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趋势下的地铁车站设计

2013-11-26 07:58
关键词:车站导向老年人

陆 玮

图1、老年人群乘坐地铁

图2、未设台阶扶手和坡道的某地铁出入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且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特点,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潮,社会各界都在通过不同方式积极推动着老年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给予老年群体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在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漫步街头的邻里公园,还是身处各类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师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考虑了他们的使用需求。地铁是现代城市发展“速度”的标志,它的开通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同时也展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在地铁的建设过程中,全面考虑老年人口所面临的出行困难,满足他们的出行需求,成为了设计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老年人乘坐地铁出行所面临的困难

地铁是城市交通立体化发展的产物,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地铁专指主要在地下运行的城市铁路系统,伴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蓬勃发展,地铁的建造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但由于地铁空间一般为地下封闭空间的特性,使地铁在通用性和人性化设计方面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科技日益完善的今天,空间对全体公民的平等包容性和其对人自身的关怀水平已经成为检验空间设计质量的重要标准。地铁空间的设计应与乘客群体特征相结合,并考量不同人群的群体特征,强化空间的普遍适用性,使人与空间的关系进一步融洽。

老年人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社会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出行变得更加频繁,但由于年事的增高,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出现了较大的减弱。因此,有必要对老年人乘坐地铁出行所面临的困难做出梳理,以提高地铁的人性化设计水平。(图1)

(一)地铁站台与地面道路间的可达性较弱

由于地铁站台一般设置在地下二层,老年人从地面道路下到站台必须通过地面的出入口或垂直电梯进入到站厅层,再从站厅层下到站台层,他们因此需要上下穿梭,但老年人往往由于腿脚肌肉骨骼运动能力减弱,上下进出车站的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地铁车站往往只设置一部无障碍垂直电梯,且位于路口某一个方向,老年人乘坐垂直电梯受到了穿行道路和行走距离的限制,而其余出入口和人行道路的接口处往往由于缺乏细节设计和考量,在一些节点上存在人为设置的障碍,如过高的台阶、上下通道未设置低位的扶手等等。因此,老年人不能与车站站台产生方便可达的联系,影响了他们乘坐地铁的体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图2)

图3、贴满商业广告的某地铁车站

图4、西安地铁1号线站内导向标识图

图5、国外某地铁车站建筑利用采光顶的引入自然光的设计

图6、上海某地铁车站放置了大量的绿色盆栽

(二)地铁车站内部导向的可识别性较弱

在地铁车站空间内,老年人所熟悉的导向参照物如太阳、植物、建筑物、道路的缺失往往是无法避免的,其主要依靠人工照明和文字符号、图案标牌和平面地图等导向设施,这样的内部环境造成了车站空间的可识别性较弱,老年人无法根据一般经验来判断车站空间的方向,尤其是复杂的换乘节点车站,偌大的地下空间常常会导致老年人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例如无序感、紧张感、焦虑感等等;往往第一次去往某个地铁车站,很多老年人都有过迷路的体验。凯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一书中指出了城市环境“可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空间在保证实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还应该为人们创造一种特征记忆,因为城市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一个城市的地铁空间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节点之一,但因其特殊的地下属性、模糊的功能分区和充斥的各类商业广告,使地铁车站空间可识别性的建立变得举步维艰。(图3)

(三)地铁车站内部的物理环境质量较差

由于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位于地下,如设计考虑不够完善,容易使车站内的物理环境如声环境、光环境、空气流通不佳,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弱,呼吸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功能根据个体的差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物理环境的低质容易引起他们心理和生理的不适,例如出现头晕、胸闷、心烦、乏力等症状。

(四)地铁车站空间缺乏人性关怀的设计理念

地铁车站在设计时时常主要考虑其功能要素,而往往忽视了人性关怀方面的因素。年轻人总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随着大批的人流匆匆而过,而老年人出行的时间相对分散,在地下车站空间里,不管是空间色彩的冷暖取向,灯光的强弱分布,还是公共艺术品的设置,吊顶的高度,往往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试想在一个单纯立有几根柱子的盒子空间,缺乏休憩、缓冲和过渡,缺少地域的人文元素的表达,总是会使人感觉毫无生气、单调而又冰冷,老年人们本来就行动缓慢、心理脆弱,加上空间氛围的无情和冷清,便容易使他们出现情绪低落的心理问题。此外,通道狭长幽深、墙边不设扶手、无舒适座椅、空间内缺乏统一的视觉形象、出入口标示不明显等等都给老年人乘坐地铁出行走造成了有形或无形的障碍,使他们乘坐地铁的满意度下降。

二、地铁车站设计的改进建议——以各地优秀的地铁车站设计为例

(一)倡导“全民设计”的理念,增强地铁车站和站台的可达性

1990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通用设计中心的创始人朗·麦斯(Ron Mace)与一群设计师为“全民设计”(Universal Design)订定了七项原则。其中第一条便是公平使用的原则,即设计出来的产品和设施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公平使用。因此对于地铁车站的设计,我们应从细节上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使用需求。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是苏州市即将开通运营的第二条地铁线路,在出入口方案的设计中,2号线在1号线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出入口台阶踏步的高度,且在每一个出入口都设置了高低扶手,并从人行道起,在有台阶的地方一直延续到站厅,帮助老年人更加便利的进出车站;在2号线有盖出入口的顶部,设计师们还增加设置了苏州轨道交通的标识和站名,增加了站外导向柱的高度,使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类人群能够更加方便的分辨出地铁车站的位置,解决了地铁车站和站台可达性不足的问题。

(二)优化地铁车站的导向设计,增强车站导向的易读性和系统性

“全民设计”七项原则中的另一项原则,是让使用者尽可能减少体力支出,让他们有效、舒适地使用产品和设施。当老年人在地下寻找出口,或在车厢内识别自己是否已经到站时,导向系统应尽可能全面地提供明确、有效的信息,以防止老年乘客出现迷路或走错路线、下错车站的情况发生。西安地铁1号线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兼具了系统性、地域性和易识别的特性,其导向标识的设计不光采用了统一化、标准化的设计,而且在导向标识的形式和内容上,做到了尽可能的完善,1号线导向标识在西安特有的深厚历史积淀之上,设计了一系列图案剪影标识,抽取了车站周边标志性建筑的符号化语言,增强了标识可读性和车站的易识别性,把信息快速准确的提供给了各类层次的乘客(图4)。

(三)通过创新车站建筑形式、增加绿植等方法,改善车站的物理环境

为尽可能减少老年人在地下空间的不适,可以在依靠通风设备和人工照明的基础上,考虑在合适的车站改变车站建筑的形式,利用采光顶和下沉广场等起过渡作用的半室内空间,适当补充自然光源和增加空气流通(图5),在没有条件改变建筑形式的车站,可以通过增加配置一些绿色植物来改善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同时增加车站的生机和活力(图6)。

(四)增加地铁车站空间设计的多样化和趣味性,提升车站空间的设计品位

通过多样化的空间设计,如设置一些供休息、驻足的共享空间,在站厅层与站台层中央设置中庭,在墙面铺贴有趣的图案,设置延续的色带或光带等,能够很好地消除车站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和局促感,增加老年人对地铁车站的空间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和趣味感。在对多位常常乘坐地铁出行的老年人的访谈中发现,带有中庭共享空间及特殊艺术品装置设计的车站给他们留下的记忆最为深刻,同时也更容易识别。因此,地铁车站的设计往往需要大胆的创新和多一点的人性关怀,而不只是仅仅考察基本使用功能的层面(图7-9)。

结语

随着地铁在我国各大城市的建设和开通,老年人的出行又多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工具选择,但随意而粗糙的地铁车站设计往往又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设计师们要发挥自己的创意巧思和人性关怀,细致认真地体察设计所存在的不足,使地铁车站空间的设计更加完善。

图7、台北捷运的中庭共享空间和公共艺术品设计之一

图8、台北捷运的中庭共享空间和公共艺术品设计之二

图9、台北捷运链接通道墙面充满趣味的艺术墙设计

[1]杨冰.地铁建筑室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3]余虹仪.爱·通用设计:充满爱与关怀的设计概念.台北:网络与书出版社, 2008.

[4]张雪弢.六万网友参与调查,九成担心自己老无所养.公益时报, 2012-10-17.

猜你喜欢
车站导向老年人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车站一角
“偏向”不是好导向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车站一角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