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期、早秋期蚕种生产初探

2014-01-13 04:59丁志超潘亚莉
蚕桑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嵊州市嵊州蚕农

丁志超,潘亚莉

(1.嵊州经济开发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浙江 嵊州 312400;2.嵊州市蚕种场,浙江 嵊州 312400)

夏期、早秋期蚕种生产初探

丁志超1,潘亚莉2

(1.嵊州经济开发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浙江 嵊州 312400;2.嵊州市蚕种场,浙江 嵊州 312400)

嵊州市位于浙江东部偏中,靠近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陆地急速增温,气温全年最高,一般认为不宜安排蚕种生产。2011年嵊州市蚕种场为了解决近几年一代杂交种因原蚕区规模萎缩造成供不应求的矛盾,尝试夏期及早秋制种,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本文通过总结夏期及早秋期制种生产的经验与体会,以与同仁探讨。

1 制订奖励政策,力争措施到位

充分调动技术员和蚕农积极性是提高技术措施到位率的关键点。场部对技术员的收入设置是工资得小头,奖金得大头,奖金直接与毒率、生产成本、孵化率、良卵率挂钩,使技术人员感到只有生产搞好才能有多收入,促进提高责任心。对蚕农即实行分户制种,毒率与良蛹率决定茧价,设无毒奖、kg茧制种奖、浸(洗)叶奖,生产成绩与返利挂钩,使蚕农感到只有生产搞好才能多收益,促进自觉做好各项技术措施。

表1 2011年嵊州市蚕种场夏期生产蚕种情况调查表 (挂罗、碑山、南山塘原蚕村)

表2 2011年嵊州市蚕种场早秋生产蚕种情况调查表 (挂罗、碑山、南山塘原蚕村)

2 加强桑园管理,确保桑叶质量

2.1 换代新一代桑品种

近几年,在我场原蚕区荷叶白等老品种已逐渐被农桑12号、农桑14号等新一代品种替代,新品种发育早,叶形大,叶肉厚,蛋白质和含糖量均高于荷叶白,用新品种饲养kg茧制种量明显提高。

2.2 加强夏秋桑园管理措施的落实

为了提高夏期、早秋期桑叶质量,要求蚕农夏伐后,及时做好翻耕、施肥、除草等常规管理工作。施肥以每667 m2施30 kg尿素,结合人粪尿1500 kg、磷肥15 kg;夏蚕结束第二次施肥,以速效肥为主,每667 m2施尿素15 kg,以促进桑树生长;秋季施肥以少量多施为宜,以防根部损害。除草用百草枯为宜。在防治病虫害方面,要求蚕农做好白拳治虫,减少夏秋虫口;夏季以桑螟为主,早秋以桑螟、桑蓟马、斜纹夜蛾为主,一般选用80%敌敌畏、40%乐果、60%双效磷1000~1500倍液与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施叶背,既防虫又有利促使桑叶成熟;早秋干旱易使桑蓟马繁衍,要求增加治虫次数,从检查情况看,桑园管理力度比往年大有提高。

2.3 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案

夏季霉雨季节,在雨水较多时,要注意做好排水;早秋易发生干旱天气,应准备好抗旱设备,水塘沟渠确保畅通,保证桑树不受干旱。

3 科学生产布局,突出重点措施

3.1合理布局饲养时间

夏期、早秋期蚕种生产与春期、晚秋期在时间安排上要周密考虑上下兼顾,主要是期与期之间要有足够的回山消毒和养蚕前消毒时间,同时要选准桑叶的适熟期。夏秋期都采取了异地制种的办法,即原蚕村茧子运到场部制种,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办法获取充分的时间进行消毒准备,以保证蚕种生产稳定。夏期收蚁以新梢长有6叶时为宜,品种选择抗性较强的中丝量品种秋丰×白玉。2011年试养原蚕时,夏期白玉6月27日收蚁,蚁量为35 g;秋丰6月29日收蚁,蚁量为43 g。早秋白玉8月5日收蚁,蚁量为82 g;秋丰8月7日收蚁,蚁量为75 g。蚁量要适应其它生产要素,以小规模为宜。

3.2 合理控制温湿度

夏期气候高温多湿,早秋高温干旱,6至9月各月平均温度均在23.4℃以上,3个月平均最高气温31℃,极端最高气温40℃。电力控温是唯一手段。因每户蚕农蚁量少,蚕户不多,给集中饲养提供了条件,幼虫期各户蚕农都集中在原蚕村的场建制种室饲育,给各方面管理带来了方便。空调控制使室内空气不断循环,室内空气是流动的,大蚕期后半夜外温下降时可开窗换气,其它时候不需要开窗通风以防温度激变,全封闭是没有问题的,这在两次生产中已得到了证明,全封闭饲育还阻止了蝇蛆病的发生。空调控温使室内湿度下降,控制小环境湿度是调湿的主要目的,桑叶消毒液浸渍后半干状态进行饲育,使蚕座维持一定的湿度,是调湿的主要手段。

3.3 重抓防微措施

一年4期生产间隔时间短,一期结束生产后有很多新鲜病菌留存在环境中,必须十分重视回山消毒和养蚕前准备。夏秋期充足的劳力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蚕农能自觉地做好各项常规工作,本场在养蚕前后,采取漂白粉浸渍消毒和福尔马林薰蒸消毒相结合的常规办法;桑叶全程用0.3%漂白粉精浸渍消毒是防微的重要一关,守住了入口关;蚕沙蚕蛾集中填埋;分户制种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对微粒子病发生的控制。

3.4 科学选用桑叶

一般春期叶质较好,适熟新鲜;夏季叶质薄嫩,易干,早秋叶质较好,易干。

夏期全程摘疏芽叶,促使留条枝快速生长,为早秋用好叶打下基础。夏期用叶前7~10 d有计划地划片疏芽叶摘芯,因气温高桑叶生长成熟快,3龄开始叶质已比较成熟;因高温,桑叶易干,贮桑室不能长时间存放桑叶,每次采叶量要与用叶量相当,准确估算采叶量。部分蚕农因劳动力紧张不能多养原蚕造成桑叶有余,这部分桑园可进行春伐以留夏期生产之用,为夏期生产提供比较成熟的桑叶。

早秋用叶与晚秋一样,自上至下采叶。夏秋期生产虽用空调控制温度,但气温还是略高于目的温度,适当增加给桑回数对蚕体生长有利。

3.5 场部分户制种

夏期、秋期在上蔟后48 h采茧,及时平摊成一层。种茧收购后,用空调车运送到场部制种,制种室全程空调控温。我场近几年的制种特点,是以户为单位制种,根据每户蚕农的制种估产量定返农补贴,有效提高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更有利的是以户为段袋蛾,检出微粒子就知道出自哪一户,可针对性地对出现问题的蚕户进行原因分析,采取严格措施杜绝微毒再次发生,这也是近几年嵊州市蚕种场毒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3.6 夏制蚕种全作即浸种

夏期桑叶偏嫩,有发生大量生种的担忧,因此,所生产的蚕种全部作即浸种,一方面是蚕种紧缺需要,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生种发生造成损失。

4 夏期、早秋期生产蚕种的好处

4.1 夏秋农作淡季,劳力充分运用

夏期、早秋期适逢农作淡季,为养好原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养蚕前消毒和回山消毒是蚕种生产的基础工作,幼虫期按技术规则精心操作是获得高质量茧子的前提,这些都需要相当的劳动力支持。从kg茧制种量、健蛹率及蚕蛹出蛾后几乎没有发现净对,可证明充裕的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4.2 环境得天独厚,气候较为适宜

挂罗、碑山和南山塘村地处半山区,周围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无污染企业,桑园都在山坡成片,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当年气候条件适宜,7~8月份以晴天为主,虫口叶少,局部地块发生桑蓟马危害,蚕农及时处置。中毒是比较常见,本场农药中毒发生不多主要得益于蚕农互通信息的良好传统,天时地利人和为养好原蚕提供了保障。

4.3 蚕农信心倍增,有利产业持续

1年4 期生产8次规范消毒,对环境病菌的整体控制力加大。同时增强了蚕农对桑园的管理力度,增多了有效投入,如治虫、施肥次数、封园,全年叶质明显改善。蚕农1年获得4次茧款,收益明显提高,增强了对蚕桑产业的信心。

综上所述,这次夏期、早秋期蚕种生产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各生产要素及措施的综合效应,如激励机制、生产布局、病源控制、温湿度调节、桑园管理,足够的劳动力、小规模蚁量等,各因素相互协调,缺一不可,这为我们今后能更好地搞好生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猜你喜欢
嵊州市嵊州蚕农
排队问题巧计算
嵊州市优秀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浙江甬金高速嵊州服务区车辆管控云平台探析
打造隐喻、自恰、克制的视听空间 浙江嵊州上岛名苑
躲雨
温柔的江南小城
嵊州根雕网络专场拍卖会启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嵊州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