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应对策略的研究

2013-12-10 07:50李善中
学习与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高中地理

项目基金:江苏省淮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微型课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应对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有教师预设下生成的,也有教师未曾预设下产生的,这些生成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复杂多样,有的对教学起积极作用,教师应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使教学更精彩;有的对教学起消极作用,教师应及时纠正之,使其不演变为教学的障碍。善于捕捉和巧妙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应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一种本领、一门技艺。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成性问题;应对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当前,尤其在常态课中,教师关注生成性问题的还是不多,或发现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意识不强,或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措施不力。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教师过于强调预设,对生成问题置之不理;二是教师过于关注生成,使教学目标偏离方向;三是教师缺乏基本素养,让生成资源悄然流失。这样的课堂,少了活力,少了灵动,少了惊奇,少了真实。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按教师的意志来传授基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而忽视了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预设之外的问题,这显然是偏颇的,是片面的,是狭隘的,是功利的。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沉闷的,一定是压抑的,一定是僵硬的。反之,教师如果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并巧妙地应对这些问题,不仅能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现专业化成长,有助于深化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更有助于有效管理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概念界定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动态性、多样性、隐蔽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很难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教师不曾预设到的现象。我们研究的“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出现的教师预期之外的超出预设方案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是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对情感的不同理解等原因而即时生成的各类事件或因素。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无论是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答案、学生的特殊表现或课堂中突发的事件等,这些都是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的生成性问题,其利用价值也不一样。积极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被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例如,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提出质疑、对教师解题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同伴的发言提出不同的意见等,这些现象,能引起学生有益思考,激发学生拓展思维,体现学生真实感悟,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情感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生成性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争辩,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新亮点;消极的生成性问题与教学目标相悖,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影响教学进程有序推进,对教学有干扰或阻碍作用,甚至对学生的发展起反面作用。例如,学生故意违反课堂纪律、有意跟教师唱反调等,这些现象,与学习内容基本无关,与课堂环境不协调,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和探究价值。教师应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使其不要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在瞬间判断和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问题,对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敏锐观察能力、正确把握生成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3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类型多样,有个体生成性问题和集体生成性问题,有语言类生成性问题、行为类生成性问题和环境类生成性问题,有课程内生成性问题和课程外生成性问题,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哪种生成性问题,一般都是有因可循的。

3.1 文本因素:文本因素主要包括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图册、学生使用的学案、地理试卷以及地理笔记本等。当学生自主使用、感悟文本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研读、理解文本时,可能由于文本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或文本内容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会提出疑问或发表自己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看法,这时,教师应乘机调动学生探究或质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成性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再建构。

3.2 学生因素: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个人经验、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地理观念、地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由于班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结果。如,学生回答地理问题时思维方式怪异、课堂中不时地向教师提出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科学引导;再如,有的学生因轻视地理学科而出现上课时随意讲话,或睡觉,甚至跟教师唱对台戏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冷静处理,平等对话。

3.3 教师因素:教师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性格爱好、人格魅力、个性品行、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这些差异也是教学活动中影响生成性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当教师任教一个新班级初期,部分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不太适应,导致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教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切忌惟我独尊,应从改造自己开始,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再如,教师在课堂中有时会讲错知识,或讲到中途时被“挂黑板”,或回答不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正视这些“尴尬”,一方面求得学生的谅解,一方面可将这些“尴尬”转化为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也能缓解尴尬气氛。

3.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风班风、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学设备、天气状况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等。环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因素有时能影响甚至决定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如,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舒适的教室物质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更多的富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再如,教室外的噪音和人员的不停走动,会使部分学生目光和听课注意力转移,成为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性问题。

4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生成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有利于激发教师创造的热情,以促进其专业成长。然而,生成教学的最大问题主要在于实施的困难,因为它对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这种素质不仅仅是地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包括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基础、课堂驾驭能力等许多方面。尽管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没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我们对诸多的生成性问题的应对方法进行总结和锤炼,就能探寻到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4.1 课前充分预设,关注生成:高中地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难以全部预知的。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地理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心理特点、听课状态以及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等,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对课堂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使教学尽可能在预设之内生成。例如:教师课前在备下节课内容中的各个知识板块时,要能猜想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内容时可能会产生什么疑问、提出怎样的问题,并要事先做好应答这些疑问或问题的多种准备;又如,教师上试卷讲评课时,事先要对试卷中学生的典型错题多备几种解题方法,讲评时当发现学生接受有困难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其他方法来应对。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真正才能顺学而导,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对话,才能收获诸多生成的精彩。只有这样,在地理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当然,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变化,应该进行弹性预设。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地理教学目标、主干内容、过程与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时,要研究学生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对学生地理能力和个性特点进行充分了解,进行弹性化的设计。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合理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课上所有的问题,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4.2 课中智慧处理,应对生成:丰富繁杂的生成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常态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的符合地理课程内容,具有积极作用。例如:课堂中,学生对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向教师质疑;再如,教师分析了某个地理问题后,学生顺势进行深度追问。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的不符合地理课程内容,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干扰或阻碍课堂教学。例如:课堂中,有些学生偷看娱乐杂志,或交头接耳谈论与学习无关的事,或与教师发生顶撞,或扒在桌子上睡觉等。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对生成性问题的价值进行准确判断。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应对法,巧妙引导,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往更广或更深处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还能让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如果对课堂整体没有太大影响的,如学生偶尔做一个小动作、偶尔一次窃窃私语、偶尔向窗外张望一下等,教师不必刻意去制止,最好采用轻描淡写应对法,如用轻柔的语言进行提醒或用眼神、肢体语言示意学生停止不当行为。反之,如果教师进行深度干预,如点名批评或严厉训斥,不但会打击学生,影响课堂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会破坏课堂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对课堂教学影响较大的如大声喧哗、在教室内来回走动、与他人发生争吵等,教师则不能视而不见,不能纵容,要立即介入,快刀斩乱麻,尽快让课堂走上正轨。

4.3 课后勤于反思,优化生成: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后反思是对教师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地理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态度和眼光审视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以提高自己应对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能力。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处理教材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有效性,使课堂生成性问题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教学价值,还能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

一节地理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及时回顾,并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作深度剖析与深刻反思。教师课后除了一般性反思,还要针对地理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重点反思,例如:课堂中生成性问题是在什么情境下产生的?自己应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措施是否确当?这些生成性问题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课前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预想存在哪些偏差?……通过及时反思,教师能发现自己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应对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5 结束语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是随时产生的,也是难以先知先觉的。应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因事而异的,也是没有固定模式应对的。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对课堂教学活动和师生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努力提高发现和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既有特色和品位,也有灵气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辛继湘.课堂教学管理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善中.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1(11·A)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高中地理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