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

2013-12-20 14:38胡兆才
决策与信息 2013年2期
关键词:何应钦陆军日军

胡兆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湘西雪峰战役前后,蓄势已久的反法西斯正义力量,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摧枯拉朽地打击法西斯。欧洲战场上,苏联军队强渡粤得河,进入波兰,对柏林展开最后的反攻。西线盟军,此刻也从法国进入了德国作战。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占领莱特岛,日军一败涂地,海军几乎倾巢覆没不说,光是地面部队伤亡人数就达7万余人;一个多月后,硫磺岛的血战又是惨不忍睹,守岛的两万日军除216人被俘,其余尽歼;到了3月24日,日本本土最后一个前卫堡垒——冲绳岛,也被美军捣了个底朝天,11万日本陆军阵亡,20万岛民葬身于火海。之后,东京、横滨、神户、大阪等重要城市,在美军“超级空中堡垒”的呼啸声中,相继变成废墟和焦土,几乎全日本都是火光冲天,硝烟滚滚。纳粹德国禁不住苏军和盟军的毁灭性打击,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美、中、英三国在7月以宣言的形式,发表《波茨坦公告》,警告日本,再不投降即将遭到毁灭性打击。然而,日本的战车没有刹住。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丢下了原子弹,杀伤日本人民20万,给了日本政府致命的毁灭性打击。两天后,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9日,苏军远东军兵分三路,万炮齐鸣,震撼天地,在5000辆坦克的掩护下,同时向中国东北和朝鲜迅猛推进,日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不到一周,号称百万的关东军烟消灰灭。

8月9日,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解放区军民在党和毛泽东领导下,各路大军神速作战,取得了伟大胜利。八路军、新四军共毙伤日伪军35万人,攻克和收复县城250座、据点740个,解放国土31.5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70余万,并使解放区连成一片。

在世界性的“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浪潮中,日本政府诚惶诚恐,没有任何方式能够阻挡这股强大的反法西斯新生力量。在绝望中,他们不得不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美英苏四国首脑,同意任命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盟军最高统帅,接受日本投降,并负责占领日本。8月19日,日军副总参谋长川边中将率领代表团前往马尼拉,向麦克阿瑟交出了标明有关战俘营及日本军事设施方位的文件和地图。双方商讨了受降事宜。8月28日,美军258艘军舰,开进了东京湾。9月2日,在横滨附近的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次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广播演说,宣布9月3日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

中国战区,中日双方代表于8月20日在湖南芷江洽商受降事宜。确定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

1945年9月9日9时,是5亿中国人民最有意义、最难忘的时刻。此时,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签下了投降书。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和外国签订了近百个条约,惟独这一次是胜利的、平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遭受日军大屠杀的南京人民沉浸在欢乐之中。各机关团体、工厂、院校、商店,到处挂满了国旗,主要街道上扎起了松柏牌楼,牌楼上高高悬挂着的两面国旗间,夹着鲜红夺目的“V”形标记,在青翠的牌楼中嵌着“胜利和平”四个金色大字。八年来,人们第一次喜笑颜开,奔走相告。许多人聚集在收音机旁,收听签降实况广播。

8点多,日军签降代表冈村宁次等七人,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军训部次长王俊中将引导下,分乘三辆小车,从青岛路1号出发,在人群的喧闹声中,向黄埔路驶来。车后卷起滚滚灰尘。一路上,万头攒动,人声鼎沸,有人放鞭炮送瘟神,有人向日军车辆扔石子、掷西瓜皮。黄埔路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大门上,扎了彩色牌楼,牌楼中间嵌着“和平永奠”四个金色大字。总司令部广场旗杆林立,悬挂着联合国52个国家的国旗。

会场布置奇特壮观,具有欧美风格。礼堂中央高悬着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照片,屋顶上垂下宽大的中、美、英、苏四国国旗,四周摆满了鲜花和松柏,中间设了受降席和投降席。受降席由三张方桌拼起,对面的投降席由三张美式长条茶几拼起,上面均用白布铺着,受降官坐的是皮包弹簧椅,投降官坐的是布包弹簧椅。据布置会场人员回忆说,最初为避免威胁感,布置的是西方圆桌方式,美国顾问团检查会场时,训斥了布置会场的人员,指定改为对立的长方桌。美国顾问团在检查仪式程序表时,发现有允许“日方佩戴刀剑入场”的字样,甚为恼火,命令立即划掉,并要日方代表个个剃光头入场,以显示日方战败输光。在受降席与投降席四周是威武的武装士兵。他们由新六军副军长舒适存少将率领,于9月2日抵达南京。为什么选新六军警卫会场呢?因为新六军曾在缅甸战败了日军王牌军第十六师团,由他们警卫,对日军有强大的威慑作用。士兵们头戴钢盔,脚穿皮鞋,戴着白色手套的双手紧握着冲锋枪,增添了会场的肃穆紧张气氛。受降与投降席两侧坐的是从重庆飞来的少将和省长以上接受大员们,以及美、英、法、苏、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军官代表团和中外新闻记者、摄影师。

8点56分,礼堂所有电灯打开了,强烈的灯光下,首先由中方受降代表陆军总司令一级上将何应钦率领四名受降官员进入会场。全场起立,在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中,他们步入受降席。何应钦居中,他的左侧是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校张廷孟,右侧是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参谋长中将萧毅肃。

日方投降代表的车到了陆军总司令部门口,在军警林立的人墙中驶入礼堂钟楼前停车,因签字仪式还没开始,他们被引入礼堂左侧的休息室小憩。

8点58分,中方代表入场后,日方代表在王俊和王武参谋引导下进入会场。他们行至受降席前,并排立正脱帽向何应钦作45度鞠躬,何应钦点头,伸手示意,他们方落座投降席。冈村宁次居中,左侧是陆军中将小林浅三郎总参谋长,陆军少将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陆军中佐小笠原清作战参谋,右侧是海军司令官中将福田良三,台湾驻军陆军中将谏树春三参谋长,陆军第三十八军参谋长大佐三泽昌雄等。冈村宁次脱帽放在桌上,其余脱帽放在膝盖上,双方代表对坐相视,默默无语。

日方代表的光头在强光下荧光惨亮,冈村宁次脸色如同白纸,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内心的沮丧。他从1915年率部攻打我国青岛起,先后在中国30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离不开他。他十分担心中国人会和他算总账,以他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他认为自己将被处以死刑。他曾几次想到剖腹自杀,制造震惊中外的新闻,以显示日本军人的武士道精神,由于何应钦派人秘密监视而未能实施。他在8月15日的日记中写到:“我今天面临投降这一未曾有过而且意料不到的事实,心中甚为不快,十分懊恼,但在受降仪式上尽量保持沉着冷静。”

会场上,尽管几十个摄影记者围着他照相,他却像庙里的菩萨,纹丝不动。9点零4分,何应钦命令冈村宁次交验签降证明书,坐在左侧的小林浅三郎应声从公文袋中取出证明书(事先规定双方参谋长担负签降事务工作),离席走到何应钦面前,一鞠躬递送上去。何验明后将证明文件留下,示意参谋长萧毅肃将日本投降书中文本分两份送给冈村宁次签字。冈村宁次起立鞠躬接过投降书,一目数行翻阅,小林在旁磨墨。投降书内容,早在8月20日,中日双方代表在湖南的芷江镇举行过洽谈,达成了一致意见。只等在南京办理正式签降手续。

9月9日签降时,冈村宁次草草浏览投降书,手握毛笔在投降书的文本上用中文签上“冈村宁次”四个字。

从笔迹可以看出,他签字的手颤抖得厉害,一横一竖像蚯蚓似的弯弯曲曲。签完字,他从右边口袋中取出水晶石图章,在嘴边哈哈气,在签名旁盖了章,而后吩咐小林浅三郎将两份投降书递给对面的何应钦,还抬头向何应钦点点头。何应钦起身双手接过投降书,场内一阵骚动,美国顾问团麦克鲁将军和柏德诺将军气愤而又无奈的相视摇摇头,对何的举动深感不满,作为胜利者何应钦的举动丧失了威严。此时何应钦也意识到自己举止不妥,立即坐下提笔在文末的“陆军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字样后签了名。他握笔的手极不自然,笔画呆板。随后盖了章,留下一份,将另一份交给萧毅肃送给冈村宁次。随后他又从皮包内取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第一号命令及命令受领证,再转交给冈村宁次。命令规定从9日起,取消冈村宁次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职务,10日起改称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长官,总司令部改称为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处理日军投降一切善后事务,不得自行发布任何命令,各地区的日军司令部和司令官一律仿效以上变更名称。

冈村宁次接过一号命令及命令受领证,在证上签名盖章,由小林浅三郎送交何应钦。整个签降过程只有20分钟,9点20分,何应钦宣布受降结束。日军代表由王俊引导出场,乘车离开礼堂。

此时,何应钦对着麦克风向全中国及全世界宣布:“我是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敬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民,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已于9月9日上午9点在南京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从此,东亚及全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开一新纪元。”站在一旁的鲍静安立即用英语重复一遍。接着,全体人员退场。这天中午,何应钦以陆军总司令部名义,在励志社(今南京中山东路307号)设宴招待盟军代表及中外记者,以示庆祝。据可靠人士透露,此活动事先并未安排,分析原因可能是何应钦为自己在受降时的不妥举止挽回影响而临时安排的。但是,纸包不住火,有些记者不领他的情,仍在报纸上披露了这件事。

花开花落,沧海桑田,中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受降仪式至今已68年了,当年受降旧址现在仍保存完好。这一抗战胜利的历史见证地已成了人们散步休息的好去处。

猜你喜欢
何应钦陆军日军
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
新中国兵种巡礼(十四) 陆军之翼
陆军海战第一连
波兰陆军NH-90通军直升机
一张抗战照片引发的历史解释
以色列陆军开始组建无人机机队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何应钦与一九三七年川康整军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蒋介石对何应钦亲密背后的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