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的思考

2013-12-10 07:50张建炳
学习与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育

张建炳

高中教育是承前启后的教育,既是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又是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其实质也就是社会、家长关心的就业教育。高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头戏。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对于推动高中教育快速均衡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谈几点全寄宿制管理的实践体会。

1 学校发展现状

(1)我校是2008年全县“两基”32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验收之后,新建的一所普通类高级中学。卓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瞻远瞩,洞察社情,迎合民意,全面规划设计,实施初高中分离办学工程,历时两年,为全民关注的占地112亩,投资近九千万元,建筑面积32000多平方米的卓尼县柳林中学顺利竣工。在硬件建设上创甘南州之首,使卓尼高中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学校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学校所有基础设施均按标准化高级中学配备,是学生健康成长、走向成才之路,实现梦想的育人圣地。

(2)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省内外引进师范类本科教师150多名,凝聚了一大批基本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教育人才,充实了我校专业教师队伍,缓解了高中教师极缺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音体美专业教师空白的现状逐步得到解决,为学校音体美特长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搭建了展示艺术才华的新舞台。全县高中教师队伍已形成数量上扩大,结构上优化,质量上提高的良好局面。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合格率达85%以上。

(3)学校拥有一支年富力强、锐意进取,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1岁。学校选用了一批作风扎实、业务精良、工作认真、责任性强、年轻有为的青年骨干教师来担任中层领导,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领导作风民主、管理科学、联系群众、率先垂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正在步人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系列化的轨道。

(4)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激励成才,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质量立校、教研兴校、教师强校、文化活校”的新思路,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以制度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以文化为内力,以提升为目的,以师生为核心,以责任为前提,以细化为措施,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思想的管理特色。学校始终突出全员育人意识,丰富德育活动载体,强化班主任责任意识,发挥学生团队作用,狠抓学生教育,特别是在学生宿舍管理,学生用餐管理上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全方位的管理网络,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实行全寄宿制管理,从根本上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教学秩序,促进了三风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初见成效。2012年高考成绩有了新的突破,高考升学率达96.7%,创卓尼教育历史新高。实践证明,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思路是正确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全寄宿制管理模式的高中教育,是符合县情、校情、民情的,也是广大农牧民盼望已久的愿望。

2 学校发展不足

(1)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导致很多家长在外地择校上学,昂贵的“择校费”使家长们怨气十足,反映强烈,这也给我校的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一是数量不足。师范类本科毕业的本县内学生数量极少,外地学生来本县求职的更少。尽管县上近几年先后选招了不少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但专业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差距过大;其二是质量不高。学业成绩优秀的教师很少选择艰苦边远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别是西北师大毕业的专业教师招进的数量不足,多数都属于二本、三本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而部分本地区的教师都属于降分照顾录取的,可以说低分进,低分出,不合格的学业水平上岗从教,只能形成恶性循环;其三是教师培训经费不落实,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离职提高难,加之本县因自然条件影响和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学校自身无法解决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住房、职称评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高中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容乐观,高中教育虽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保障,国家尚未列入义务教育之中,经费投入所限,学校发展后劲不足。近几年来高中贫困生虽然受到资助,但人数有限,广大农牧民子女上高中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不到解决,目前面临着大部分来自农牧村的学生因交不起学杂费、课本费、伙食费而要面临辍学。学校经费严重不足,由于高中实行收费制,省上核定的本地区学生学费标准低,物价上涨与学费收入已成反比例。

(3)优秀生源基础缺失,我县近几年初中六科合格率平均在7—10%之间徘徊,高中录取分数线在300分左右,2012年8月新招的高一学生成绩400分以下的667人,占录取人数的70%。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缺乏自觉性,家长配合教育缺失,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养成教育不够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困扰着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一些家长不文明的言语、打牌、玩游戏、睡懒觉、随地吐痰、乱扔东西等不良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另外,学生对外界的一切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不起社会上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和贪图享乐的诱惑,近墨则黑,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都给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诸多困难。要在短时间内扭转这一困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4)高中实行寄宿制管理难度大,校园安全已经上升为社会高度,给学校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我县农牧民居住分散,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的农牧村,学生一入校全部的责任都由学校承担,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习均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去责任管理,其难度、工作量、责任性是无法估量的。教师所付出的要远远超过普通学校的教师。

3 学校发展策略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级阶段,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首选教育目标,广大家长的需求所在,关注最多,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选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加快民族地区高中教育发展进程,缩小区域差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1)政府加大投入,多方筹资办学,确保学校发展。政府加大了财力投入,想法设法按照高中学校所需的教学设施进行配备。政府多方筹资,确保了学校前期各项设备的到位。政府管教育的职能逐步转向教育规划、政策供给、执法监督、教学督导等宏观管理。承担起了信息、咨询、监督任务。不断优化了高中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了对高中教育政策和发展的领导和研究。政府、教育局对学校管理是服务而不是约束,是发展而不是限制,是协调而不是命令,是目标而不是“盲目”管理。为学校的发展确定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以求长期生存与发展。对学校管理的本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管理理念上努力实现了三个转变,找准了发展的优势,发挥特长,打造精品。一是实现从一般管理向规范管理的转变,实现管理创新有突破。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学校发展的长远问题,制定符合县情、校情的学校发展规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实效性、战略性;二是实现了从重视数量的管理向重视质量的管理转变,实现学校规模质量双方面有突破,解决好了规模发展与效益提升之间的矛盾;三是实现了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实现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有突破,努力克服指导依靠老经验、凭感觉的不科学管理行为,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四是以依法治校作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以学校章程作为保障学校发展的法律基础,保证学校安全和谐发展。

(2)以课改为契机,加强两队建设,提升办学效益。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执行者,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各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校长和分管副校长分别对教师进行了专题辅导讲座。适时邀请课改专家亲临课堂指导教学。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一年多来学校先后派各科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山东、宁夏、兰州、永登、武威、会宁、静宁、定西、天水等地外出考察、学习、培训。广泛吸纳课改先进地区的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学校把教研活动的重点放在集体备课、说课上。学校组织了全体青年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还通过组织研究课、观摩课及时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了我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对课堂教学考核中,我们将教师情感、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气氛等内容纳入对教师的课堂评价之中,加大了课堂教学的考核权重,从而促进了课堂面貌的转变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研兴校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学校的研究,把课题研究与课改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新课程改革来加强两队建设步伐进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注重质量效应,以示范校高中为龙头,提升高中办学的吸引力,凝聚力。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也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以一流的班子队伍和一流的教师队伍,全员全程管理的理念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注重规模效应,促进高中教育向规模效益型发展,提高高中办学的竞争力,努力使在外借读的学生逐年减少,不断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责任负担。积极稳妥办好本县区域内高中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也就没有竞争力。

(3)坚持以人为本,实行精细管理,提高教育质量。高中全寄宿制学校要实行“三全管理”、“精细化管理”,强化安全教育及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安心、舒适生活学习,让每位家长放心满意。从“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全程监控”人手全力实施“三全精细化管理”工程。以我校为例:一是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代表、任课教师、班主任、校领导为主体的值周小组,制定详细值周督导方案,轮周对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全过程、全天候、全面实施督导检查,督查内容包括教学常规、校园环境、寝室纪律、食堂卫生、学生安全等。值周组随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责任人或分管处室反馈,要求迅速予以整改或教育,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实现一天一小结、一通报、一反馈,每周一汇总、一点评、一奖惩,凡屡禁不止或整改不力的一律予以通报批评。“事前有准备,做事有要求,过程有检查,中间有反馈,干中有整改,事后有总结,结果有评价”的值周制度,形成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落实,人人有事做,处处无闲人”的管理文化,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全面发展;二是学校以“师师都是导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改变了过去由班主任一人负责班级管理,教育学生的做法。为每个班级配备两名包班教师共同组成“一名任组长、一名任副组长”的班级管理团队,并对纪律、卫生、学习等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分工,同时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人生导师,班主任和包班教师一起参与到班级各项管理中,对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让教师由学生的“学业导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同时,每个管理团队每周开好一次由本组成员参加的学情分析会,每月开好一次由本组成员及学生代表参加的阶段性教学恳谈会,期中、期末开好由本组成员及包组领导参加的阶段性考试分析会,通过强化责任、协商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和谐发展。“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全校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全校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育人新局面。在“三全精细化管理”实践中,力求主动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快速解决问题,以“三全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为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精品教育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4)关注学生生活,加强安全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全寄宿制学校食堂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食堂的管理、卫生状况、饮食质量好坏等问题是每个学生和家长非常关心的大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学校始终将这项工作作为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保障师生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目前,我省中小学食堂的经营服务模式基本分为学校自办和承包经营两种。根据学生来源、经济状况、家庭条件的调研,我校80%以上的学生来自偏远农牧村,而县城及县城附近的学生只占20%左右,大部分学生靠父母打工、养殖业、农产品来供读,如果将学生食堂承包给商户,一是饭菜质量无保障,二是饭菜价格过高,三是饭菜数量有限。经调查在外地借读的学生每月伙食最低也在650元以上,这对我校农牧民子女而言,难以承担起这昂贵的生活费,将导致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确保高中生源的稳定,我校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标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实行学生不限量吃饭的管理模式,解决了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的问题,使学生巩固率一直保持在i00%。我校通过一年的学生食堂开办管理实践证明,学校食堂管理只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处处精打细算,推行零利润经营,就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价廉物美的伙食。我校每生每月收伙食费300元,在物价上涨,油、米、菜、面价格大幅度涨价的现实下,能让学生一日四餐不限量吃饭,这在一般学校是无法推行的。为了降低成本,保证师生饭菜质量与数量,学校食堂采购人员想方设法坚持一月四次从省城采购各类食品,所有食品均比当地价格低出20%,这样既保证了原材料质量,又降低了成本;学校提前一周公布菜谱,一个星期内无重复菜肴,还做到粗细粮搭配,变换口味,让学生吃饱吃好,经济实惠。这种食堂由学校自己管理的办法虽然给学校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解决了学生的生活问题,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学习。同时,学校注重环境育人、活动育人,通过文明就餐环境的营造和就餐礼仪的训练,培养学生讲纪律、讲文明、懂礼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学校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体系,细化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责任。及时协调选聘了学校法制副校长,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在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中的积极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学校安全防范水平。同时学校利用生管生、生教生的办法由学生会组织成立了学生自管小组,宿舍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实行标准分值管理,按照管理办法实行扣分加分,日统计、周评比,月奖罚。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稳中有升,杜绝了安全事故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确保了学校安全稳定、平安和谐。

猜你喜欢
学校管理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教育教学
管理的另一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