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大学虚实

2013-12-20 14:58郭铁
民生周刊 2013年30期
关键词:刘英网文网络文学

□ 本刊记者 郭铁

网络文学大学虚实

□ 本刊记者 郭铁

现在文学网站对于写手的争夺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通过网络文学大学,17K可以扩大在网络文学圈的影响力,进而使更多的网络写手加盟17K网站。

因中国作协的支持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加入,网络文学大学(以下简称“网文大学”)在成立之初便备受关注。在10月31日举行的成立仪式上,身为网文大学名誉校长的莫言在北京国子监开启了网文大学第一课,并接受了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大卫的拜师礼。

网文大学成立后,网友童丽(化名)第一时间登录网文大学官网,并在“入学指南”中了解到,想要“入学”,必须首先在17K小说网(以下简称“17K”)注册成为作者,并需上传2万字以上的作品。与此同时,网文大学官网透露信息:留学生大卫即将成为中文在线签约作者,其新书出版在即。

而在线下,17K的触角已经伸向北京各大高校,试图通过文学社团网罗一批拥有学院教育背景的学生加入网文大学,以获得注册用户及其作品。

网文大学究竟能否像其形容的那样,“为内地数以百万计的网络文学创作者传授文学理念和创作技巧,网络作者也将由此从纯粹‘自发式’的创作阶段步入‘职业化’进程”?或者仅仅是一个商业噱头?《民生周刊》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为什么是17K?

查阅网文大学的官方介绍不难发现,其指导单位为中国作协,由中文在线发起成立,共建单位为17K小说网、纵横中文网、塔读文学网等。

据《民生周刊》记者了解,截至目前,除17K外,其他共建单位尚未开展网文大学相关培训课程,其中塔读文学网客服甚至对网文大学毫不知情。

事实上,17K小说网为中文在线旗下原创网络文学品牌,于2006年成立,创始人为刘英,笔名血酬。网文大学成立后,17K无疑成了这座网络虚拟大学的重心及焦点。

早在2011年,17K就针对其网站写手组织了培训性质的青训营。用刘英的话说,当时青训营的培训模式十分简单,相当于现在“青训学院”业务的一部分。参训者首先要在网站(17K)上发表2万字以上作品,之后会有教官从文笔、构思等方面对学员作品进行点评。

青训营可谓是网文大学教学模式的雏形,但促使17K来做写手培训的背后动因,实则是2009年爆发的网络文学创作危机。

“这一年,我们发现网络文学作为通俗小说,其吸引读者的创新性消失了。”刘英说。在此之前,网络文学创造的诸多文学体裁,如玄幻、盗墓、修真、穿越等,吸引了大批读者。进入2009年,网络文学的弱点逐渐暴露,如基础薄弱、粗制滥造等,而网络文学赖以繁荣的创新性却逐渐消退。刘英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介入掩盖了网络文学的诸多缺点,但在走向平稳后,网络文学还是要回到内容本身。

与此同时,刘英自己也在试图“职业化”。2009年,中国作协成立“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定期组织中国作家网、盛大文学、中文在线等5家网站参加会议。刘英从此在网络文学调研、网络作者加入作协等方面表现活跃。2010年,他参与了鲁迅文学院首届网络编辑培训班,获得了网络编辑师资格证书。2012年起,他获得当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邀请,多次为网络编辑资格培训班授课。

与官方组织的频繁互动,为网文大学的成立积攒了人脉。网文大学成立仪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崎嵘均出面致辞。而在网文大学校委成员中,也可以看到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白描的身影。

然而,众多光环依旧抵不过莫言的出场。在以网文大学名誉校长身份参加成立仪式时,莫言讲述了自己与网络及网络文学的联系:“网络文学曾经对我来讲,是一个很陌生的领域。十几年前,当网络文学刚刚发展的时候,我心里是抵触的……今天我用上了电脑,也上网了,也跟网络文学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莫言与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联系,便是他本人即中文在线的签约作家。据刘英透露,莫言与中文在线有多年合作,两人也有过实际接触。

所谓“大学”

网文大学目前针对网络文学创作新手、成长期作者及成熟作者分别开设了青训学院、精英学院及创作研究院。按照其成立之初对外宣布的培养计划,每年将有10万学员从网文大学“毕业”。

据网文大学官网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青训学院已经开设了在线公开课及名家讲堂。然而查阅这些课程的开课时间不难发现,其课程多在网文大学成立之前就以“青训营培训”的形式存在,且多为线上交流讨论。而精英学院及创作研究院,目前分别只开设了两节课程。

因创作字数未达到2万字,因此身为17K注册用户的童丽并未进入青训学院,但据其对此前青训营课程的了解,她认为“这些课程作用不大,太基础”,这与刘英的反馈截然相反:“学员基本感觉我们上课太慢,大家心情非常迫切,甚至每月10堂课都不够。”

据刘英介绍,一般在经历4个月的培训后,一批学员就可以正式毕业。目前青训学院共有近2000名学生,精英学院已有千余名学员,授课方式主要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网文大学导师邵燕君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现在的导师只是挂名,还没有参加什么具体活动。”

“每年培养10万人、4个月就能毕业,个人认为培训效果不大,况且网络写手的文学底子都比较薄弱。它的毕业标准是什么?如何考量教学效果?”某文学网站一位主编提出质疑。

按照刘英的解释,网文大学三个学院将分别执行不同的结业标准。以青训学院为例,首先学员不可以中途退学,另外还会实行所谓的“学分制”,即满分为十分,课程学习及考试达到六分以上就可以毕业。

然而,刘英所说的考试并没有一份正式的考卷。“平时成绩几乎可以占到八成以上,比如上课点名、是否积极讨论等;另外一个毕业的标准就是你学完所有课程之后能否签约,精英学院其实是以签约作者为主。”

在了解网文大学的教学模式后,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欧阳友权认为,总体而言,网文大学针对网友的公益性培训有益无害,“但它不是学历教育,仅仅是一种培训。在17K之前,很多文学网站,包括盛大文学,就进行过类似的网络写手培训。17K与这些公司的培训相比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是有了一个很好的名头。”

刘英也承认,网络文学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网络写作的培训“场所”,而培训与培养、培育的概念完全不同。 “认为培训无用的人,是首先没把概念搞清楚。”

邵燕君认为,作家不是能培养出来的,但作家的成长需要经过严格训练。“以前的网络作家都是自学成才,现在如果有个培训机构当然是好事,但我觉得真正能当师父的是前辈作家,评论家充当的只是学者粉丝。”

网罗写手或是真正目的

如果按照每年培养10万人次、每人上传2万字作品计算,17K每年将至少获得几万名新注册用户及大量作品。经青训学院培训后,升级为签约作者的人数也将大大增加。

在进行线上培训的同时,网文大学也将目光投向了高校学生,并已经与北京高校社团联盟取得合作。刘英将这种文学网站与高校学生的互动看作一种互惠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文学将通过网络实现创作价值;另一方面,网站能够借此网罗更多的高素质作者。

但在北京某高校文学社团负责人王利民(化名)看来,17K与高校社团的合作更多是为了获取作者资源,对于高校文学创作来说没有太大意义。

据王利民回忆,网文大学成立之初,17K工作人员曾找到他和其他高校社团负责人商议合作事项。合作方式大致为,17K为大学社团支付一定报酬,但前提是社团必须在校园范围内宣传网文大学,如张贴海报、举行活动等。

“都是为了他们网站的用户和访问量,商业味很浓,有些条件令人无法接受。”王利民说。而据他和另一位高校社团负责人李雷(化名)透露,这些“无法接受”的条件中,包括500名注册用户及每人2万字以上的作品发表量,还要保障一定的更新量。“谈判时,他们希望通过作品选择一批人(学生)进入网文大学学习,选择有潜力的作者。”

王利民和李雷最终拒绝了17K提出的合作条件,但也有高校社团目前已经与其签订了合作协议。据刘英透露,网文大学将在12月10日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开设线下培训课程。

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质量不高且过度市场化,而在竞争中,人才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2013年,网络文学领域集中出现了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其中包括起点中文网主要创作团队集体出走,与腾讯合作建立“创世中文网”,让人不禁想起2006年刘英离开盛大文学创办17K的经历。

而人才背后,是网络文学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据媒体报道,盛大文学公司在2012年第一季度实现毛利6693万元;而每年官方发布的网络作家富豪榜,更是将高收入网络作家列入“大神”级别。截止2012年,“首富”唐家三少5年吸金3300万元。

“现在文学网站对于写手的争夺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通过网文大学,17K可以扩大在网络文学圈的影响力,进而使更多的网络写手加盟17K网站。” 欧阳友权说。

而令王利民和李雷感受最深的是,近些年,高校文学社团成了文学网站争相抢夺的资源。自李雷出任文学社社长以来的两年里,已陆续有三四家网站找到他,合作条件及内容与17K大同小异,“竞争十分激烈”。

(实习生徐良对此文有贡献)

猜你喜欢
刘英网文网络文学
AA-stacked borophene–graphene bilayer as an anode material for alkali-metal ion batteries with a superhigh capacity
A Modification for the Viscosity Approximation Method for Fixed Point Problems in Hilbert Spaces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行业科技逐梦人——纳爱斯集团刘英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