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评价学领域创新性力作
——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与实践》

2013-11-15 23:14赵润娣
图书与情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人文体系

赵润娣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从科学研究活动产生时,就产生了科学研究评价。随着科学研究活动不断发展,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展,科学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其评价工作是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在规模和职业化程度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在其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学科建制的发展上,运行机制过分市场化倾向、学术失范;在学术精神、学术传统的传承上,浸透着过多的学术功利性;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管理上,成果评价行政化、非规范性。这些行为与现象的蔓延,已经引起学界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严重阻碍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核心症结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错位和失范。

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12年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的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本书”)。本书是邱均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的优秀研究成果,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第一本理论、方法和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专著,该书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和理论建树,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施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体系是学术标准、学术价值、学术方向和学术期望,其核心是决策者意志和现行价值观结合的一种浓缩体现,是国家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发展的内容。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领域大多数的论文都是成果评价方面的,而且数量较少,不全面、不系统,远没有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本书开创性的提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本书提出 “评价体系”是评价活动的各种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运行机制的总和;包括评价的不同主体、对象、目的、标准、程序、方法、工具、指标、制度规范,其相互关系、制约条件、组织系统等。并运用一定的评价理论,同时考虑评价活动的外部环境,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包括四层结构:(一)学科发展评价体系、(二)学科研究评价体系、(三)学科教育评价体系、(四)学科社会影响评价体系。其中学科研究评价体系是重点,包括:(1)科研计划评价、(2)科研项目评价、(3)科研成果评价、(4)科研机构评价、(5)科研人员评价。科研成果评价是核心,在对科研成果的评价研究中,又包括①国际评价比较分析、②评价理论研究、③评价方法研究、④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⑤评价机制研究、⑥评价实例研究、⑦宏观发展研究、⑧评价结果管理应用。

2 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评价学是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评价学发展中存在着的重要问题是怎样将评价学理论和方法与评价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方法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沿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实证与应用”这一思路进行了阐述。

本书考察了当代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现状,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注重研究的规范性,重视数据和实证;对同行评议的研究,重视基本概念和程序,逻辑分析严密;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很多,包括各种科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然而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环境之中,国内的研究规范性上普遍不够,实证性普遍较弱,以思辨性的研究为主;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侧重于指标打分的计算处理模型方面,对科学计量学及定量评价的本质等重视不够;从许多关于“指标打分法”的研究来看,依靠个人主观感觉、好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很多。

本书在深入探析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要素体系、分类体系、运作体系、指标体系、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机构及项目评价的研究理论问题基础上,对相关评价理论进行了实践应用。进行了h指数用于科研人员成果评价的探索实践,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计量分析与评价的探索实践,以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机构评价的实证研究,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3 研究方法科学

本书采用了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可靠性,论证的充分性,主要包括:①对比分析方法,例如对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机构及其评价进行了比较;②实证方法,例如本书进行了基于中国引文数据库的h指数的实证研究,包括作者、期刊、研究院所、研究专题的h指数分析,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机构评价的实证研究,包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③分类方法,例如本书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要素进行了科学分类,根据见诸于各类研究文献中的名词、概念,通过逻辑分析,归纳总结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要素包括:评价主体(委托方、评价方、被评价方),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数据,与评价结果等10个基本要素。本书在分类基础上对这些各类要素作了分析。

4 价值巨大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第一本理论、方法和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专著,本书既具有很高的科学理论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理论贡献方面:由于当代科学评价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学评价系统是社会活动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涉及到众多的理论问题。本书不仅研究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而且还研究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其他方方面面的理论问题,其中包括的重要理论问题有: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自身的构成、梳理和构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社会环境体系及其对评价活动与研究的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的规范体系等。构建了系统的、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因此在我国评价学领域具有非常高的理论价值。

在实践方面:由于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难点,如尊重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同行评议的程序公正性问题、应用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限制因素和注意事项等,针对这些问题,本书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性,提供了综合化的、科学的评价方法。例如针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进行评价,本书详细介绍了评价思路和基本原则,采集相关数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具体做法、以及如何进行评价结果分析。针对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总体上仍从属于科学技术评价的现状,本书提出了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特点的、独特的评价规范。针对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科学评价的技术化和网络化也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本书提供了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构建与应用的具体实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为科学评价提供的新方法、手段和工具的具体应用。本书大量的实证与应用研究为当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具体的、科学的指导。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人文体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人文社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社会科学总论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