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将是争相上MOOC

2013-11-16 06:52李晓明
中国教育网络 2013年11期
关键词:李晓明北京大学学分

文/李晓明

教师为什么愿意找这个“麻烦”?

做教师的人都知道,在大学上一门课,是一个big commitment。面对学生几十个小时,讲一套自己觉得有意思,学生也觉得有收获的内容是很有压力的。无论是新上岗的年轻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老教授都有这种感觉。

而现在,MOOC的对象是成千上万的学习者,而且还要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原来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在基于自愿的条件下,一个教师为什么会去“找这个麻烦”?

是因为学校想推动这项工作,要求某些教师先当“螃蟹”,不得已而为之?——至少对北大已经上线的这11门课来说不是。这些课程都是在自愿报名,自行准备的基础上逐步确定的。

是学校想推动这项工作,因此给出了很强的“激励措施”?——这至少对北大已上线的课程来说不是。

是这些教师不知轻重,以为“不用费什么劲就可以提高知名度”?——也不是。过去几个月教师们的精力投入是巨大的,特别是像毕明辉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那种大制作的做法,只能睡在办公室才有可能。而未来几个月的教学活动,除了需要继续保持非常规的投入外,是否就能提高知名度还真不一定。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点:

1.教师们对相关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比较熟悉,感觉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能在自己的掌控中,因此乐意尝试这种新生事物,就好像尝试手机上某一款新的应用软件一样。

7月,李晓明访问Coursera

2.对自己的教学很有信心,乐意传播给更多的人,认为费点劲也是值得的,这正好是个机会。

3.意识到MOOC这种形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灵活性,而且给老师也提供了教书的效率。一次备课,多次使用。特别是用不着每年在课堂上重复那些已经讲过多年的“段子”,可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进展的情况上来,加之还可以做“混合模式教学”实验,这会使教学活动更有意思。

4.学校的鼓励与支持态度。特别是——认定如此上课从工作量考量方面等同于传统上课。

当然,这是从积极分子身上总结出来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立刻为之所动(也不一定立刻体会得了其中的意义),北大现在愿意做MOOC的教师毕竟还是很少。但我相当肯定地认为,一个教师,只要他认可了教书这份工作,而且自以为还教得可以,这里放着一条MOOC之路,就会有他心动的那一天。而一旦踏上了MOOC之路,就会看到春暖花开。

我对MOOC证书的理解

不少希望参加MOOC学习的朋友询问:“学完MOOC课程之后会不会有证书?”我们的回答是:达到了学习要求,将获得北京大学授权主讲教师签署的合格证书(电子版)。

这样的证书意味着什么?如果它是一个学习者独立(以及在同学间合理程度的互相帮助下)完成了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结果,则意味着该学习者对这门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北京大学的标准;意味着他(她)可以骄傲地将通过这门课的事实写在其简历中;对于求职,则意味着增加了面试的可能性;对于工作,则可能意味着增强了把握新机遇的能力;对于生活,则可能意味着扩展了对人生、对社会认识的视野。

如果它不是一个人独立(以及在同学间合理程度的互相帮助下)完成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结果,它就没有意义。

那么,这样的证书不意味着什么?

它不意味着获得了北京大学校内同名课程的学分(今后,在进一步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下,有可能延伸到学分的认定,但目前还做不到)。也不意味着任何工作的保证。

猜你喜欢
李晓明北京大学学分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难忘的生日会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惊喜连连的生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的生日
南雄梅关
学分美食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