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名中的盐文化

2013-11-14 13:29周洪福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盐场海盐咸味

文/周洪福

宁波地名中的盐文化

文/周洪福

宁波产盐历史悠久,自唐代开始,这里曾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乃至全国著名的海盐生产基地。宁波大街小巷的地名,也深刻地打上了盐文化的烙印,散发出浓郁的盐巴味儿。

宁波与盐相关的地名,多数因盐场生产和盐政管理体系中的盐、咸、场、灶、甲、仓等而得名。这些因盐而得名的地名,规律地分布在旧时盐场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周边区域,记述着古人在这块热土上“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宋·柳永《煮海歌》)的产盐经历。

“盐”,是最直观的产物,宁波带“盐”字的地名自然不在少数。如海曙区有个路名叫“盐仓巷”,因曾在此处设立盐仓而得名。象山有个“卖盐弄”,从这个形象的路名中,似乎可以想象出人来人往、短褂长衫、推车挑担、吆喝四起的狭窄的小弄堂里人们用铜板换盐的旧时场景。也有部分含“盐”字的地名,因岁月变迁,已经谐音成其他名字了。象山石浦镇的“盐仓前”历史上是制盐、堆盐的地方,因此得名,经时代变迁,谐音改为“延昌前”;高塘岛的“烧盐湾”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孝贤湾”。

“咸”,是盐的味道,因此,宁波有的地名也“咸味十足”。以鄞州区咸祥镇为例,咸祥古称“嵩南”,古时候这里是浅海海湾。元明时期,外来移民利用海涂高阜隆起处煮盐,因名“盐场”。“咸祥”这个地名,就是从“盐场”的谐音转化而来。至清嘉庆年间,因围海造田,盐场远去,正式更名为“咸祥”,寓意“吉祥如意”。直至现在,咸祥镇还有咸祥河、咸球河等河流和咸开路等路名。

“场”,是古代所设的一种产盐的专业机构,是海盐生产的最大建置单位。在唐宋时期,宁波市就有石堰场、鸣鹤场、清泉场、大嵩场、玉泉场等,盐区几乎遍及市内各区、县。后因场署周围居住的人多了而形成村庄,场名也因此成了地名。

“灶”,特指旧时煮海水、煎盐所用的盐灶。灶户,是指制盐的盐民。随着盐灶周围住户多了,发展成村庄,灶名便成了地名。慈溪庵东盐区是宁波历史上重要的产盐区,号称“浙江盐都”,其境内以灶命名的村落、道路十分普遍,如一灶村、二灶村、三灶村等。这些咸味十足的名称,与古时这些地方的盐灶分布相呼应,无一不显示出在这块土地上盐业生产曾经的繁荣。

关于“余姚”城市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一说为“物产说”。余姚历来是盛产海盐之地,故在古方志书《越绝书》上把“余”字解做“盐”字,“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由此,宁波产盐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存的这些咸味十足的地名中的大部分将逐渐消失。但是,盐之于宁波这座城市,如同血液里的养分一样,已经成为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王彦中摘自《宁波晚报》)

猜你喜欢
盐场海盐咸味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粗海盐
浅谈额吉淖尔盐场的生产与运输情况
咸味
海盐可可
酷爱重口味 可能你的唾液与众不同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休“咸”一刻
漫谈我国的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