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 是店堂?是橱窗?

2013-11-16 06:52王左利
中国教育网络 2013年11期
关键词:李晓明课程教师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MOOC怎么样才能算是成功呢?当它成为常规,成为普通,成为店堂,而不是展示,不是橱窗,就意味着它成功了。”北京大学的李晓明教授说。

现在,北大已经有11门课程以MOOC方式进行。选修人数超过4万人。北京大学MOOC负责人李晓明自己也开设了MOOC课《人群与网络》。

关于MOOC,理念已经有许多了,李晓明现在更愿意讲的是“MOOC如何落地”。

MOOC中的学生与教师

“我能从MOOC中获得什么?加入MOOC,我需要做什么事情?”这是MOOC面对的最多的问题。李晓明总结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参与MOOC可以做几件事:1.观看课程视频。课程应当以周为单位,通常不能看到后面的视频。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有上课的感觉。 2.做作业,参加考试 。目前在MOOC上,作业通常有三种类型:自动批改的客观题,相互批改算法汇总的主观题,自动批改的程序设计题。3.在论坛提问以及回答别人的问题 。4.获得证书(在作业和考试上达到一定要求)。现在,MOOC的证书有三种类型:普通,优秀,加身份认证(收费)。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做这么几件事:1.发布课程预告(提前一段时间) ;2.将课程内容规划成若干10分钟左右能讲完的知识点,以及提供学习效果测试题 。对应传统每周3学时讲课的课程,MOOC大概是每周约100分钟视频;3.选择适当的方式录制讲课内容;4.基于平台功能,制定评分准则与通过标准;5.将材料上载到平台上,设置发布时间。

李晓明在北大电教楼与教师讨论MOOC

如何制作视频课程备受关注。当然这并没有既定模式,依照北大的经验,李晓明将现有方式分为几种: 1.豪华版,如艺术学院毕明辉老师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高端专业,非常精美。但是成本很大,估算下来,视频时间与工作量之比为:1:100。2.清新版。比如陈江老师的《电子线路》课程。视频时间与工作时间比是1:50。教师自己讲自己录,自己为视频课程做各种美化。3.实录版。比如邓辉老师的《世界文化地理》,时间比是1:10。课堂上会有一些活跃气氛的“废话”,但是MOOC非常讲究效率,所以那部分内容一般不会放在MOOC视频里。4.简朴版。时间比差不多是1:5。比如李晓明自己主讲的《人群与网络》课程,更多依赖于文字、图像等信息,特别是老师可以在PPT上写写画画,给学生一种临场感。与前面不同的是,教师在视频课程中只是偶尔出现一下。

根据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熟悉的程度,不同的备课方式对参与工作的人员的需求也不一样,从北京大学已有的实践来看,大致上有四种安排:第一种需要教师+教育技术专家+摄像师+助教共同参与 ;第二种需要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助教共同参与 ;第三种则是教师+助教的共同参与 ;第四种比较省事,教师自己完成。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备课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保证的是,视频课程以及各种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在对应周之前上线,一般不可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开课,有2~3周的提前量就好,也便于动态调整。第二,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且依据结果对自己的课程进行重新思考。比如,一个题目出来之后,80%的学生都没有做对,作为教师应当有一个反思,并且把这种反思投射到下一次的课程中,通过种种反馈使得课程更加合理。第三,有计划地参与课程论坛。定时或者定量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

MOOC成功的标志

在过去的10~20年里,关于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有很多事情发生。当时也许会被认为很重要,但最后回过头来一看,它们对高等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值得研究。那么。MOOC的未来是什么?像一阵风一样吹过去还是终将成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还有,未来一个什么状态能说明我们今天讨论的MOOC是成功的?

北京大学在Coursera上的MOOC课程

李晓明认为,MOOC要成功,则不能只是演示,不能仅是示范,不能只是橱窗。一旦只是这些,证明其仍不是主流。“大学若认为MOOC的主要意义只是在于展示,则表明MOOC还不是可持续的。”

那么,什么能标志MOOC的成功呢?“那就是:成为常规,成为普通,成为店堂,成为 ‘一等公民’。即作为教师,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形式。他可以选择传统方式,也可以选择MOOC方式或者是某种混合教学方式。跟传统教学一样,教务处都给算工作量。同时,对学习者来说,他能够在网上找到应有尽有的MOOC课程,就好像我们可以在网上买到各种各样的书一样。这就是MOOC成功的标志。”李晓明说。

过去也有不少新型教学模式出来,都没有像MOOC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为什么MOOC蕴含的技术能使高等教育在“规模、质量、效益”三者的均衡上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李晓明认为,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资源其实没被充分利用和挖掘出来,这使得传统课堂面临着一种窘境。在技术的参与下,蕴藏在教师的劳动中但尚未被发现的巨大价值有了被挖掘的可能。

也就是说,技术在MOOC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各种各样的技术烘托MOOC往前走的。技术的成熟反过来也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加优质转化。就技术和市场而言,MOOC属于一种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上成功的应用,无一能离开大规模。大规模,才可能出现‘长尾效应’,整个市场的生态才会充满生机。大规模,不仅是用户的规模,还有内容的规模。对于MOOC来说,就不仅是学习者的规模,还有课程量的规模。MOOC未来的成功,将会是维基百科式的而不是大英百科式的成功。”

“尽管MOOC中几乎所有的技术要点都似乎在哪见过或者早就听说过,可能没什么了不起 :视频、客观题、论坛、通告、UI、云计算、教学节奏、短视频、字幕、作业提交时间控制、证书……但当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李晓明说。

未来课程市场将形成

李晓明认为,总体来看,MOOC的特点是:1.大规模,高质量 ;2.主力教师上课 ;3.校内课程的一部分 ;4.MOOC+辅助活动→ 本校学分 ;5.学生学得更好 ;6.趋于零的边际成本(备课与执行)。

就教师的投入而言,在信息传递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扩大规模的边际成本趋于零,这样反而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 。而一旦一门课上的学生成规模,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会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超过教师。这一点非常重要。规模,不仅是MOOC的目的,还是MOOC走向成功的手段。

李晓明分析认为,MOOC尽管充满希望,但也有一些严峻的挑战,人们还没有研究明白。不克服它们,MOOC的未来会很艰难。例如:如何科学严格地评估一个从未谋面的学习者的学习成效?统计学意义上相对容易,但我们需要能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是正确合理的。在学生差异性巨大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在数字鸿沟存在的现实下,这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拉大差距?这都值得MOOC的执行者们深思。

李晓明也提到,MOOC在全球的高等教育界掀起波澜:媒体风暴、海啸、革命、颠覆这些字眼形容MOOC,并认为它将改变全球高等教育的形态以及就业市场的气象。“然而,就算那些说法都是对的,大学总是要有的。”他认为MOOC只不过是一类课程 ,每一所中国大学都有好课程。“为什么不参与竞争?课上得好,本来就是中国大学许多教授的骄傲 。”

他对MOOC的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随着MOOC的发展,未来会有一个繁荣的课程市场。课程是其中的交易单位。有市场就有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人分别讲同一门课的情况会很普遍 :例如,现在Coursera上一共约有200门活跃的课,其中社会网络分析类的就有4门 。而MOOC也将成为一所大学的名片之一,未来,哪个学校的活跃MOOC多,这个学校就有影响。哪个国家的活跃MOOC多,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有影响。

“作为一个教师,为什么不试试将自己的课变成MOOC呢?”李晓明说。

猜你喜欢
李晓明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难忘的生日会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惊喜连连的生日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特别的生日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南雄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