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13-12-05 05:41陈雪梅何丰高洁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假性预见性脑血管

陈雪梅,何丰,高洁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宜宾 64400)

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经股动脉插管,在透视下将不同型号的导管运用抽捅、捻转等手法运送进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内,分别注射造影药物的一种手术[1]。它具有创伤小、准确性高的特点,所以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预防和减少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的预见性护理是不容忽视的。对我院2009年4月~2012年10月16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防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320例,男165例,女155例,年龄35~7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预见性护理组)和对照组(传统性护理组)。其中观察组165例,对照组155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无凝血机制障碍,其血压控制在125~180 mmHg/70~95mmHg范围内。术前无发热等感染症状。全部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颈动脉狭窄6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9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60例,动脉夹层42例,大脑中动脉瘤30例,前交通动脉瘤20例,后交通动脉瘤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预见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DSA术后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出现腹膜后血肿、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各1例,脑血管痉挛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3.03%;而对照组术后发生低血压、下肢缺血各1例,拔鞘管反应、腹膜后血肿各2例,穿刺点出血及脑血管痉挛各3例,假性动脉瘤4例,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2%。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

3 讨论

DSA术后出现了低血压、拔除动脉鞘反应、穿刺点出血、下肢缺血、腹膜后出血、假性动脉瘤、血管痉挛并发症。我们采取的预见性方法如下:

3.1 低血压

DSA均需要将较大剂量的造影剂迅速注射到血管内,造影剂会使血管内渗透压增高,可能出现血管扩张,导致一过性收缩压下降。随着血管内造影剂从肾脏排出体外,其影响将逐渐消失。故术后返回病房,患者需要血压监测12h。术后前2h,每1h测血压1次,后可改为每2h测1次。若反复出现血压低于90/60mmHg,需告知医生并予以适当的升压药处理,以避免低血压导致患者各脏器血灌注不足,减少其他并发症。同时,术后应嘱患者多饮水或补液治疗,加速造影剂的体外排泄。

3.2 拔除动脉鞘反应

当患者返回病床,拔除动脉鞘管并予以股动脉压迫止血时可能出现心慌、面色苍白、冷汗等症状。拔鞘前需告知患者整个操作流程及可能出现疼痛症状,消除患者心理恐惧感及紧张情绪,并复测血压,心电监护。拔鞘时动作应轻柔,避免粗暴操作,同时需问及患者有无不适。一旦出现神志模糊、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表情变化时,立即给予患者吸氧,通知医生,同时遵医嘱静推阿托品,多巴胺升压处理。

3.3 穿刺点出血

穿刺点出血是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最常见的穿刺点并发症。与穿刺点出血相关的常见因素有:女性、高血压、置鞘时间过长、高龄、肥胖、肝素用量过大等。拔出动脉鞘时,双手于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处压迫15~20min止血。压迫止血时,手不可快速完全松开观察止血情况,须慢慢放松,保留一定压力,观察一段时间穿刺点无出血、周围无明显变大的皮下血肿后方可无菌敷料覆盖,放置动脉止血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如还有出血,则重新记时压迫止血。术后6h内每4h观察1次股动脉穿刺点有无渗血,穿刺点附近是否有突出性包块,必要时可重新调整动脉压迫止血器位置进行止血。术后需适当约束及交代患者穿刺侧下肢制动24h。

3.4 下肢缺血

穿刺股动脉发生术后血栓形成可能会出现疼痛、皮肤苍白、麻木、无脉、皮温低症状。在术后回病房拔出动脉鞘压迫止血的时候,需触摸穿刺点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确认无下肢缺血。术后24h内,护理应每2h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温,并注意保暖。若出现介入操作后下肢缺血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5 腹膜后出血

腹膜后出血可能是高位穿刺点或者股动脉后壁穿通所致。若患者出现低血压、腹部膨隆和饱满、下腹部疼痛等症状,告知医生后可予以腹、盆腔CT扫描或者B超探查进一步确诊。一旦确诊腹膜后出血要立即予以平卧,腹胀严重者可予以插胃管达到胃肠减压目的,必要时可灌肠处理。由于有突发疼痛、腹胀等腹膜刺激征,病情变化突然,患者常极度恐惧、紧张,应及时对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尽量使患者情绪平稳。若动态观察发现血肿逐渐增大,呈明显波动性,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血压持续下降,心率增快,脉搏减弱,需要立即予以手术治疗。

3.6 假性动脉瘤

若出血后血肿与管腔之间有血流交通,就可能形成一个假性动脉瘤。股动脉低位穿刺可明显增加假性动脉瘤概率,同时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女性、肥胖、年龄、糖尿病等。术后几天患者出现穿刺部位疼痛感,触摸发现有波动的液性包块,听诊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考虑假性动脉瘤。可每天压迫穿刺点20~30min,听诊血管杂音消失表明压迫有效。然后予以沙袋及弹力绷带继续加压包扎6h,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穿刺下肢绝对制动。

3.7 血管痉挛

一般血管痉挛多发生于介入操作的血管或者其远端分支。严重情况下,血管痉挛会导致血流的完全阻断。术后可适当予以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发生。护理中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进行性加深、肢体活动障碍、言语表达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时,需谨慎并告知医生进一步处理。

4 小结

DSA开展初期时,并发症发生率达17%~25% 。但随着导管及介入器材质量不断改进、造影技术的提高,其并发症已下降至0.5%左右[2]。马雪露等[3]报道的173例 DSA术后并发症高达14.45%;国外回顾性研究[4]表明,DSA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约2.63%。而国内刘新峰[2]报道1 000多例DSA并发症低于0.2%。不同地区学者报道并发症的差异较大,可能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和经验以及设备、种族相关,甚至可能与报道例数相关。

DSA是现代先进脑血管诊疗的金标准,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并发症较多,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后果。预见性护理是以提高治疗护理效果为目的的全程优质服务,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变化特点,预料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做出准确的护理判断。护理人员应该熟悉其常见并发症的具体临床表现,增强护理问题的预见性,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多与患者沟通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并及时与医生沟通,这样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降低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张珑,刘建民,许奕,等.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3,12(3):202-204.

[2]刘新峰.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4.

[3]马雪露,云宗金.173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5):428-430.

[4]Kaufmann TJ, Huston J 3rd, Mandrekar JN,et al.Complications of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evaluation of 19 826consecutive patients[J].Radiology,2007,243(3):812-819.

猜你喜欢
假性预见性脑血管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8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