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的亲属称谓差异的源泉

2014-01-15 01:48李战杰
戏剧之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亲属生育观念

李战杰

(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称谓是指人们由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联而得来的名称。亲属或亲戚是指通过继嗣、亲子连接或通过继嗣和姻亲的结合而相互有关系的人”。“亲属称谓是一定的亲属制度所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类型中都存在着亲属制度和与之相应的亲属称谓体系”。“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之别、宗族与宗族之别、血缘与非血缘之别,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稳固。”与之相反,英语中的亲属称呼对这些亲属都相对简略。

一、家庭观念方面的差异

亲属称呼的简化说明家庭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所下降;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关系下的家庭的构成与社会作用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也在语言中也能找到共鸣。以家庭为核心的理念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产物。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是由相同血缘关系联结的大家庭的一份子。亲属关系中的“家长制”即地位、身份、权力的象征,而君主即是“家长”,所以此“家庭”中的“成员”要非常重视对其“家长”的称谓。在西方国家,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得多。

二、等级观念的差异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加上以孔子的“仁”、“礼”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思想使中国社会十分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压制“个性”,倡导“自卑而尊人,贬己而尊人”。而西方社会推崇“人人平等”、倡导“独立”与“个性”。与这种社会文化相匹配的便是其相对随便的称谓。比如说,在西方,上级与下级,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接称呼名字,而这些在中国是极其不礼貌的,很难被社会认可并接受。

三、生育观念的差异

生育观念及习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称谓也息息相关。中国传统的生育推崇“传宗接待”与“养儿防老”等观念,这些传统的生育观念是传统的生产方式的产物。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亲属间的称谓必定会非常丰富。而在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劳动力获得了级大的解放,核心家庭的观念形成。在此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下,生育观念越来越淡薄,每个家庭有一两个孩子就足够了,甚至出现了“丁克”式的家庭。如此的家庭模式必定导致亲属称谓变得非常简化。

四、宗教礼仪观念的差异

“古往今来,三纲五常影响至深,家庭伦理至关重要,老者为上,长幼尊卑,泾渭分明。而英美人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崇尚个人价值,强调表现自我。”因此,在汉语中,有关亲属关系的称谓非常清晰、严格,否则就会以下犯上,违反礼数。在西方国家,亲属之间的关系受《圣经》的影响颇深,讲究忽略长幼尊卑,以能力论高低,谁的能力突出上帝就选谁作选民,进而上天堂,反之死后下地狱。因此,西方的亲属称谓也就缺少了中文称谓的尊卑观念。

五、道德伦理观的差异

“儒家的传统规定家庭生活中每个辈份的人所拥有的地位、权利、责任与义务,并由此推及到整个社会生活。这样的传统家庭体系使得家庭中每个成员能自动地找到在家中或在社会中的位置,这也是形成中国伦理道德传统之根本”。而西方的伦理道德仍然是以上帝为中心,上帝就是道德的榜样与源泉。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与上帝的关系比起来,份量就显得轻得多了。

亲属之间的称谓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深刻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突显了中西方在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及各种社会观念方面的不同。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才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中西方亲属称谓。对于中西方亲属称谓差异的研究既可以加强语言学习时的相关文化的学习,又可以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分析语言的由来,因此对于文化研究及语言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Aixela, Javier Franco.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 In Roman Alvarez and M. Carmen-Africa Vidal(eds)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3]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国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报,2001.

猜你喜欢
亲属生育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健康观念治疗
什么?亲属之间不能相互献血?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悲怆者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English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