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动员理论视角下的微博反腐发生机制研究*

2013-12-23 05:02潘旭峰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集体行动动员网民

潘旭峰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资源动员理论(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兴起于上世纪70 年代,主要是对上世纪60 年代美国涌现的大量社会运动的反思和总结。其研究方向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源动员,即资源总量的大小及其组织化程度是决定一项运动成败的关键,资源总量越大、资源组织化程度越高,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二是社会运动的动员背景,即社会运动的成功在资源动员的基础上同时也取决于社会运动组织所嵌入的社会背景。尽管资源动员理论兴起的时代较远,但是由于较强的综合能力,在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的研究中,仍然能帮助研究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资源动员理论的研究对象为集体行动以及社会运动。微博反腐作为网民自发启动并参与的一种网络现象,其实可以看作是微博平台上集体行动的缩影。本文主要基于资源动员的研究方向,从资源动员、成员动员、框架动员三个维度对微博反腐发生机制进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微博反腐发生机制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于微博反腐定义的准确理解之上。只有切实把握微博反腐的实质内容才能更好地探讨其发生机制。

当前,学界对于微博反腐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张微博反腐的创新性,认为微博反腐是权力监督的新形式。第二种观点主张“微博反腐”作为一个概念,混淆了微博在反腐斗争中的功能,误将微博的爆料功能理解为调查取证、审理、定性、判决功能,其实质其实并未超出爆料的范畴,严格意义上只是“反腐微博”,最终反腐功能的实现还需要纪检部门的落实。

笔者认为,对于微博反腐的定义应该辩证看待。首先必须肯定微博反腐在权力监督方式上的创新,肯定其为反腐败的新途径,在揭露黑幕、维护弱者权利、伸张社会正义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于微博反腐是否切实符合“反腐”的定义,个人认为后者的解释更加合理。微博在整个反腐过程中,只是起到监督和提供线索、协助调查的作用。真正的反腐应当是从纪委监察部门启动调查开始,对腐败行为的惩治最终还是依赖法院和检察院这两大司法机关来实现。

基于上述观点,对于微博反腐的内容应该理解为微博平台的一次集体行动。此行动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微博“爆料功能”的落实不断汇集民意,产生巨大的舆论推动力,这股压力倒逼相关职能部门介入调查,落实反腐工作,推动反腐工作的进程。[1]

因此笔者将微博反腐最基础的发生机制设定为微博产生的巨大舆论压力推动纪委监察部门介入调查腐败事件,即:

在此过程中,舆论压力的产生,是微博反腐得以发生的主要作用力以及主要作用效果,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相关部门的介入只是舆论压力形成后的必然结果。

据此,本文的研究问题确定为,为何个人性质的微博爆料腐败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演变成微博热议话题,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倒逼纪委监察机关介入调查?在这一过程中,推动舆论压力壮大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二、微博反腐发生机制的建构

( 一) 资源动员

资源动员中“资源”是指社会运动中所有需要的物质资源、网络资源、媒体资源、时间资源、精神资源等。[2]

进入21 世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带来人们参政议政意识的提高。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带来了人们参政、议政、问政的社交便利。微博以其自身的特点为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沃土,公民通过微博积极参与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当中去,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

首先,微博平台自身具有碎片化,易传波且传播速度快的优点。在微博上,信息传播具有树状病毒式传播的特征,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形成对每一个公共事件和热点话语的“跟踪—连续”式议程设置效果,[3]建构起意见生产机制的新型模式。相较于其他方式,微博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微博作为网络手段,相对用户而言,具有低成本的优点。监督是需要考虑成本的,如果监督成本过高,那么监督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实生活中,监督渠道的不畅,监督效果的不理想,无形中增加了监督成本。微博监督,往往轻描淡写地几次键盘敲击,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最后,微博的匿名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曝光反腐信息的自身安全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借助微博参与反腐斗争的概率。

( 二) 成员动员

成员动员指的是一项运动离不开那些潜在的和已经参与其中的成员,只有发动一定数量的成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运动中,才可能使社会运动顺利进行。[4]

2013 年1 月1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 年12 月底,中国网民达5.64 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 亿,占网民总量的54.8%,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群体。报告还指出,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议政、问政甚至是“参政”成为中国微博的一种主要功能。

在微博反腐实例雷政富案件中,在不雅视频曝光的当天,腾讯网友就发出了105 万条相关微博。63 个小时后,雷政富被免职并立案调查,成为微博反腐“秒杀式”经典案例。微博平台成员动员的能量可见一斑。

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而悬殊的贫富差距加强了一些人群的“仇富、仇腐”的意念。近年来,不断增多的政府丑闻,在降低政府的公信力的同时,增强了人们“仇官”的意识。“逢官必贪”、“逢官必腐”的有罪推定成为人们的潜意识,但凡大小官员爆料于网络的,人们更加倾向于认可官员腐败,而非官员清白。2009 年两会召开前夕,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联合人民网就老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在网上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反腐、医改、收入成网友最关心的热点。[5]

笔者针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 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对其中带有明显政府色彩的事件或话题做了相关整理,制得表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网民对涉及政府的事件具有相当高的参与热情。这一特性,无形之中奠定了微博反腐数量巨大的群众基础。每当网络出现腐败线索,网民们便会蜂拥而上。

表1 2012 年微博热点事件表(计量单位:条)

( 三) 框架动员

“框架”的概念是由Goffman 在其著作《框架分析》中引入文化社会学,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6]“框架”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能够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人们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从一套框架转到另一套框架来建构社会真实。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包含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凡纳入框架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部分;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7]

1.信息曝光——刺激源的出现

在传统社会中,公民发表自身意见会受到诸多限制,成为沉默的大多数,陷入“沉默的螺旋”,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但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因害怕“报复或孤立”而选择“沉默”的几率变小,任何主体:个人、集体行动对象、运动组织、旁观者、政府和大众传媒等都可能成为网络行动的行动元。在微博反腐过程中,个体是最主要的行动元。

从表2 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个体直接通过微博披露腐败信息,亦即初衷便是希望通过微博来揭发官员腐败事件。但也有少部分个体在事件之初并不是披露腐败信息,只是发布一些个人感想和个人猜测,后期演变为微博反腐事件则是由于其他网民参与的结果,例如“表哥”事件与“局长开房”事件。

表2 2011-2012 年主要微博反腐事件一览表(计量单位:条)

2.潜在情绪的唤醒——情感动员引发关注

微博反腐事件的发生,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网络情感动员的过程。

微博平台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话题出现,大部分话题都在信息海洋中淹没,被网民一笑置之。在网络事件中,话语就是行动,没有话语,就没有网络事件。微博反腐事件中的话题,往往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被打捞起来,被网友追踪报道。这在于这些话题往往都有一个共性:触及到网民内心的“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杨国斌副教授指出,网络事件的产生和扩散,所依赖的是能够激发网民的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在中国大陆网民中最能激发网民参与抗争的情感是愤怒、同情与戏谑。[8]从微博反腐的一系列事件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事件都夹杂了这些情感,对贪官污吏的痛恶,对政府的失望,对权贵的嘲讽,对弱者的同情,这些情感的内在逻辑推动着事件的进展。

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逢官必炒”“逢腐必究”一直以来是网络参与中炒作的重要话题,“仇官”“仇腐”情绪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是网络中群体极化行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具备以上特点的腐败信息爆料往往能够被网友关注,进而演变为微博反腐事件。

3.集体行动框架的形成

集体行动框架的形成包括框架的提出,框架竞争,框架共鸣。

当刺激源成功唤起网民的内心情感,带动网民参与到事件中时,网友倾向于根据自己的认知与经验,形成对于事件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框架,并在转发或者评论中将自己的框架公开化。

不同的个体作为不同的行动元,具有各不相同的认知与经验。在框架提出过程中,每个行动元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建构框架,引导公众对于问题的定义。为数众多的问题定义框架在争夺成为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的过程中产生框架竞争。

图1 框架提出路径图

框架竞争过程中,在对框架主题的选择上,不公正框架往往更能激发网民的兴趣。那些“逢官必贪”、“逢官必腐”的有罪推定框架相较于支持官员清白的框架,更易在网民中产生共鸣。而那些主题相同的问题定义框架,由上文所述,那些包含着愤怒、同情与戏谑情感的框架更能引发网友共鸣。

另外,框架表达者的公信力、框架的叙事可靠性以及经验上的可测量性[9],都会影响最终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的形成。

微博平台相较于其他任何平台,因其自身强大的互动性以及互动的及时性与便捷性,意见的扬弃能够迅速达成。在互动中,每个个体的意见相互交流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修正,从而在短时间内,使得多样化的个人意见整合为大体一致的意见,形成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在此过程中,“大V”和意见领袖们对于事件的推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在微博反腐事件中,“腐败框架”往往成为最终的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

4.集体行动框架推动网民集体行动

“腐败框架”成为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确立了主导性的集体行动框架。“腐败框架”自身作为不公正框架,往往能够激发公众的不满和愤怒。而许多集体行动就建立在故意培养的仇恨和愤怒的基础上,[10]并在网民中产生广泛的共鸣,从而获得集体行动的动力之源。而且愤怒在集体行动中不断被分享和培养,[11]维持和推动网民的集体行动。

在微博平台上,每个个体会对个人意见进行不断修正,持有相同或相近意见的网民会逐渐调整个人意见,以致形成一个“小组意见”,而后在不同的小组意见之间,又会再一次的发生相互之间的意见吸收、修正,以此往复。合流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所认可的意见,在不断地调整修改中凸现出来,这便是框架对于信息的凸显作用。随着意见的凸显,对于反腐个案的网络舆论渐渐形成,并随着集体行动框架的不断强化得到强化。

大多数微博反腐实例中,“腐败框架”的确立同时设定了人肉搜索“提出框架—证明框架”模式。[12]网友在集体行动框架下,试图去发现更多的证据来证实框架的正确性,这些证据便是框架证据。在实际情形下,框架证据可以分为“腐败框架证据”和“反框架证据”。前者为“腐败框架”提供证据,后者则为“反框架”提供证据。

当人肉搜素得到的证据能够证明和补充“腐败框架”时,集体行动框架得到修正并且强化,并在意见凸显的过程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相反,当人肉搜索得到的证据证明了“反框架”的可信性,则原集体行动框架为伪框架,反框架在后续框架竞争中战胜原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成为新的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与集体行动框架,纠正人们错误认知。

5.其他因素

在框架建构并汇聚民意的过程中,任何一些反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的行为反而会成为其潜在动力。比如一些删帖、禁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网民的愤怒和抵触心理,增强了网民探究事件真相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三、微博反腐发生机制模型与实证

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建立如下微博反腐的动力模型,并借助此模型就“表哥”事件展开分析。

图2 微博反腐动力模型

2012 年8 月26 日16 时35 分,网友@JadeCong将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杨达才微笑的照片上传到微博。36 人死亡的惨剧和事故现场官员冷血的微笑挑动了网民愤怒的神经,该微博被迅速转发和评论。微笑本身与腐败并不能直接联系,但在网民“逢官必贪”的思维下,问题定义框架被迅速定义为腐败框架。在主导型问题框架的形成过程中,虽然会有部分网友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问题定义框架,并试图引导舆情发展,但很快便淹没在舆论海洋中。腐败框架作为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更能够引发网友的框架共鸣,产生强大的框架动员效力,继而作为集体行动框架,激发并合法化集体行动。[13]集体行动框架定义了人肉搜索“提出框架—证明框架”的模式,微博群体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信息搜索并汇总交流,这些信息便是框架证据。当杨达才手表被曝光后,手表作为新的刺激源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腐败框架的正确性。随着更多的手表相继曝光,作为框架证据的它们不断证明和修正着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推动舆论向前发展,最后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当然在信息搜集过程中,杨达才的及时的网络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加于其身上的舆论压力,并且引导舆论向乐观方向发展。知名学者于建嵘、网友“方澜静”、“纳兰蛟”、公共关系专家林景新都发表博文肯定其做法。他们的言论也成为新的框架被网友提出,但是杨达才的不诚实以及后续越来越多的手表被曝光,使得新提出的框架在与原主导性问题定义框架竞争过程中并不能取得框架共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友的愤怒,愤怒作为集体行动的动力也进一步推动了舆情的发展。

这里做一个假设,如果手表真如杨达才所言,则在后期的信息搜集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反框架证据证明反框架的正确性,舆论便会朝着积极的方向进展。

杨达才事件的发生作为偶然中的必然,微博在其中发挥着舆论助推作用,推动舆情一步步逼近事件的真相。但现实中,微博反腐误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微博反腐的落实依然任重道远。

四、微博反腐发生机制的问题与完善

现实微博反腐发生机制,能够有效地汇合民意,放大事件,产生舆论压力,推动反腐工作的落实。当前我国微博反腐正处于“高积极、高消极”阶段[14],实际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消极作用。

( 一) 微博反腐发生机制的问题

笔者认为,微博反腐之所以存在高消极作用,其发生机制本身的缺陷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微博反腐发生机制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分别是刺激源出现阶段的虚假信息,提出框架—框架竞争阶段的网络暴力,信息搜集阶段的隐私权侵犯。

首先,在刺激源出现阶段,微博反腐发生机制不能有效遏止虚假信息进入机制,产生负面的舆论压力。一些网民通过微博发布虚假信息,进行不实举报,恶意诽谤他人。也有的网民恶意虚假曝光政府机关的一些负面信息,引起网民围观,严重影响政府形象。

其次,在提出框架—框架竞争阶段,网民倾向于接受腐败框架,其行动易产生群体极化,个体变得不再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对事件当事人进行名誉诋毁,侮辱、诽谤和骚扰等网络暴力行为变得更加容易发生。

最后,在信息搜集阶段,容易产生人肉搜索“提出框架—证明框架”的模式。而人肉搜索过程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狂欢。在这种状态下,单个行动元的行为,变得无所顾忌,侵犯当事人的隐私,对一些不适宜、不应当进行爆料的信息不加选择的公之于众,严重践踏当事人的隐私。

( 二) 微博反腐发生机制的完善

1.完善舆论监测机制

虚假信息的流通在于信息监督监测的不到位。因此在微博反腐过程中适当引入舆论监测机制,安排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微博信息收集、筛选工作。对于引起网民广泛讨论的案例,迅速组织周密调查。一旦确定反腐信息的真实性,则对所牵涉出的腐败分子进行严厉惩治。对于恶意发布虚假信息,引起较大网络舆论成负面社会影响的网民也必须依法严肃追责。处置结果都应通过微博和其他媒体及时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接受群众的监督。

2.完善舆论引导机制

针对微博平台的缺陷,建立完善的微博舆论引导机制极为重要。政府部门应当积极设立官方微博,通过微博与相关新闻媒体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增加信息透明度,树立网络世界当中意见领袖的地位。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回应网民质疑,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与猜测,减少和降低信息传播过程中谣言和流言产生的几率,使网民理性看待问题,避免错误舆论带来负面效应。同时,微博舆论引导应与舆论监测相配合,在网络舆论多元化的基础上,既保障网民的发言权,又避免负面舆论进一步扩大、蔓延,建立起理性有效的反腐监督舆论环境。

3.建立微博举报、受理、处理、公开、反馈的体系化运作机制

微博反腐不能仅仅停留在舆论压力形成后相关部门的被动介入,建立微博举报、受理、处理、公开、反馈的体系化运作机制势在必行。政府部门积极搭建微博反腐平台,加强与网民的联系,发挥网民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微博举报信息的受理、回应与引导,使检举信息得以及时传递、互动与反馈。纪检监察部门在微博举报信息真实的情况下快速启动反腐工作,及时回应民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核实调查,依法处理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回应公众的关切,确保事件处理办结公开透明。在建立微博举报、受理、处理、公开、反馈的体系化运作机制的同时,保障现有微博反腐发生机制的独立运行,发挥网民在反腐工作中提供线索、协助调查的作用。

最后,笔者认为,对微博反腐发生机制自身的完善只是消除微博反腐消极作用的“治标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外部入手,推进相关法制建设,完善现有反腐倡廉渠道,引导群众健康网络思想等等。

[1]杨爱平,陈景云,黄泰文. 微博倒逼制度化反腐的成因及出路[J].廉政文化研究,2013,(1) .

[2]石大建,李向平.资源动员理论及其研究维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6) .

[3]陈潭.网络时代的微博问政[J]. 南京社会科学,2012,(11) .

[4]刘孟男. 网络参与中群体极化行为形成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反腐、医改、收入成网友最关心的三大“两会”热点[EB/OL].人民网.

[6]Goffman,E.,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9-21.

[7][11][12]洪婧.郭美美事件新闻报道框架分析——以《广州日报》为例[J].青年记者,2012,(3).

[8]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9) .

[9]Snow,D. A. & Benford,R. D. Ideology,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J].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1988.

[10]西德尼·塔罗. 运动中的力量: 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50.

[13]Benford,R. D. & Snow,D. A. Framing Process and Social Movements: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0,(26).

[14]杜治洲,张阳阳. 微博反腐: 模型、现状与对策[J].理论视野,2012,(6) .

猜你喜欢
集体行动动员网民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网络风险事件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书”删除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