新的方式更为有效。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知识管理与分享的信息化服务模式,利用和加强信息化校园的基础,拓展利用移动学习,改变资源利用的格局。换言之,就是要基于信息化校园建设中无线校园网、物联网、云存储、社交网络、网络学习等技术和平台,规划知识的来源、交换、过滤、筛选、协作与交流,形成一套完整的便于移动学习分享与管理的知识管理机制。

值得指出的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知识产生过程的协作与交流,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要与传统数字校园紧密结合,依托学校固有的社交关系特点,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社交关系,让师生能够便捷地在校园社交网络中建立起社交圈子,进行内容、知识等的分享,提高有效沟通的手段与能力,并通过教育社交网络的互联互通与兄弟学校的同学、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结合机构知识库、团队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形成由人-人、人-知识、知识-知识构成的有机网络,为数字校园其他应用提供基础信息服务,成为师生个人的知识中心、活动中心和社交中心。

在高校中知识的共享利用是指以校园网环境为依托,借助于虚拟化、云计算技术,使教学及科研活动中所涉及的与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源,以最大可能的情况下,方便、快捷地为全校师生共享。

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的目标包括:

1.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相关教学科研等学习资源进行梳理和集成,构建统一管理的学习资源数据库,包括:人力信息资源库、教学基础资源库、多媒体资源库;科研与学术资源信息库、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库;图书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库等。

2.对学习资源数据库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覆盖全校范围内的资源共建、共享及共用平台,构建面向全校师生学习的开放式知识和信息共享平台。

全校师生是学习资源数据库的生产者、使用者和共享者,这种学习方式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师生人人都是知识生产者,人人都是知识需求者。

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各种资源收集方式,集成各类学习资源,建成学习资源的整合数据库,全校师生可访问教学科研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进行资源查询、定制或下载和补充等。

复旦大学移动学习平台案例分析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信息化手段丰富学习形式,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以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和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着眼点,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初显成效。

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育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复旦大学通过建设并不断完善招生、迎新、研究生、教务、选课、学工、留学生、外事等管理系统和E-Learning、精品课程、视频课程、图书馆电子文献等各种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逐步建立和形成以教学教务管理和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教学信息化服务体系,并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为学校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小班化教学、研讨型课程、通识教育改革等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

同时,复旦大学还借助自身优势,积极发挥在区域教育学习资源共享和教学协作方面的核心作用和示范效应,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支持上海东北片高校跨校选修辅修、跨校区视频教学、云南大学网络视频课程、东亚九国以及其他网络视频课程的工作,提供课程资源网络共享、跨校教学协作等信息技术服务,推动移动互联条件下的共享学习资源库建设,促进全新的学习模式改革和发展。

在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复旦大学结合十余年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成果,梳理了本科生、研究生从进校、在校到毕业的全管理生命周期中信息化支撑的各种业务及服务,提出按照用户角色重新规划,以用户细粒度服务为目的的业务流程重组,构建网上的“一站式”学习中心。

信息化建设成果支撑移动学习服务

复旦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在稳步推进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服务,实现早期建设成果的深层次应用和推广。其中作为移动学习的基础:无线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及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无线网络覆盖率超过90%

复旦大学根据多校区、多附属医院的特点,建成了“一网四区十院多出口”的万兆主干校园网,8万余个信息点遍布学校所有教学、科研和生活区域,全网开通IPv4/IPv6双协议栈。由2000多个无线AP、多台专用AC和覆盖全校范围的全网认证系统组成的无线网络已稳定运行了多年,实现了校园教学和科研区域95%以上建筑物和公共场所的无线覆盖;加上近期在学生公寓区域无线网络的覆盖接入和校本部的无线AP进一步扩容,是全国高校最大规模的校园无线网之一。

2.支持多协议的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移动学习强调学习资源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无线网络在移动终端的获取,必然涉及到用户身份的唯一标识与认证,复旦大学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主要解决了有线、无线网络认证及系统应用的单点登录问题。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环境越来越复杂、技术越来越多样,目前复旦大学的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主要支持以下六种认证协议,提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认证服务:

(1)LDAP协议:这类认证协议支持需要高效率验证密码和查询信息的业务系统以及部分只支持LDAP协议的开源免费系统。例如大并发量的选课系统等;

(2)ICE(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Engine)接口:支持使用JAVA语言编程的WEB应用系统等,例如本科生教务系统、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3)第三方认证接口(TAC-Third-party Access Certification)服务:满足需要跨域认证的系统,例如第三方开发的管理系统,以及部分院系的教学管理网站、社会业务系统接入认证等;

图1 一体化教学服务平台

图2 移动校园建设架构

(4)Radius协议:主要用于无线的全网认证,可以解决不同厂商生产的AP协议存在差异的问题,解决不同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无线上网方式差异的问题;

(5)联邦认证方式:主要用于跨校无线认证和跨校选修辅修,形成学习联盟;

(6)微软AD域认证:主要用于微软产品的身份认证和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便携式设备,便于分域管理。例如云存储、SharePoint文档共享平台、虚拟桌面等服务。

3.一体化的教学服务平台

通过数据、业务和服务的梳理、贯通、整合与重组,形成支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体化教育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

在数据层,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教职工的基本信息,本科生、研究生的开课信息和选课信息,教师的授课信息等通过数据交换,形成了以E-learning系统为核心,整合了本科生教务、本科生选课、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生选课、人事管理等系统的有机联动的网络教学平台。

4.知识化的网络学习平台

知识不仅仅是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加工,也不仅仅是教师单向的传播概念和经验,还需有用户的反馈与交流。复旦大学在开源的Sakai网络学习系统上,发布了一个分支,提供E-learning服务。除了汉化以外,该系统还提供了课件直播、打包下载等功能。目前,该系统开设课程1000余门,用户数近万。网络学习系统是良好的知识交换和交流平台,它有答疑、作业、论坛等交流模块,可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点和资源的分享,拓展网络学习和交流的范畴。

移动学习的载体- i复旦

校园移动应用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信息化校园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根据移动设备的特点,应从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逐步向复杂的业务处理的方向推进。

作为国内最早基于客户端方式建设和投入使用的复旦大学移动门户——“i复旦”,初期建设经历了三个步骤:信息发布、个性化推送、移动服务拓展。第一阶段重点是向用户提供服务信息的查询,包括新闻视点、电话黄页、班车信息、校园地图等;第二阶段是信息的主动推送、订阅服务,包括招聘信息、迎新离校服务、通知公告、讲座信息、一卡通信息的订阅和推送;第三阶段是深层次服务的应用拓展,包括移动学习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成绩发布、学分与绩点计算等。

在第三阶段建设中,“i复旦”集成了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的移动版本,在移动终端用户可以进行课程的视频直播观看、课程的历史回放、电子资源的下载、学习资源的获取、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等。同时“i复旦”也支持与移动学习相关的其他信息的订阅和推送,如成绩、绩点、学分、课程表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查询与获取,以及通过移动图书馆实现的相关服务。

“i复旦”定位为校园移动门户,在以其作为载体的条件下,正逐步成为师生“一站式”移动学习服务中心。

移动学习是继远程学习、数字学习后的又一次飞跃。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移动学习模式将会逐步完善,高校移动学习服务中心将逐渐形成,移动教育推广应用将成为带动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校园资源信息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