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范式评述与反思*

2013-12-23 05:02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范式民主马克思主义

侯 勇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范式”是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就科学的发展进程问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库恩那里,范式是常规科学研究中,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范例”和“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持有的价值、信念、理论和方法的共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范式研究中,“范式”概念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作为实践模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范式;二是作为理论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凝炼的研究范式,本文中的“范式”主要是凝炼的研究范式。基于此,笔者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的研究范式的标准或划分标准应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多样性问题,即从何种视角、何种维度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工作;二是研究方法的独立性问题,即采取何种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三是研究范畴内容的核心性问题,即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的核心内容;四是研究话语表达方式的问题,即以政治话语为基本话语方式,还是以学术话语方式,抑或生活化、大众化话语方式来表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的研究范式概观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价值观产生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并为其根本利益服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律而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民群众为最高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观念体系。基于此,笔者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能够体现人民根本利益、反映人民价值诉求,对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由于研究角度相异和研究方法的分殊,导致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凝炼研究存在多元多样理解:

作 者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的代表性观点(注:排名不分先后)程恩富 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侯惠勤 劳动优先、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谐发展韩 震 民主、公正、和谐田心铭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许 华 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佘双好等 人本、公正、和谐、和平、诚信陈延斌等 人本、公正、仁爱、和谐、共享白亚光 科学发展,共同富裕,公正和谐,爱国诚信公方彬 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梅荣政 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独立自主、共同富裕杨永志 友爱、平等、互助、共富柯缇祖 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王伟忠 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法治民主、诚信仁爱杨 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仁爱、正义、守法、诚信戴木才 自由、民主、幸福、仁爱李培湘 公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贺祥林 求真务实、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正诚信、爱国创新包心鉴 以人为本,民主公正韩庆祥 以人为本、自由平等、公正仁和龚 群 天下为公,爱国为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尊严廉耻,立身之道;民主富强,和谐大同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既有复合性特征,又有“多范式”研究类型:

一是要素范式,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由一个或多个要素按照其内在逻辑关联的层级关系整合组成,如杨兴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上可以考虑以下6 个范畴的有机组合,即以人为本(统领范畴)、公平正义(功能范畴)、共同富裕、民主法治、科学文明、和谐共生(基本范畴)。[1]

二是结构范式,强调所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按照严谨的逻辑结构关系,具体表现为两种逻辑:第一,从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理性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进行阐释,王伟忠阐述了集体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现代社会制度“法治民主”的理性价值观、当代中华民族的“诚信仁爱”的道德价值观。第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出发进行阐释,陈静、周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2]

三是层级范式,第一,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柯缇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3]第二,从国家和公民这两个基本路径加以概括,杨明将国家的主导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将公民的共同价值观概括为:仁爱、正义、守法、诚信。”[4]

四是关系范式,第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目标关系出发,戴木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李培湘认为,“公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及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最核心的价值观。”[6]第二,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时代特征等出发凝炼,韩庆祥认为,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来选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表述为:“以人为本、自由平等、公正仁和”。[7]

五是实证范式,运用数率统计、社会调查等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进行实证分析,有学者通过实证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四项是“发展”、“富强”、“和谐”、“仁爱”;其次依次是:“自由”、“人本”、“互助”、“文明”、“民主”、“正义”、“平等”、“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共识是“发展、富强、和谐、仁爱”。[8]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的表达风格方面,重庆调查组分析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式用四字词语予以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该包括诸如“以人为本、民主公正”、“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富裕安康、生活无忧”等价值理念。[9]

六是交叉学科范式,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许耀桐从探讨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核心价值观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张可以归结为“解放、自由、民主、平等、改革”五个基本理念。[10]龚群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为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天下为公,爱国为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尊严廉耻(八荣八耻),立身之道;民主富强,和谐大同。”[11]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视角,罗文东强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树立和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田心铭认为,“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为核心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信念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并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独立自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3]第四,从“中西马”文化交流视角,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人类社会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社会文化基本价值的有机统一,林尚立主张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法为基、以公为善、以劳为美、以家为安”,[14]等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评述

综合学界现有关于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如何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显然,以上这些研究各有所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综合看来,学者们所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多元多样化理解,分析其研究特点主要有:第一,大都围绕着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等能够直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范畴进行简洁的组合;第二,强调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价值诉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位一体”建设的对应关系中总结凝炼;第三,强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强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与外延相符合、相贯通、相一致;第三,紧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线,突出激发广大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就事论事”多、多层面的关联性研究少、深层次的理论挖掘少、借鉴国外成果的比较研究稀缺,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尚存较大余地和空间:第一,在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的研究视角和领域方面有待拓展。在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之外,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目前已经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除了从唯物史观视角、哲学价值论视角等,还应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综合研究,应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形成更完善的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的说服力、吸引力。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范式以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更多是抽象的逻辑推理、理论说明和观点论述,明显缺乏对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尚未形成明确的方法论体系,以社会调查、经验分析与个案研究方法等为主的实证调研虽有所涉及和运用,但还应继续强化实证分析方法的运用。第三,在研究对象及教育目标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范式应强调对象的普适性,其理论应及于全体社会成员,反映社会民众的主体需要和价值诉求,正如李德顺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表达谁的和什么样的价值内容,就必须在两个问题上做出明确的选择和规定:一是党与人民的关系,党怎样按照自己的宗旨,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表述,表达出人民的需要和意志,担负起与人民共为一体的历史性承诺?二是社会主义‘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体系,究竟包含哪些基本的内容和原则,它们依怎样的结构和秩序形成了完整体系,从而证明和显现其中‘核心’的面貌和意义?”[15]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的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既是中国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曲折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所累积起来的历史性课题,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所提出的时代性课题。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看来,“三个倡导”的凝炼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的权威阐释,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探索的时间积累、社会实践的沉淀,又不割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联系;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反映人民的共同利益,坚持“从实践中来”接受现实生活的检验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阐释体现整体性关注与系统视野,兼顾宏观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价值观研究的系统范式形成。从其系统要素和整体结构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以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政治价值观、以先进文化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以社会和谐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建构的生态价值观等价值观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的要素构成,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整个社会价值观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由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信念、价值信仰、价值目标、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等维度组成并发挥正向性行为导向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倾向系统,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原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逻辑结构系统。”[16]因而此种概括从系统要素和逻辑结构上规定了其凝炼的科学性和根本性。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和基本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和全面反映,强调满足群众价值诉求,体现群众认同。从价值哲学视角出发,实践主体总要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客体尽可能为主体服务。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总是包含着主体的尺度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既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又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诉求,实现群众的价值。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反映人民的共同利益,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认可,才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凝炼,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反映实践主体活动的动机和利益诉求,这既是人类思想行为活动的内在逻辑,又是主体价值实现的重要表征。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与现代化建设之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实践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的自觉逻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之中,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建构经历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程,内在地蕴含着尊重实践的三个维度:一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二是中国建设的实践,经历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时期,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重要思想行动观点;三是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通过“摸着石头过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两个文明建设等现代化实践,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最终也要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内化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活动,才能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挥作用,才能让人民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践,反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从实践中来”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回到实践中去”,被人民群众所广泛认同。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生长于当前中国社会“中西马”三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价值抽象,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范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应当强调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西方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统一性;社会主义荣辱观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因此,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打通中西马,即实现马克思主义方法、中国智慧和世界眼光的有机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基点,使其凝炼兼顾思想性与大众化,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使其易于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脑,见言见行见效”。

[1]杨兴林.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1) .

[2]陈静,周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

[3]柯缇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红旗文稿,2012,(2) .

[4]杨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J].红旗文稿,2012,(4) .

[5]戴木才.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6]李培湘.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

[7]韩庆祥.核心价值观该如何凝炼[N]. 光明日报,2011-08-04(11) .

[8]李建华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认同调查[N].光明日报,2011-05-16(15) .

[9]重庆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J].探索,2010,(3) .

[10]许耀桐.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3) .

[11]龚群.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为基础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红旗文稿,2012,(7) .

[12]罗文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

[13]田心铭.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 .

[14]林尚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6-12-18(3) .

[15]李德顺.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决策与信息,2011,(12) .

[16]孙其昂,侯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境遇与超越[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2) .

猜你喜欢
范式民主马克思主义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