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理绵密 叩问文心——评杨庆存先生《宋代散文研究》

2013-11-14 13:04颜翔林
中国文学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逻辑散文

颜翔林

(温州大学文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15)

诗歌与散文构成中国古代文学史行进的两轮,彼此关联和支撑,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结构。学界对于诗歌之探究,气象万千,蔚然壮观,而对于散文之研讨则相对薄弱。尤其是对承唐而盛的宋代散文,它标志着中国古典散文的辉煌阶段和颠峰状态,新时期以来,尽管陆续有零散的成果出现,然而,系统而深入的著述则付阙如。杨庆存先生的《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2 年首次付梓,为海内第一本专门研究宋代散文之著述而备受学界瞩目。其后,作者兀兀穷年,潜心探索,不断修缮,新版于2011 年印行。本人采取“细读”(close reading)方法通览全书,以为这是一部眼界闳阔,思理绵密,新论叠出,逻辑体系完备,文献资料丰赡,考据严谨有致的有关宋代散文研究的开山之作与厚重之作。庆存先生以敬畏古人的学术热忱,以绵密思理与精湛学养和古人展开以心会心的对话,领悟和叩问古人文心,在宋代散文研究的领域获得精神弥满的收获,作为一位学人,无疑是一件快乐和幸福的事情。

溯源“散文”,显然它是一个古老的文学概念。一方面,中国传统文论中诗文或文笔并称,散文成为文学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结构和美学探究的对象之一。另一方面,“散文”(prose,essay)应该说是一个现代文艺学的概念,它综合了西方的散文观念和中国现代的散文观念。然而,无论是传统的散文概念还是现代的散文概念,也无论是中国散文概念还是西方的散文概念,都存在边界上的模糊性和美学理论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宋代散文研究》首先面临论述和定位“散文”的本体论问题。作者立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稽考中国古代典籍及散文的经典文本,纵览西方散文(prose,essay)概念的演变历史,着力探究散文这一概念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历史过程,从文体学意义上清理散文这一文学形式的内涵和外延,从而界定其逻辑范畴,并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辨析散文的审美特性和艺术本质,从而为全书的理论构架和逻辑行程奠定坚实的基石。

从美学视角考察,《宋代散文研究》呈现重要的理论意义之一,是其从学理上解决了“散文”概念的逻辑界定和审美特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散文晚于诗歌”论,“散文源于西方”论,或者散文“始于南宋罗大经”等说法,撒播于学术界,影响广泛,客观上引发散文理论的迷惘与困惑。作者依赖于历史主义和逻辑思辨相统一的方法论,结合丰赡的文学史料和参验众多的文本范式,以古今参照,中西互证的策略,以宏观综合,微观考据的路径,廓清了“散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了散文这一文体形式的艺术规定性和审美特性。由此奠定了该著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行程。与此密切关联,作者对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围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进行探究,广泛援引中西方有关散文划界的理论,采取辩证理性和历史理性相统一的方法,汲取合理内核,摈弃理论局限,去伪存真,存疑与否定并用,从而提出自己有关散文的概念,从文体学和美学意义上澄清散文的本质规定性和逻辑范围,从而实现对散文在新的历史语境之中的划界和确立研究范围。针对“赋”和“骈文”这两个具体的特殊对象,作者展开从逻辑到经验、理论到实践、创作到接受,再从经验到逻辑、实践到理论、接受到创作等双向论证,从横向到纵向,古代到现代,东方到西方,进行广泛深入的宏观论述和微观辨析,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将赋与骈文归纳到散文的逻辑范畴。

纵览全书,《宋代散文研究》寄寓着绵密的思理和潜在的理论张力,闪烁着历史主义的美学眼光,弥散着精湛的古代文化学养,洋溢着敏锐空灵的审美直觉和丰富深厚的文学鉴赏力,作者对宋代散文展开汪洋恣肆的宏观把握和鞭辟入里的微观剖析,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经验、感悟和阐释、义理与考据等相统一的综合方法,系统而深入地论述宋代散文的历史发展,以富于审美发现的理论眼光,诠释重要的作家与经典文本,得出诸多甚启人思的结论。我们有理由判断,该著是新时期以来有关宋代散文研究一部不可多得的抗鼎之作与上乘之作。

康德认为综合判断要胜于分析判断,前者也是扩充的判断,它可以增进和扩充以有知识内容。庆存先生的这部《宋代散文研究》一个突出的思想特征在于理论阐述上的综合判断,呈现立论的辩证公允和潜藏着学术的公共空间的平等对话意识。这一方面奠基于作者渊博丰厚的文化史、思想史的知识积累,对历史、哲学、文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资源的选择和提炼,由此构成综合性的理论思考和精湛细微的考据,合乎逻辑地生成这部厚重著作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的有机结构。综观《宋代散文研究》,著述者善于将东西方不同的文论与话语、观念和方法高度地综合在自我的著述结构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谱系融会贯通于对于文本与作家、风格和流派的诠释和评价之中,凸现出独立的学术品格和思想自主性。

著述在整体构架上分为逻辑相承的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相对系统深入地探究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第一章至第三章,是全书的逻辑基础和理论要津,作者先行探讨了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其次对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围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进行探究,解决了古代散文的研究范畴和文体归属的问题。最后,描述了古代散文的历史演进,在此基础上给予宋代散文以合理的逻辑判断和历史定位。第四章,宏观而辩证地分析了宋代散文繁荣的表象景观与深层底蕴,从多元并存与整合驱动的运行机制、群体式创作与流派型衍传的发展模式、崇文意识与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知识结构与群体意识的创作主体的透视等逻辑环节,辅佐以作家投入与作品的产出等一系列的数量统计及其图表显示,精辟和准确地勾勒出宋代散文繁荣的客观的历史原因和创作主体的艺术能动性。第五章和第六章则联袂对北宋前期散文流派与发展作出描述和阐释。客观分析了宋初骈散两派的对峙,公允描摹“五代派”的“沿溯燕许”与华实并重,辩证肯定了复古派的“宗经尊韩”与垂教尚散的散文复兴之路历史性回归。继而,作者对西昆派崇尚骈丽和盛世风采给予实事求是的辨析,一方面褒扬了古文派的力涤排偶和独高古人的美学主张,另一方面也肯定了骈文的审美价值。作者指出,“从文学角度看,骈、散是古代散文枝头的两朵鲜花,未可抑此扬彼。就体式而言,二者各有特点。骈文讲究用典、对仗、音韵、声律而雅化程度较高,读者群自然受到限制,从而缩小了垂教至化的有效范围,故五代派、西昆派力主自然以补不足,而复古派、古文派则以‘乘骥渡海’相讽刺。我们不必囿于前人成见,陷入传道框架模式内,而应予客观审视。”第七章与第八章着力论述北宋中叶的散文演进与体派鹊起。北宋中叶为宋代散文的颠峰时期和辉煌阶段,天才荟萃,流派缤纷,华章联璧,著述者思理飞扬、卓荦不凡的辨析与阐释,加之文思泉涌和话语表达的行云流水,令常常令人读之枯燥的学术著作焕发文学的幽香和亮色,使阅读者掩卷而存美感于心,由此而心会古人,神往斯文。第九章讨论“南渡前后文采派与抗战派的崛起”,对“穷极华丽”的文采派散文进行历史梳理,重点阐释了李清照的散文成就,笔墨所至,言他人之所未言或言他人未尽言,对易安居士的散文艺术作出新颖独创的论述。对于抗战派散文的政治意义和道德意识也给予的积极评价。第十章浓墨重彩地论述了“南宋中兴诸派的联袂与踵武”的演变过程,对事功派、理学派、永嘉派、道学辞章派的散文写作进行描述与分析,在比较与综合之中揭示它们在政治立场、伦理原则、审美情趣、技法修辞等方面的异同,甚见作者之功力与卓识。尤其对稼轩散文的探讨,发前人之所未发,言他人之所未言,呈现审美发现的精深眼光。对理学派与永嘉派的散文创作也做出精要恰当的诠释。第十一章论述了“宋代散文的终结与爱国派的绝响”,笔墨挥洒之间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和美学的哀悼情怀,作者在理性分析之中渗透了浓重的诗意感伤,使纯粹的学术著作平添了文学的色彩。第十二章,也为最后一章,作者从文体学和审美形式的视角,综合地论述了“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分别阐释了宋代文人对“记”、“书序”、“题跋”、“文赋”、“诗话”、“随笔”、“日记”等文体的创造,分析了宋代散文的体式创造的时代基因和宋代文人的创作主体的体裁意识。

然而,作者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的论述不是处于零散和碎片的状态,而始终贯穿一条逻辑红线,这就是综合判断,而综合判断又始终伴随着辩证理性和历史理性。由此,《宋代散文研究》构成一个体系完整而严密,思理绵密而潇洒,材料厚重而精炼,观点新颖而公允,方法丰富而综合的学术气象。作者以绵密思理和逻辑综合的方法,辅佐以扎实求是的考据和空灵潇洒的笔墨,将宋代散文的学术探索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书中的不少章节,作为单篇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重要刊物发表,有的还荣获《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显示该著深厚的学术累积。该著还得到王水照先生、顾易生先生、葛晓音先生、陈尚君先生、刘乃昌先生、吴熊和先生、严迪昌先生、陈谦豫先生、徐培均先生等名家硕儒的赞誉,实属难得。该著经历作者十余春秋的锤炼磨削,思维与学理尤显精粹与醇厚,文笔的起承转合,潇洒历落,飘逸多彩。

伽达默尔认为,人存在于生活世界,除了必需的物质生活之外,还需要一种理论生活,它是衡量主体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意义的重要构成之一。庆存先生的《宋代散文研究》贯穿着对理论生活和文学生活的向往与沉迷,呈现一个学者对古典精神的渴慕,是借以散文的审美形式去和古人以心会心。或者说,是以对散文的探究方式,去叩问古人善美合一的诗意心灵。

猜你喜欢
逻辑散文
逻辑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高考“集合、简易逻辑”经典问题聚焦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