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建设探索阶段浅析

2013-11-22 02:26李柔洁
学理论·上 2013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小康社会邓小平

李柔洁

摘 要:邓小平的社会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建设方案,形成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就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剖析了邓小平社会建设探索的三个阶段,分析了邓小平社会建设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对中国以后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建设;大同思想;邓小平;小康社会;探索阶段

中图分类号:A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09-02

一、社会建设的科学内涵

社会建设,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郑杭生则认为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指整个社会的建设和管理,即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狭义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则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所以,我们既可以广义地使用社会建设和管理,也可以狭义地加以使用。梁树发比较明确地排除了广义的解释,指出社会建设的内容所指不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活构成的一切方面,而是有其具体的、确定的内容。其他学者对社会建设范畴的理解大体上是站在社会子系统这一角度的。因此,社会建设的“狭义说”得到更多人的赞同,比较贴近现实的建设活动。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有其特殊性,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在社会建设中把握好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二、邓小平之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探索

近代中国以来,从鸦片战争开始,因落后而挨打的中国人民在与敌人做斗争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忘记对中国社会建设的探索。洪秀全作为近代中国重提大同理想的第一人,其主张以农民起义为基础,辅以一定的神学内涵,在消除自给自足式生产方式下引发的贫富悬殊时辅以了过多的神学内涵,使其成为了一种空想主义的大同思想。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以实现大同的社会,但因为他空想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使其永远无法找到通往大同社会的道路。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力求人民的共同努力,但其思想仍带有空想主义的色彩,把社会主义和“大同”简单地等同了起来。在民主革命阶段,毛泽东为大同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体现在政治革命层面上。但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不久,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又在自然经济还占很大比重的情况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这种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空想,脱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把将来才能实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的社会建设,使大同这一思想失去了牢固的物质基础,单纯地从生产关系的层面考虑而脱离社会实际生产力的方式去构建大同社会,必然会让我们在实践中陷入困境,

三、邓小平社会建设的探索

(一)邓小平社会建设小康思想的内涵

小康一词在《诗经》、《礼记·礼运》、《夷坚甲志·五郎君》中都有提到,它们都强烈地表达了古代人摆脱贫穷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小康思想是基于当时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封建私有制而存在,其与邓小平理论中提出的“小康”相比,无论在社会理想上还是本质内涵上都有着巨大的差距。邓小平理论中所提到的小康社会并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而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邓小平理论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发,把“国情”、“民情”、“世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唯物史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小康思想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一种新文化和新概念,使“小康”一词富有了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内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出了一副宏伟的蓝图,给予了演变几千年的小康理想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邓小平社会建设探索阶段

邓小平的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是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任何思想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邓小平的社会建设思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大

这一阶段是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初步提出的阶段,主要提出了两大概念和一个战略,即小康和小康社会的概念和两步走战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吸取中国的历史教训并结合现代化方面与世界差距巨大的现实,一改急于求成的作风对现阶段中国现代化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并在1979年首次提出与西方国家所区别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而“中国式现代化”第一次被“小康”一词所概括是在邓小平与来访的日本大平正芳首相会见之时,他明确表示中国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是不同于日本的现代化。1981年4月邓小平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解释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个全新的概念。同时他指出: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如果十年国民生产总值能够翻一翻,再过十年再翻一番,那么人均GDP就能达到一千美元,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要想达到一千美元还是比较难的,但是能够达到八九百也能算得上是小康生活了。这是邓小平首次对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做出初步的规划,同时提出了分步走的战略设想。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中确定的在随后20年内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小康战略要求标志着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的初步形成。

2.从中共十二大以后——中共十三大

这一阶段是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正式形成阶段,其标志是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并且初步描述了小康社会的状态。中共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对“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立小康社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层次思考,形成了我党宝贵的思想财富。1983年,邓小平在描绘小康社会时指出:小康社会应该是能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能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能达到人均20平方米的基本住宿条件;能基本解决就业问题使城镇基本没有待业者;解决农村人员向城市外流的问题;普及中小学教育,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减少犯罪改变人们精神面貌。实际上指出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能和谐发展的社会。1984年6月邓小平还明确表示过:中国如果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1987年邓小平又指出实现小康社会需要政局稳定和现行的政策不改变两个基本条件,这些都表明了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原则和政策支持。邓小平说过:要保持中国的基本政策不改变即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改变,一旦基本政策变了那么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就不可能完成了。后来在与西班牙使者会见时邓小平将之前设定的两步走战略设想进一步创新成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他指出:我们原来所确定的目标是按照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为基础,经过十年的奋斗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在20世纪末达到人均一千美元。现在制定了更重要的第三步,即在21世纪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内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基本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标准,这样中国就达到了中等发达水平。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了这个划时代的战略构想,标志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正式形成。

3.从中共十三大之后——中共十五大召开之前

这一阶段是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更加成熟和全面进入实践阶段,具体表现在阐明了小康社会的新含义,并且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体制。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无论在其广度上,还是在其深度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经过十年的时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1.36倍,标志着三步走的第一步超标准达标。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共在其第十三届七中全会上正式提出要牢牢抓住难得的机遇,继续努力,争取高标准完成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标。在不断实践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阐述了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小康生活是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将会提高,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提高,而且包括精神方面的丰富,不仅是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社会福利水平和工作环境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对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经济体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邓小平的此次谈话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清除了意识上的障碍。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解决了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体制问题,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朝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这样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邓小平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继承和超越了传统的大同思想,提出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因此,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思想真正实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历史追求与现实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社会建设的正确道路,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科学探索,使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青连斌.大力加强社会建设[J].理论前沿,2005,(7):13.

[2]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

[3]梁树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J].东岳论丛,2005,(6):2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332.

[6]邓小平文选: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小康社会邓小平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