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环境导向研究

2013-11-26 07:58孙佳娜
关键词:站点乘客导向

孙佳娜

中国城市地铁的建设与发展已有40余年,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都在建设地铁线路,各地区的地铁站建设都不同程度地考虑到为城市树立形象,在重点站点设立公共艺术,来展现城市独有的风貌。但由于各种原因,地铁站建设千篇一律,缺失地域特征,而公共艺术以定点设置为主,与乘客缺少沟通,没有积极传达表现效果,公共艺术环境导向不是单一的符号标志,而是通过空间整体的互动性来形成信息传达,公共艺术根据空间特殊性来帮助受众形成感性记忆,同时重视客观环境、地域文化,以及人的交互关系,使空间设计变得富有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同时也更加人性化。

一、公共艺术整体环境

就国内情况来看,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俨然已成为一种“点缀化艺术”,其主要形式包括:艺术墙、雕塑、公共设施、装置艺术等造型类艺术。经考察发现,大多数的公共艺术以定点设置为主,以艺术墙和公共设施为主要形式,这与空间环境并未形成良好的整体性关联,缺少应有的系统性设计。

公共艺术的环境导向设计,主要是以城市站点空间独特性为设计向导,并有效利用公共艺术形成空间的连贯性与较高的可识别性。这也决定了某一站点的独特景观,以公共艺术为媒介,生动地传达该站点独特的人文艺术。比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艺术博物馆”的角色,堪称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其地铁的公共艺术与整体空间结构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站点景观带,让人能够清晰明朗地识别站点的个性特征,形成了站点与乘客良性的互动关系。(图1)

要让公共艺术实现地铁环境导向指示作用,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地铁的空间属性特征

地铁是一动态的移动空间,采用“凹”向的空间结构,形成完全封闭、没有阳光的空间属性,唯一与外联系的是上下扶梯通道,内部环境通常较为阴暗、潮湿,缺少参照物,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2、乘客心理活动与动作模式

让首次乘坐地铁的人群方便地找到出入口及进站换乘,是地铁环境导向首要目的。地铁空间会让乘客产生许多负面心理因素,比如压抑和缺乏安全感。乘客常处于快速移动的“仓促”状态,视觉焦距难以集中,有辨别性地识别周围环境。而在国内的公共艺术,多为定点设置,以美化环境为主要任务,与乘客缺少互动,难以实现环境导向媒介作用。

3、站点空间周边环境的关联性

站点周围的公共艺术可以对乘客进入地铁形成导向作用,入口建筑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但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站点的地域性特征,包括站点周围的历史、人物、建筑、民俗等,这也关系到公共艺术传达的设计语言。

二、公共艺术直观视觉形象导向

莫里斯在题为《论艺术和社会主义》书中写到:“那里没有穷人也没有富人,没有主人也没有仆人,没有懒人也没有劳动过度的人,没有头脑发昏的脑力劳动者,也没有心脏不良的体力劳动者。”他勾勒出理想社会中的文化取向。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也应该具有这一职责,它不仅仅用于欣赏,还得具有某种实际功效。

公共艺术的直觉视觉形象,有益于形成良好的空间环境导向作用。研究表明,人在快速移动中,会选择性的观看事物,对色彩鲜艳,造型奇特,灯光投射等较为敏感。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星港站的艺术墙,以“绽放”为题,将苏州画家画的花卉与几何化分子图形结合,运用艳丽的色彩来凝聚乘客视觉焦点。(图2)

现如今,国内地铁大多数导向系统主要是文字导视牌与指引符号,往往缺少艺术感;另一方面,地铁中的公共艺术,乘客往往又很少关注。公共艺术不应该以固定的模式设置,它需要与空间结构相结合,并在空间中起到导向指示的作用。

公共艺术的直观视觉形象首先从色彩的控制开始。色彩是最具表现力的元素,对人的感官能产生直接的冲击,色彩也能引发人们对事物的联想,它具有很高的可识别度,可以有效的起到警示和引导作用。其次,公共艺术的尺度大小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系统,将公共艺术与导向的图文相结合,使平面化形式依附于三维的空间结构,利用环境与人的互动,展现出良好的导向作用。(图1)光感的表现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赋予形体和色彩以层次,使空间的导向关系更加清晰。苏州轨道1号线的照明设计,运用定点投射的方式进行空间的划分,使空间方向感更加明晰。

图1、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点

三、公共艺术环境导向的效应

公共艺术环境导向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地铁中公共艺术应以乘客的行为模式为依据,从乘客的切实感受出发,来完善地铁的空间导向系统,使其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应。

1、功能

地铁空间以承载客流为主要功能,乘客快速识别目的地,找到出入口,换乘转站等活动都需要合格的导向系统。而公共艺术能够起到软环境导向的作用。所谓的软环境导向是指通过帮助乘客对环境空间的艺术特征形成有效记忆,来实现环境导向。

2、艺术

由于地铁空间容易造成负面心理感受,所以以艺术来柔化空间是很重要的。据调查,公共艺术中的色彩识别度占80%,因此色彩与空间的整体协调性非常关键。环境导向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需要能够充分展现出其艺术性。

3、人文

站点的内在气质源于历史文化积淀。现代科技的创新,民俗风貌的提炼,让地铁公共艺术获得了文化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恰恰也是地铁环境导向中的隐性成分,能引发乘客共鸣与思考。

4、交互

通过现代电子技术的运用,地铁中的公共艺术能与乘客形成一种交互关系。乘客可以参与到公共艺术的作品中,通过发出指示,而获得有效的环境导向信息。

小结

地铁空间的环境导向不仅需要诸如文字符号的理性视觉传达,也需要人文和艺术参与其中。公共艺术是空间环境中最为生动的角色,是彰显空间特征重要的表现元素,也是一种最为直观的视觉形象。地铁中的公共艺术,能给乘客提供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在地铁环境导向设计中不可或缺。

图2、苏州星港街站

[1]翁剑青.城市的公共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55.

[2]李旭昌,于洋.大学环境导向系统性设计研究.大舞台,2011(01).

猜你喜欢
站点乘客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嫦娥五号带回的“乘客”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最牛乘客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犬只导向炮
车上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