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陈年旧事

2013-11-15 22:53陕西白淮斌
辽河 2013年3期
关键词:白家老白举人

陕西/白淮斌

屋内,一盏硕大的清油灯,扑闪闪的亮着。

白举人和王知县坐在土炕上,抱着水烟壶闷闷地抽。

窗外,风高月黑,伸手不见五指。

“多事之秋,多事之秋呀。”白举人把水烟壶放在炕桌上,痛心疾首地念叨。

“先是袁崇换被妄杀,再是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吴三桂倒戈,引清军入关,老百姓还没缓过劲来,好端端一个大明朝天下就这样折腾掉了,罪孽呀,罪孽呀……”说到最后,白举人老泪纵横。

“先生多保重,我辈是指点不了江山的。”王知县无可奈何的安慰道。

“清军不日也就会到我地,先生也要有个准备呀。”王知县干咳两声,无奈地对白举人说。

“我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虽今生不能驰骋疆场,保我华夏百姓免于生灵涂炭。来生变作厉鬼,也要驱逐外敌,还我堂堂中华的威名清誉。”白举人咬牙切齿。

王知县没有做声。在官场上浪迹多年,因为他明白,大势已去。只有南方,成立了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在郑成功父子的支撑下,做垂死的挣扎。北方的改朝换代,已成定局。反抗只是作无谓的牺牲。

在王知县看来,清军来了。除了开城迎接,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当兵吃粮的都抵挡不住,就更不用说山野村夫了。

但是这些话他不能说。因为白举人属乡绅名流,在本地为一名门望族。附近百姓都知道这句话:下了白家坡,举人秀才比驴多。这就是对他们家族一个现状的真实写照。

漫漫的长夜,清油孤灯。凄婉的话题,悲凉的叹息。

王知县已经接到官文,清军近日将进驻本地。原本他是来想和白举人商量,清军来后改朝换代的事情。在他想来,改朝换代与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关系,他可以照样做自己的知县,白举人照样可以做自己的社会贤达,只是商量一个怎样面对清军行之有效的办法。没想到白举人情绪如此激动……

在王知县看来,白举人说的那些话,只是一个书生单纯的牢骚。是可以当话说,不可以当事做的。

从白府出来,天下起了蒙蒙细雨。王知县缩缩脖子,爬进了轿子。

看着王知县一行被无情的黑暗吞噬,白举人叹口气,要管家老白插上了门。

“老爷,你早点休息吧。”

老白几代人都在白家做管家,他们原本不姓白,自己也不知道姓什么。讨饭讨到门上,被白举人的祖父收留,给了点薄田,成了个家,以后,就在白家做了下人。

“老白,你进来。”老白准备从白举人的房间往出走的时候,被白举人叫住。

“天下要变了,外人要来坐天下。咱们白家世代受大明朝的皇恩,先祖在北平城做官的也不乏其人,就是这几十年,举人秀才也不少。这么好端端的大明朝天下,就落到了外人手里。我不甘心呀。”白举人痛哭失声。

老白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解劝。

只是把白举人搀扶到土炕上:“老爷天冷,小心着凉。”

“咱们的家丁护院,还有多少人?”

“大概四十多个吧。”

“我想和外敌决一死战,也算是精忠报国了。”

“老爷,你说的这些我不懂。我只明白,你做啥我跟着做啥。”

第二天,天意外的放晴了。

白举人把全村上下几百口人召集到院子说:“天下要变了,白家的太平日子也到头了。这个地方以后大家也过不了消停日子。我今天把所有的家财分给大家,你们带着盘缠粮食远走他乡,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不要回来。”

白举人是个德高望重的人,虽然人们对他的话有些疑虑,但却没有提出异议。大家知道,白举人是不会害大家的,没有难事情,也不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整个村子的人都收拾行囊,套上牛车远走异地他乡去了。

最后剩下老白和看家护院的。四十个看家护院,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朴刀,一袭黑衣黑裤的夜行打扮。

白举人看着四十个杀气腾腾的青年壮汉,眼眶里饱含着热泪。

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大家:“谁要走,我不拦挡。因为跟我走这是一条不归路。”

“愿听老爷吩咐,这些看家护院在白家十多年,每家都受白举人的恩惠。”他们个个都觉得找到了报答白举人的机会。

“老白,给他们每个人一百两白银,叫他们拿回家去。把家人也打发走吧,免得株连九族。晚上太阳落山以后,在院子集合。”

家丁们领了银子四处散去,院子便霎时间鸦雀无声。

太阳已经升得老高老高,照的人眼前冒花花。这时候,白举人把自己的夫人丫鬟叫出来,还有一个十多岁的男孩。

“跪下,白举人对男孩说。以后,老白就是你干爹。”

“老爷使不得,使不得呀。”老白激动的泪水从眼眶中滚落。

“你带着夫人孩子和你的家人,走得越远越好。”

……

这是一条陡峭的山路,但是却是不可绕行的官道。路下面是高深莫测的悬崖,太阳已经挂在了西边的山梁上。

一队穿着长袍马褂的清军,骑着高头大马,正在山间小路上急匆匆地行军。走到山梁的一个转弯处,突然冒出几十个身穿黑衣拿着朴刀的汉子,两下很快就厮杀到了一块。

清军一路长驱直入,走到哪里,都是锦旗鲜花的迎接,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遇到了伏击。再加上人地生疏,山间窄小,骑兵又伸不开手。马儿连惊带吓,驮着人都跳到悬崖下边去了,将近百十来个清军死于非命。

等王知县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清军已经把王举人和剩下的二十多个家丁围在白家的高窑里。所谓高窑就是在坚实的窑洞里再打一个洞,里面有粮食吃饭的家什,水等生活的必需品,那都是平时准备好,用来防土匪的。

等在山坡上和他们结实地干了一仗,打到最后白举人他们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亲眼看到十多个弟兄丧命,再加上清军人多势重,硬拼是没有出路的。凭借家门口熟悉的山路,白举人带领家丁逃回了自家的高窑。

高窑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口子小朝下,每次只能进去一个人。你在下面折腾,上面就往下扔石块,根本就没办法上去。

清军在白家院子守了三天三夜,放火烧,用烟熏,最后也只能干看着。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只有一个透气口,偶尔有人朝下张望,他们就这样僵持着。

对于白举人的这种方式,王知县感到匪夷所思。怎么会这样呢,这不是拿着鸡蛋碰石头吗?

其实事情和王知县想的一样简单,清军来了,没费一兵一卒进了县城,王知县换了一身官服,照旧当自己的知县。

他和那个步兵统领说了半箩筐有关白举人的好处,人家才答应让他劝说白举人投降。

天灰蒙蒙的,太阳躲在了厚厚的云层。

白家院子的清军严阵以待,不换眼地盯着悬崖上的高窑口。

“先生,你就别这样做无谓的挣扎了。统领大人还是很看重你的才华的,只要你放下武器,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你照样做你的社会贤达。”王知县大声呐喊。

看着穿着官服的王知县,白举人气就不打一处来,大发雷霆:“你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彻头彻尾一汉人的败类。吃那么多年朝廷俸禄,现在脱裤子翻脸,你还是人吗?”还拿弓箭射王知县,吓得王知县抱头鼠窜。

最后清军从后山挖开了高窑,把白举人他们二十多个人抓了下来,五花大绑吊在村口的那棵老槐树上。

王知县又来劝降,被白举人狠狠地唾了一脸。

清军招来四邻八乡的人,行刑场上人潮涌动。

据说白举人骂声不绝,大有诸葛亮骂死王朗之气势。

清军的刽子手,举起了屠刀,砍下了二十颗鲜活的人头。鲜血溅了刽子手一脸,现场惨不忍睹。

四邻八乡的百姓失声痛哭。

那个步兵统领牲口般吼道:“谁再和本部作对,就是如此下场。”

……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仿佛又看见白举人那张因愤怒而扭曲的脸。

父亲指着我老家院子悬崖顶部那个凹下去的地方说:那就是挖出白举人他们的地方。对于这段陈年旧事,我一直耿耿于怀,无数次被其悲壮而感动。

父亲告诉我,在他小的时候,每逢大年初一,还有好多人来我们老家的院子祭祖。据说,他们都是白氏家族的传人。

猜你喜欢
白家老白举人
老 白
怎样杀死一条鱼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清末科举:实践背离严密制度的困局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
粉丝白刃战
丸药
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