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议题、成果及意义

2013-12-19 23:32文陆
上海人大月刊 2013年11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中共中央全会

文陆 颖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议题、成果及意义

文陆 颖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主要议题: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取得的成果: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审查和解决了中共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强调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陈云为第一书记。

意 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

主要议题: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取得的成果: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现了党在经济理论上的突破,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会还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

意 义:《人民日报》社论认为,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的新局面。这次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不但向全党、全国人民展示了全面改革的蓝图,而且对于城市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提出了系统的意见和措施,把城市改革这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具体化了。《决定》表明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决定》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大问题上,冲决“左”的思想束缚,打破旧的传统观念,抛弃长期视为正宗的清规戒律,澄清在许多人中间存在的模糊认识。前一个三中全会使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这一个三中全会将使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有一个大的突破。

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日至30日)

主要议题: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取得的成果: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椐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全会还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意 义:会议强调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整顿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并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使有条件的企业真正放开经营,二是认真完善承包制,进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试点和发展企业集团试点。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了道路。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

主要议题:讨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取得的成果: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九十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意 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

主要议题: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取得的成果: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总结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坚持十条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意 义:本届全会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

主要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问题。

取得的成果: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意 义:把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列为全会的第一项议程,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的最新努力。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历史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对于进一步动员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形成,标志着我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行动纲领。

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至12日)

主要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讨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讨论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探讨应对世界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影响。

取得的成果: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提出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意 义: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和把握,意味着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更加重大、时机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确保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推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2013级MPA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中共中央全会
中共中央文委发给郭沫器的特殊信件
走进省纪委十一届六次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用忠诚和担当警卫中共中央——中央警备团与开国大典
全会表情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图说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
2016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部署八大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