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分析

2014-01-10 01:06龙翠芳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艾滋病同伴青少年

龙翠芳

全球范围内,新发生的HIV感染者50%年龄在24岁以下[1],低龄化是世界各国HIV感染流行的一大趋势,而在该年龄下的风险人口主要是校外青少年。校外青少年过早地离开了学校教育,其文化素质低,缺乏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方法[2]。因此,笔者于2012年7~9月对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及容易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行为展开调查,并分析其走上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以供有关部门决策作理论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13~24岁的校外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其中吸毒者占7.20%(17/236)。

1.2 研究方法

1.2.1 定点调查与随机抽样相结合 研究选取艾滋病发病率较高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在该市抽取经济及文化发展较繁荣、人员流动较频繁的钟山区为调查点;以校外青少年经常光顾的电玩城、网吧、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为主线;通过偶遇抽样与雪球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培训当地6个校外青少年志愿者作为调查员,为保证调查问卷的填写质量,采取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当面访问法发放与回收问卷。

1.2.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参与观察、专题小组讨论以及对吸毒青少年进行深入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从其成长经历入手,描述其走上艾滋病高危行为(吸毒、性服务)的原因,力图从中得到启示。以问卷数据和个案资料为基础,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问卷统一整理和编号,应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题未答者,则单题不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吸毒青少年男性占58.82%(10/17),女性占41.18%(7/17);13~18岁占76.47%(13/17),19~24岁占23.53%(4/17);流动人口占54.24%(128/236);核心和直系家庭的校外青少年占66.10%;联合家庭占20.34%,单身和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一方去逝)占13.56%。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n,%

2.2 性知识与性行为

在108名有过性生活的校外青少年中,在性交时总是使用安全套者为7.41%(8/108),大部分时间使用者占17.59%(19/108),小部分时间使用者占29.63%(32/108),从未使用者高达45.37%(49/108)。13~18岁发生性行为者占27.61%(37/134),19~24岁发生性行为者占69.61%(71/102),而多伴侣者(5人以上者)高达17.59%(19/108)。19.40%(45/232)的人表示曾患过性病。

2.3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首先是“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情况的调查: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之外的了解(如日常生活接触、蚊虫叮咬)持否定和未知的人数近一半。见表2。

表2 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的知晓情况 n(%)

其次是“关于艾滋病知识来源渠道”的调查(为多选题):43.22%(102/236)的校外青少年在学校了解到艾滋病知识,从电视传媒中了解占71.19%(168/236),宣传资料了解占24.15%(57/236),电子网络了解占13.56%(32/236),从亲戚和家庭成员获得艾滋病知识人数仅占7.63%(18/236)。

2.4 生活爱好与需求

71.19%(168/236)的校外青少年表示失业时或工作之余会选择去娱乐场所(如夜总会、酒吧、卡拉OK厅等)玩耍或寻找刺激(吸毒或性娱乐)。喜欢看黄色录像带或黄色小说的校外青少年分别占37.18%(87/234)和28.63%(67/234)。59.75%(141/236)人表示希望得到社会的帮扶和救助,67.38%(95/141)的人希望获得免费的知识技能培训。

2.5 同龄伙伴情况

有28.81%(68/236)的人肯定同伴中有吸毒者,有13.56%(32/236)的人不清楚是否有同伴吸毒;占5.93%(14/236)的人认为他们的朋友中有人感染艾滋病,18.22%(43/236)不清楚同伴中是否有人感染艾滋病。

3 讨论

本调查区域未成年校外青少年占一半多,吸毒青少年也主要在18岁及以下,说明吸毒青少年向低龄化趋势发展。校外青少年辍(失)学集中在初中阶段,其性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与文化素质低显著相关。从职业构成与户籍性质来看,校外青少年主要聚集在城市打工,农村校外流动青少年占有不小的比例,他们是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3.1 个人层面:性与艾滋病知识欠缺

对性与艾滋病知识的正确了解是避免感染艾滋病的前提。本调查区域校外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比较欠缺,与郗承慧等[3]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高的研究结果有出入,与黄小琴等[4]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我国传统文化 “耻于谈性”的弊端,使父母与子女间忌讳谈性,老师亦很少与学生谈论这样的话题,以至于青少年对性知识的了解很有限[5],近两成的人曾因各种原因感染过性病,多性伴侣的高比例及安全套使用的低比例构成,是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6]。

在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中,“母婴传播”选项比“与艾滋病人同用一个针头注射”和“与艾滋病人发生性关系”选项的正确者比例少了8.90%和6.78%,说明校外青少年对母婴垂直传染的了解最为欠缺,这是因为此项离他们的生活较远。校外青少年了解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不是学校而是电视传媒,宣传资料因受到文化识字的限制,其影响不是很大,而电子网络虽然在城市普及,但上网者不会主动关注这一知识,从亲戚和家庭成员了解到的艾滋病知识人数也极少。

3.2 家庭层面: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缺少家庭关爱与教育

笔者通过深入访谈15个个案,5个校外青少年来自父母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行为上往往为所欲为,更易产生高危行为。核心家庭的孩子比其他家庭孩子有更多的宠爱,若教育方法不恰当,易使他们形成以“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7]。如个案一:某女,19岁,吸毒史5年,出生在一个双职工家庭,其家庭物质条件优厚,父母对她期望很高,管教严格,她反感父母的教育方法,逆反心理较强,向往无人管教的生活,最终受同伴引诱走上歧途。农村校外青少年主要来自几代同堂、人口较多的联合家庭,迫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来到城市打工,体验着新生活,这对他们是一个考验和诱惑。个案二:某女,16岁,吸毒史2个月,有3个姐姐,还有爷爷奶奶,因家里贫穷供不起读书,13岁到六盘水打工,羡慕同伴一个月能挣几千元,就在迪厅、夜总会坐台,自己却完全不懂什么叫作“坐台”。

3.3 社会层面:缺乏帮扶与救助校外青少年的体制机制

校外青少年辍(失)学后游离在城市,主要以打工为生,如娱乐场所服务员和餐饮服务员。娱乐场所服务员中有不少女性专门从事坐台或卖淫工作,但她们都不愿意承认,因此得不到真实的数据。吸毒女性90%从事坐台工作,“以淫养吸”与多个性伴侣相互交织,是感染艾滋病的双风险行为。

无论是已走上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校外青少年,还是处于失业状态的校外青少年,其业余生活都极为单调和消极,在自身没有能力改变物质、精神生活时,往往寻找对精神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和新事物,各种娱乐场所就成了他们解脱的最佳地方[8]。他们需要社会的帮扶与救助,而目前我国还缺乏帮扶与救助校外青少年的体制机制。

3.4 环境层面:不良同龄伙伴与色情文化的影响

色情文化通过强烈的挑逗性感官刺激,宣扬人的动物性,排斥人的社会性,它解除了青少年性欲求的社会伦理道德束缚,是当今社会腐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精神鸦片[9]。青少年接触不健康的音像和文字材料(如黄色录像带或小说),对他们正确认识“性”带来不利影响。

根据同伴群体理论,同伴的某种行为可能影响青少年对此种行为的信念、态度的建立,乃至行为的发生,尤其是群体中若有不良行为的同伴,群体中其他人就有可能受到影响,甚至感受到同伴压力而发生不良行为[6]。同伴中有危险行为的人较同伴中无危险行为的人更容易发生危险行为[10]。因此,校外青少年同龄伙伴中有吸毒的,很容易受朋友引诱或鼓动走上吸毒的道路;而同伴中有艾滋病者,在个人生活上如果不加以注意也容易感染艾滋病。

综上所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影响因素是个人、家庭、社会、环境某一因素或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校外青少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远谈不上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校外青少年分流机制[11],没有建立相应的帮扶与救助机制,以及一套关怀校外青少年的社会文化体制。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防患于未然与治病救人,走“四位一体”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综合治理之路是必行之举。

[1] UNICEF.Young People and HIV/AIDS Opportunity in Crisis[R].New York:UNICEF,2002.

[2] 李慧.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4):341-343.

[3] 郗承慧,彭昆靖.艾滋病高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KAP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1,25(1):44-46.

[4] 黄小琴,王方林.贵州省黔东南州校外女性少数民族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57-59.

[5] 陆艳平,吴汉荣.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4):266-268.

[6] 孙霄,朱广荣.流出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69-374.

[7] 罗树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与艾滋病易感性初探:以广西省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39-42.

[8] 潘池梅,田小兵,宋湛,等.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6):403-405,428.

[9] 姜华,曹继建.论色情文化与青少年性犯罪[J].中国德育,2006,1(11):32-35.

[10] 朱广荣,季成叶,冯博文.同伴影响在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中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082-1085.

[11] 富晓星,Lei Zhang Eric PF Chow,马铁成.男男性服务群体的性、性网络、艾滋风险[J].人口研究,2012,36(4):91-102.

猜你喜欢
艾滋病同伴青少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 世界艾滋病日》
青少年发明家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寻找失散的同伴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