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岗小说评点与“互文”批评视角略论

2013-11-15 12:14··
明清小说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演义互文三国志

· ·

引 言

评点是我国古人进行小说批评的主要方式,是评点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审美风格以及创作方法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并借此表达文学主张、抒发自身情感的活动。小说评点的产生跟我国史著的论赞体例、传统阐释学的笺注、集解方法等渊源甚深,同时也与文学选评活动(文选学)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契合了古代通俗小说平民化、商业化的需求,这种批评方式一出现就受到小说爱好者的热烈欢迎。明、清是小说评点的发展繁荣期,优秀评点的受欢迎程度几乎不亚于原作。毛宗岗父子的《三国志演义》评点就是众多优秀作品之一,在它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评点文字与原著一起组成“评本”流传,至今仍是我们研读作品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学界对古代小说评点进行的系统研究中,理论价值一直是关注的热点,其中又以小说评点的叙事学贡献最受认可。不过,小说评点所创造的理论价值并不仅限于叙事学,在细读毛宗岗父子的《三国志演义》评点时,我们就发现了评点者试图通过建构某种对应关系来阐释文本意义的努力。这种对应关系既可能被建立在《三国志演义》文本之内,也可能建立在小说与其他历史、文学文本之间。毛宗岗的这种文本解读方式与西方“互文性”理论极为契合。虽然我国古代并没有系统的互文理论,但概念术语的缺席并不意味观念、思想的空白,毛宗岗在《三国志演义》评点中表现出明确的“互文”解读视角,庶几可作为中西文艺理论的某种沟通之证。

论及“互文性”,我们首先不得不提及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自她创造性提出互文性概念之后,这一理论又经过了众多知名学者的总结和发展。目前,互文性已经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之中。互文性理论最大的魅力在于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意谓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其意义的产生取决于“作家主体、接受者主体和已经成型的大量文本共同作用于某具体文本空间”。如果将作品产生与传播的整个文化背景理解为广义文本,那么任何文学作品都将以“互文本”形式存在。基于这样的认识,一旦我们破解了作品中的多种互文现象,势必能更加真实地还原作品创作时的情况,并创造性地理解其丰富内涵,这正是当代学者热衷于以互文性为武器进行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因。

了解互文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发展渊源,意味着为小说评点中的互文视角寻找存在的可能。小说评点在传统诗文批评的基础上产生并成熟,不仅笺注、集解方法对之产生过直接影响,“秘响旁通”、“交相引发”的批评思想也是其理论源头。评点者借助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文本意义进行既符合原作,又富于文人色彩的个性阐释,正与我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思路一脉相承。在毛宗岗的《三国志演义》评点中,评点者一方面积极建构小说与其他历史、文学文本之间的联系,通过设置强大参照系来对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在文本内部寻找规律性重复、对应,对作品叙述结构加以解析。在解读作品过程中,评点者还不断透露自己的小说美学主张。这种评点观,正是我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秘响旁通”、“交相引发”思路在小说研究上的具体表现,而这也正好与西方“互文”批评中视文本为开放主体的看法不谋而合。

一、史实参照建构人物品评模式

二、诗文引用与小说意趣的个性化解读

三、寻找情节互文与小说结构的文人化阐释

结 语

以上所论几个方面其实并不足以涵盖毛氏评点的全部互文特点,无论在评点中借助历史事件或前人诗文来进行互文参照,还是通过建立情节内互文来加强意义阐释,无不反映我国古人在文学批评中所具备的大视野和大智慧。在“互文性”作为当代最时髦的文本理论之一而被大加运用的今天,我们也许更不该忽略它在古典文学批评中就曾经历的辉煌。

评点作为我国古代小说特殊的批评形式为互文解读提供了实践场所,而评点结果本身却也在不知不觉间与原作构成一组特殊的互文本,这也许是小说评点留给我们的另一个互文话题。显然,评点与原作之间互文关系的形成跟评点自身的特点以及我国通俗小说独有的传播方式有关。晚清学者俞明震曾经分析《三国志演义》流传颇广的原因,得出了“三得力”结论,他认为:

② 转引自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47页。

③⑩ 史忠义《中西比较诗学新探》,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页。

④ 《语言学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⑤ 参见何慎怡《〈诗经〉互文修辞手法》,《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675页。

⑥ 参见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⑦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53页。

⑧ 叶维廉《中国诗学》“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66、72、65页。

⑨ 这十个方面具体是:触类旁通、兴观群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广征博引、互相发明;原道、征圣、宗经;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讥弹与辩护、评选与品第;象征与比况批评;多义与应和、关联与互济;“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以及写形追象的创作论。参见史忠义《中西比较诗学新探》,第349-367页。

*本文系2010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白话小说文体形式研究”(项目编号:10K14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演义互文三国志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传统诗文中的互文
三国演义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互文与中学语文教学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说说“互文”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