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群体事件伤员安全感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

2014-01-10 01:06吕淑云徐向东夏叶玲贾丽娜李月娥张莉马瑞晨陈晓英王丽萍陈亮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伤员人际总分

吕淑云, 徐向东, 夏叶玲, 贾丽娜, 李月娥, 张莉, 马瑞晨, 陈晓英,王丽萍, 陈亮

我国学者丛中等[1]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上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较充分的实现[2]。为了探讨安全感在突发群体事件中对当事人心理是否有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安全感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关系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乌鲁木齐市某突发性群体伤害事件中受伤住院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受伤前患有中枢神经系统及各种严重躯体疾病、精神疾病、酒精依赖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使用者,以及受伤后存在明显智能障碍者。符合标准伤员共161人接受心理问卷调查和精神科评估,其中147名完成安全感量表测评。

1.2 测量工具

1.2.1 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20,SRQ 20)[3]该问卷共20个条目,主要调查焦虑、抑郁和躯体不适等灾后容易出现的心理体验。

1.2.2 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7-items screening scale for PTSD,PTSD 7)[4]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PTSD诊断标准编制而成,共7个条目。

1.2.3 事件影响量表(Impact of event scale,IES) 1979年 Horowitz[5]根据DSM-Ⅲ中PTSD的诊断标准,编制了IES,共包括15个条目,分为闯入和回避两个因子。

1.2.4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r 90,SCL-90)[6]该量表有90个项目组成,分为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

1.2.5 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1]该量表包括“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2个因子,共16个项目。

1.3 研究方法

在乌鲁木齐市某突发性群体伤害事件发生后,于第3~4周在乌鲁木齐市5家三级综合医院对全部住院伤员进行调查。对所有伤员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收集其人口学及受伤情况相关信息,以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受伤2个月后,由15名经统一培训的高年资精神科医生用SCID-I/P(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I Disorders/Patients)对伤员进行检查,作出精神科诊断,其内部一致性Kappa值为0.65。本研究经过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伤员均知情同意。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频数分析、描述分析,均数t检验和F检验,线性pe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SCID-I/P检查结果

受伤2个月后,用SCID-I/P对伤员进行检查,对完成安全感测试的147人中的124人作出诊断,失访23人。其中男91人(73.4%),女33人(26.6%);年龄14~71岁,平均(37.09±12.25)岁;汉族114人(91.9%),回族6人(4.8%),维族2人(1.6%),其他民族2人(1.6%);未婚30人(24.2%),已婚85人(68.5%),离异/丧偶9人(7.2%);个体/临时工57人(46%),工人22人(17.7%),干部/专业技术人员17人(13.7%),学生13人(10.5%),无业11人(8.9%),其他4人(3.2%);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35人(28.2%),高中及中专34人(27.4%),初中41人(33.1%),小学14人(11.3%)。124人中,无轴I诊断的63人,双相Ⅱ型障碍复发性抑郁1人,双相I型障碍单次躁狂发作1人,重性抑郁障碍22人,未特定的抑郁障碍12人,未特定的焦虑障碍2人,未特定的精神病性障碍1人,诊断患有PTSD的50人(其中单纯诊断PTSD的22人,与PTSD有共病诊断的28人)。

2.2 精神科不同诊断的受伤者安全感比较

把受检查伤员分3组,无轴I诊断的为无病组,有PTSD诊断的为PTSD组,其他障碍诊断的为其他组(不包括与PTSD共病者)。将3组的安全感总分及两因子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不同诊断的受伤者安全感总分及其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诊断受伤者安全感量表比较 ±s

表1 不同诊断受伤者安全感量表比较 ±s

指标 无病组(n=63) PTSD组(n=50) 其他组(n=11) F值 P值安全感总分 57.03±12.19 53.32±13.46 59.27±12.42 1.755 0.177人际安全感 30.10±5.88 28.44±6.51 30.36±3.64 1.201 0.305确定控制感 26.94±6.98 24.88±7.67 28.91±3.94 2.011 0.138

2.3 突发性群体伤害受伤者安全感与心理状况的相关分析

将安全感与 PTSD 7、SRQ 20、IES、SCL-90 4个心理量表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总体调查中,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与各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均呈负相关;男性的安全感总分和确定控制感与各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均呈负相关,而男性的人际安全感与闪回、回避相关不明显;女性的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主要与PTSD 7总分、SRQ 20总分和SCL-90的部分因子呈负相关,与IES的总分和两个因子闪回、回避相关不明显。见表2。

表2 安全感与心理症状的相关系数分析 ±s

表2 安全感与心理症状的相关系数分析 ±s

注:*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指标安全感总分总体(n=124)男性(n=91)女性(n=33)人际安全感总体(n=124)男性(n=91)女性(n=33)确定控制感总体(n=124)男性(n=91)女性(n=33)IES总分 -0.27** -0.29** -0.16 -0.22* -0.23* -0.11 -0.28** -0.31**-0.17闪回 -0.24** -0.25* -0.19 -0.23* -0.20 -0.10 -0.26** -0.26* -0.26回避 -0.25** -0.28** -0.07 -0.21* -0.21 -0.10 -0.25** -0.31** -0.04 PTSD 7总分 -0.48** -0.45** -0.58** -0.40** -0.36** -0.49** -0.50** -0.46** -0.62**SRQ 20总分 -0.45** -0.44** -0.46** -0.39** -0.38** -0.42** -0.44** -0.44** -0.47**SCL-90总分 -0.43** -0.51** -0.36* -0.38** -0.49** -0.26 -0.43** -0.48** -0.42*躯体化 -0.30** -0.32** -0.32 -0.26* -0.27* -0.22 -0.32** -0.32** -0.39*强迫 -0.36** -0.46** -0.30 -0.33** -0.47** -0.20 -0.35** -0.41** -0.36*人际关系 -0.47** -0.54** -0.44* -0.46** -0.55** -0.36* -0.44** -0.47** -0.48**抑郁 -0.46** -0.53** -0.36* -0.43** -0.53** -0.27 -0.43** -0.47** -0.41*焦虑 -0.42** -0.50** -0.32 -0.37** -0.43** -0.27 -0.43** -0.49** -0.35敌对 -0.33** -0.43** -0.24 -0.303* -0.41** -0.19 -0.32** -0.40** -0.28恐怖 -0.32** -0.40** -0.22 -0.26** -0.36** -0.11 -0.35** -0.39** -0.31偏执 -0.36** -0.42** -0.41* -0.33** -0.41** -0.32 -0.34** -0.37** -0.45*精神病性 -0.38** -0.48** -0.32 -0.34** -0.45** -0.26 -0.37** -0.45** -0.36*其他 -0.30** -0.37** -0.25 -0.38** -0.39** -0.14 -0.28** -0.31**-0.33

2.4 男性和女性安全感比较

男性的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均分比女性更高,t值分别为2.265和2.446,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男性和女性伤员安全感量表结果比较 ±s

表3 男性和女性伤员安全感量表结果比较 ±s

注:*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指标 男性(n=91) 女性(n=33) t值 P值安全感总分 57.23±11.64 51.60±13.71 2.265 0.025*人际安全感 30.23±5.51 27.30±6.84 2.446 0.016*确定控制感27.00±6.91 24.30±7.45 1.881 0.062

3 讨论

3.1 PTSD患病率

遭受重大精神创伤的人群其PTSD的发病率为3%~58%[7]。Goenjian等[8]认为,暴露于极为强烈的创伤之中(如战争),大多数受害者无论有无病前易感因素,均可患PTSD。本次事件伤员PTSD患病率较高(为40.4%)。事件中不少人死亡,伤员属幸存者,他们不仅身体受到伤害,而且直面死亡威胁、极度惊吓,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创伤,故PTSD患病率较高。

3.2 不同诊断的受伤者安全感比较

无病组、PTSD组和其他诊断组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感作为应激事件与应激反应的中介,虽能减轻心理症状,但并不能减少PTSD的发病率。说明症状和疾病不能等同,症状和疾病处于不同层次,症状易被影响,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却更多由其内在规律所决定。

3.3 安全感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显示,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与各症状量表之间均呈负相关,与黄妍等[9]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突发群体伤害事件后,安全感越好的人心理症状越轻,良好的安全感具有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安全感作为中介,缓冲了应激源造成的应激反应。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水平互为因果,即心理应激促使负性情绪升高,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使劣性心理、生理反应强度增加,加剧应激状态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10]。安全感如同心境稳定剂,阻止了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恶化的因果互动,终止了恶性循环,维持了心理健康。确定控制感较人际安全感与各量表存在更多相关,提示在突发群体伤害事件中,确定控制感较人际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更大,这与国内研究结果相一致。赵静波等[11]研究发现,目击伤害的大学生,其PTSD症状的程度与应对方式和安全感显著相关,尤其是与确定控制感的相关最明显。确定控制感越高的人,把握局面能力越强,恐惧感就会越低,应激反应就越轻。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安全感与事件影响量表总分和因子分的相关最少,相关系数也最低。尤其是女性安全感总分和两因子分与事件影响量表总分和因子分相关均不明显。提示尽管较强的安全感可减少心理症状,但对减少PTSD的症状作用不大。

3.4 男性和女性伤员安全感比较

本调查显示,男性人际安全感强于女性。提示突发群体伤害事件对女性安全感,特别是人际安全感的影响大于男性。此结果与孙思玉等[12]研究结果相一致。虽然男性更容易遭受创伤事件,但创伤后男性一般表现为短时期易怒或暴力,情绪宣泄指向外界,很少表现为持久性不安或沮丧,安全感易于保持。女性则比较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敏感性较强,情绪不易向外宣泄,较少展示出力量,易于丧失安全感;而且女性体内皮质醇含量低,应对创伤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易于丧失安全感的因素;和男性相比,女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是更重视人际取向,故人为暴力对女性人际安全感的影响更大。提示突发群体事件后,更应注意对女性伤员进行心理干预,恢复女性伤员的安全感应作为心理干预的重要目标。

[1] 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97-99.

[2] 安莉娟,丛中.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17-722.

[3]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0-112.

[4] Breslau N,Peterson EL,Kessler RC,et al.Short screening scale for DSM-Ⅳ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Am J Psychiatry.1999,156(6):908-911.

[5] Horowitz MJ,Wilner N ,Alvarez W.Impact of event scale:a measure of subjective stress[J].Psychosom Med,1979,41(4):209-218.

[6]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

[7]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1994.l-886.

[8] Goenjian AK,Najarian LM,Pynoos RS,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elderly and younger adults after the 1988earthquake in Armania[J].Am J Psychiatry,1994,151(6):895-901.

[9] 黄妍,汪海彬.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1,25(1):50-52.

[10] 王晓妹,王章泽,江燕,等.498名医务人员心理应激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414-416.

[11] 赵静波,侯艳飞,杨雪岭.目击伤害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应对方式及安全感状况相关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0):910-911.

[12] 孙思玉,吴琼,王海兰.天津市大学生安全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04-306.

猜你喜欢
伤员人际总分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搞好人际『弱』关系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