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3年安徽中考物理卷一道题目的质疑

2014-01-08 07:08王伟民
物理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型材料砝码天平

王伟民

(安徽省太和县宫集镇中心学校,安徽太和 236652)

图1

题目.(2013年安徽中考物理卷填空题第7题)如图1所示,静止在花朵上的是一种叫“全碳气凝胶”的固体材料,它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一块体积为100 cm3的“全碳气凝胶”质量只有0.016 g,则它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应该说,这是一道吸引眼球的题目.单是题目的插图就令人啧啧称奇,一朵娇嫩的花朵居然能够承受那么大的一块“全碳气凝胶”.首次看到该题目之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有一种想探知这种名为“全碳气凝胶”的新型材料,到底能“轻”到什么程度.

根据题目条件,密度的计算非常容易:

笔者以为,新闻报道中的“固态材料密度仅为0.16 mg/cm3”的叙述有误,正确的解读应该是,该固态材料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多出了0.16 mg/cm3.也就是说,用天平“测量”出该固体材料的质量后,测出的质量与该固体材料体积之比为0.16 mg/cm3.(需要注意的是,当被测物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相比悬殊不大时,天平平衡后,由于受空气浮力的作用,右盘砝码的质量与左盘被测物体的质量将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比值“0.16 mg/cm3”将不等于“全碳气凝胶”这种物质的密度).

从网上关于这种新型材料的介绍来看,该材料是一种里面有大量气孔,内部的大部分空间被空气所占有的材料,由于能够大量吸收油脂而被称作“碳海绵”.因此,严格讲来,像这种“中空”的材料说其密度是不合适的,就像我们不能说一栋楼房的密度是多大一样.当然,如果把它作为混合物的话(新型材料与空气的混合物),“平均密度”的叫法应该合适一些.

如果新闻报道中这种新型材料的密度指的是其平均密度(包含里面所含的空气),并且是用传统的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算”出来的话,假如质量的测量用的是托盘天平,那么,仅用体积为100 cm3的新型材料显然是无法进行测量的,因为将这么大的物体放在已调平的天平的左盘,右盘需要一个0.016 g的砝码与之平衡,不仅砝码盒中没有这么小的砝码,横梁标尺上的游码也不可能显示出如此小的读数来,因为一般托盘天平的感量最小的也为0.1 g.如果在题目条件的基础上,将新型材料“全碳气凝胶”的体积和质量均扩大10000倍——将体积为106cm3(即1 m3)的这种材料放在天平左盘时,右盘添加160 g的砝码,天平恰平衡,由于“全碳气凝胶”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非常接近,所以,受空气浮力的作用,在空气中已平衡的天平,左盘物体与右盘砝码的质量将不再相等,我们不妨将160 g称为该物体的“视质量”,那么其真实质量该是多大呢?

如果没有空气浮力的作用,已平衡的天平,左右两盘物体的质量一定相等(因为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为了能够测出1 m3的“全碳气凝胶”的“准确质量”,我们可以将砝码盘中已与160 g砝码相平衡的该物体连同天平一起,放在一个大的玻璃钟罩里面,封闭之后用抽气机向外抽内部的空气(假设在抽气过程中,“全碳气凝胶”里面的空气不会因它外面气压的减小而“跑”出去).相对于1 m3这么大的物体,质量为160 g的砝码体积可以忽略不计,由于真空中的“全碳气凝胶”不再受空气浮力的作用,所以,在空气中平衡的天平将失去原有的平衡,放在左盘中的物体将会因不再受空气的浮力而下沉.由于1 m3的空气质量是1.29 kg,为了使真空环境下的天平横梁重新平衡,在天平的右盘需要再添加1.29 kg的砝码,故这体积为1 m3的“全碳气凝胶”的“准确质量”应该是1.29 kg+160 g=1.45 kg.因 此,这 材 料 的 密 度 为 1.45 kg ÷ 1 m3=1.45 kg/m3,该数据刚好比空气密度 1.29 kg/m3多出了0.16 mg/cm3.

所以,为避免自相矛盾的出现,本题应作如下修改:如图1所示,静止在花朵上的是一种叫“全碳气凝胶”的固体材料,它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固体).一块体积为100 cm3的“全碳气凝胶”质量只有0.145 g,则它的密度为__________kg/m3.

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有时会看到科学术语用得不规范,这尚有情可原.然而,作为选拔性很强的中考物理试卷出现如此问题实在是太不应该.中考试卷面向的是数以万计的学生.试卷题目的命题,应该慎之又慎.

猜你喜欢
新型材料砝码天平
说说天平的使用
建筑装饰设计中“新型材料”的应用
新型材料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F2等级砝码折算质量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新型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简述
天平的平衡
巧变动使天平平衡
基于新型材料的短波馈线实践
巧妙找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