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测评工具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2013-11-04 06:40李晓靖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工具毕业生院校

李晓靖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 450000)

目前我国共有1200 多所高职院校,在校生900 多万人,每年毕业生300 万以上,近几年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稳定。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方面,毕业生抱怨就业难,找不到理想职业;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则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或者招到人而留不住。据分析,产生这种“怪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高职毕业生的高期望、高要求和企业人才层次的低需求之间产生错位。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很多高职毕业生不能恰如其分地对自己进行评价,期望薪资、待遇能够一步到位,忽视了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必经的各个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和择业指导,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测评的重要作用

职业测评是一种了解个体与职业相关的各种个性特征的工具或方法,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及相关一些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一些测验或访谈手段,通过对个体的个性特征、能力结构、职业偏好、动机需求水平以及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性测评,以求对个体有更客观、深入、全面的了解,确定其职业适应性。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制定最适合的职业发展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人——职”匹配。[1]职业测评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学校进行就业指导和组织合理选拔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在院校方面,很多院校未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致使学生的专业选择缺乏科学性;在学生方面,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缺乏定量分析的手段,没有有效的利用工具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判断和抉择,以至于在工作年限不长的时间内,频繁更换工作岗位。2012年,麦可思公司对2011 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调查,发现江苏省2011 届高职大学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仅占全体毕业生的36%,有64%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期望的职业。[2]在对光明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工作半年内离职的毕业生所做的调查中发现,91%的毕业生是主动离职,具体原因如下:1%的离职者准备求学深造,3%的离职者感到就业没有安全感,4%的离职者认为工作要求和压力太大,6%的离职者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适应,17%的离职者想改变职业或行业,29%的离职者认为薪资福利偏低,40%的离职者因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从这个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93%的毕业生主动离职是因为人——职不匹配造成的。北森测评网曾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高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正确的职业选择应该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事实上仅有17.5%的人在择业时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3]这些数据均说明在我国高职生就业难很多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职业,人——职不匹配造成的。

如果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是他喜欢的,并且与其能力相长,那么,随着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不断增长,他的收入水平也将随之增长。但如果毕业生没有经过相关测评和择业培训,随意选择就业岗位,必然会出现频繁“跳槽”现象,每到一个新的岗位,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这种不断试错的状态,将会使毕业生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另外,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的取材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所付出的获取新人信息的成本、培训成本、违约成本、机会成本以及进修成本等都是用人单位需要考虑的。因此,在这样高昂的成本中,用人单位在经过层层剔选以后所确认的招聘对象如果不能长久的适应这一职位,或者因为个人素质问题与这一岗位不匹配,员工在其岗位上的价值创造就会大打折扣,这又会造成成本的继续浪费。

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角度,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职院校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择业指导,以上两方都要受到损失,从而使我们的整个社会受到损失,这种损失要远大于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择业指导所进行的投入。因而,职业测评和择业指导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很多高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尽量地使用职业测评工具,以求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准确分析就业环境,做到人——职匹配,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二、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现状

准确地说,职业测评工具是一种支持手段,它可用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进行职业探索,建立发展目标,进行职业调整等。如果个体从事的是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在职业环境中就能够做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容易取得成功。反之,则难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兴趣,不易取得成就。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选择符合自己职业性向的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测评,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能够重新认识自身的性格和优缺点,从而得到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指导。

国内外对职业测评进行研究的理论有很多。根据这些理论开发出来的测评工具主要有:霍兰德职业性向量表、MBTI、卡特尔16PF、DISC、CPI 等。我们认为,这些测评工具从使用者角度,可以分为用人单位使用和求职者自用两种。前者是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求职者的测评,目的在于判断是否录用求职者,或者给求职者安排合适的岗位;后者是求职者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做出客观判断。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扩招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对学生的就业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经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中,有近四成的学校只是简单地在就业指导课上提到职业测评,而没有更深入地对学生组织开展测评。笔者通过电话访问、查询公开资料等方式,对国内100 所高职院校职业测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表1 国内高职院校职业性向测评工具使用情况表

图1 测评工具使用情况图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在所调查的高职院校内,已经开展职业性向测评的院校占六成比例,而且在已开展测评的院校,对学生也不是百分之百地进行测评。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均表示不知道职业测评到底为何物。

即便有些学校开展了职业测评,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首先,从上述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职业测评工作中,高职院校使用较多的测评工具分别是北森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霍兰德职业测评系统和MBTI职业性格测试系统,另外还有很多种测评工具,但这些测评工具各有优缺点,并不完全都适合我们的高职学生。有的测评工具设计的测试指标过于笼统,存在孤立(甚至对立)。有的忽视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适应性,有的则忽视了社会大分工之下各职业个体差异的加大,更有甚者,有的所涉及的问题答案模棱两可,被测试者对问题选“是”可以,选“否”亦可,从而影响到最终结果。其次,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测评活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学校的测评指导教师都不具备心理测量的专业知识或MBTI 施测师等专业资质,很难对学生的测评结果做出相应的指导。有调查表明,没有施测师的参与,仅使用MBTI 问卷,结论的误差率高达30%,而在未经认证的施测师的误导下,结果更加糟糕。[4]按照国际心理类型协会(APT International)要求的性格测试的规范,测试后要由专家来讲解测试结果,要面对面地与被测试者进行沟通。也就是说,被测试者做完职业测评以后,必须要和专业的咨询师进一步交流和沟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不但不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反而使被测试者在做完测试后愈加迷茫。

由此可见,我国的职业测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各高校应该加强对职业测评工作的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和认证,加大宣传,让学生们对职业测评有个正确的认识。

三、使用职业测评工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在应用职业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时,一定要注意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即测评工具和测评方法的选用、测评的内容都要科学和规范。现在职业测评工具种类繁多,但每一种都有其侧重点,也都有优缺点,所以我们在选用测评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用那些经过反复验证,被证明是有效和可信的职业测评工具。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拟选用的职业测评工具进行分析和论证,最好在小范围内先试用,证明其在本地区、本校也是适用的。

2.以生为本原则。

在应用职业测评工具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使用测评工具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方面与职业之间的适应性,并加以引导,达到人——职匹配,但有些高校囿于一定的条件限制,对所有的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所有的学生采用同一种职业测评工具,这也导致有些学生在测评结果前茫然失措,感到测评的结果和自己本来期望的相差甚远。指导教师在为学生做测评前应该注意将学生分类,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其特征选用不同类别的职业测评工具,然后和学生一对一、面对面的进行分析指导。

3.客观性原则。

在测评过程中,学生们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择业意向和性格倾向,对此,指导教师不能对任何一种倾向或意向表现出丝毫的褒贬态度或个人感情色彩,一定要保持客观,否则会影响到被测评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之不能真实地表达出其真正想法,这样会影响到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外,指导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测评结果只反映了个体的一个特征,而非全部,不能仅凭一次测评结果就告诉被测评的学生适合什么职业或应该参加什么活动。

4.鼓励性原则。

面对测评结果,指导教师应该对被测评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积极的回应,避免负面的说法。在描述各性格类型或职业倾向时,避免使用“武断”的语言,应使用非判断性、倾向性的话语。指导教师还应该向被测评学生明确指出性格类型和职业均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所有的性格类型和职业都有其内在的价值。特别是对被测评学生不利的一些结果,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疏导,避免学生因此产生心理压力,委婉地建议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缺憾给予更多的重视,让学生在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身需求的前提下,知道如何更好地发展完善自己,以达到人——职匹配。

总之,学校应该利用职业测评工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选择中的各种问题。

[1]高存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测评工具的应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

[2]麦可思.中国2011 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EB/OL].http://www.mycos.com.cn.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EB/OL].http://edu.sina.com.cn/l/2004-08-10/79018.html.

[4]朱若霞.做完职业测评后,她更加迷茫[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2).

猜你喜欢
工具毕业生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波比的工具
伤心的毕业生
波比的工具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