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的三个基本思路

2014-01-02 22:00王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感言语

王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学生时曾引用过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认为学语文、读书是一种需要,一种诗意生活的需要。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也是要有诗意的,而诗意语文,正是培养语感的语文。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就是注重对语言的感性感受和意会领悟,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存在的融会贯通,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领悟,最终形成语言的驾驭能力。

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一眼就能(听)看出一句话、一段文章中的语病,有的人却觉察不了;有的人听(读)到一段话,就立即能体会出这段话的含义,有的人却不明所以。这就是由于语感的强弱造成的差异。语感,是建立在语言知识的积累之上的一种功能。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

语感培养恰恰能彰显语文本色,回归语文本真。语文课就是语言课,利用课堂的空间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这里所说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当然是以语文学科特点为核心。语文课当然要引导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要引导学生们感受语言之精妙,洞见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要引导学生们沐浴文章的高深道德,体验优美情操,感悟执著追求精神。

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的地位,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石,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由此可见,不仅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而且语文能力最高境界——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也要以良好语感的形成为标志。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只有在朗读过程中经过不断“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才能最终建立起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我相信谁也不陌生。学生反复的吟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的意境、思路、观点、主张等常能得以酣畅淋漓地体现。当然,学生的朗读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技巧的读,而非盲目的、缺乏导引的读,应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那么,教师究竟该如何导引呢?笔者以为,以学生的主体感受——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比如,《爱迪生》一课中写爱迪生寻找合适的灯丝、试制电灯一段的教学,为了让学生领会到爱迪生“这样不懈地努力”体现出的顽强执着的科学精神,教师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先小声地读,找出关键词“不懈地”并理解其含义;再自由读,探究需要在哪些词语上重读以体现其精神。于是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找出“多少次”“一连”“几十个小时”“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终于”这些重点词语;教师安排指名读和齐读,其间适当点拨朗读技巧,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形式感和形象感。

在联系生活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生活经验有时是直接的,俯首可得的,鼓励学生打开记忆之门即可。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道:“这个伟大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用‘挪动,而不用‘移动呢?”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很快得出“挪动”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儿地动,而“移动”要比“挪动”的幅度大。用“挪动”写出了邱少云为了遵守作战纪律,为了完成隐蔽任务,在熊熊烈火中连哪怕一点点的挣扎也没有过,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学生在启动生活体验后作为读者的一次发现,一次情感激荡。这种发现和激荡是用老师的告诉代替不了的。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阅历终究很浅,课堂演示毕竟有限,要想让学生在领会语言时能够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还应让学生养成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的脑海里不断积累多种表象。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在借助影视、幻灯、画片的同时,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拥抱美好的大自然,让他们观赏那长河落日、青草白羊的美景,去体味那白鹅下水、鸭子捉鱼的情趣,去摄取那城市、农村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镜头。这样,当学生读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文字时,便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语感将不难生成。

在实践中培养语感

经常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抄写、仿写、改写、积累,转化语感不但要重视常规的“写”,更要重视抄写、仿写和改写,因为它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写的重要的中介环节。抄写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强鉴别力;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仿写就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学生可以在自己练笔的过程中,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地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时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长此以往,何愁语感不强?当然,不动脑筋,无自我要求,一味瞎写,是培养不出什么语感的。倒是那些本身固有的老毛病再三反复,得以恶性循环,积习难改,那就有害无益了。

丰富课外活动,强化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既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辩论会培养多说的习惯,有条件的进行报刊资料剪辑,积累资料等等。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语感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