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是最好的健康心理培养方式

2014-01-21 22:15石秀芬
关键词:交往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

石秀芬

摘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完善自身健康的心理素养。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交往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23-2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走进了学校的课堂,它已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是现代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为什么要关注心理健康

一个人在各种环境里,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这个人就是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没有任何心理疾患,在对外的工作或处理问题上都必须做出正确的、良好的适应,充分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功能,把工作做好,把问题处理好。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管你在任何一个环境下,都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行为来适应这变化了的环境。所以说我们要关注心理健康,因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基础。

我从报刊杂志和媒体通讯上看到了许多悲痛的情景:有些学生因为学习上、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不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克服、去战胜,而是消极地用各种方式去自杀,或去残杀他人;有些家长因为孩子不争气,把自己的亲骨肉活活打死、打残;也有孩子在母亲的高压政策下,再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儿子凶残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这一切都是人的不健康心理所造成的,是心理问题产生的严重后果。

近年来,随着经济较快的发展,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加上学生的交往能力严重退化,孩子的心灵受到一度程度的挫伤,他们思绪狭隘,性格孤僻,缺少倾诉对象,才出现上面所讲的因心理缺损造成的社会恶果。

二、为什么心理会不健康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国策是“只生一个好”。现在的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到学校是一群人,回家是一个人,再加上现在的教育环境,在中国的新生代中的特殊原因、特殊氛围,他们就生长在这特殊的环境里。

在家里,天刚亮就背了书包上学,到傍晚,太阳与月亮交接班的时候才回家,父母与孩子之间只是抚养的义务,他们没有平等,没有交流,所有的交往只是“功课怎么样”?“考几分了”?“作业做好了没有……”没有兄弟姐妹,住进高楼大厦也就没有邻里关系,这些人间亲情都没有。试想,一个人从小没有朋友,没有最亲近的人,也就没有倾诉的对象,不懂得去关心人,爱护人,保护人,以自我为中心,画一个圈,也就不会与人健康地去交往。中国人有句很经典的台词,“不与陌生人讲话”。那不就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吗?

在学校里,分数这个重大压力下,产生了学生“我”最重要,谁也不能超过我,嫉妒心强,互不相信、互相倾轧、相互利用。一句话,在分数的高峰上拼命爬,无心去欣赏这高峰四周的美好景色。

今天的青少年生活条件好了,学习环境好了,一切待遇都超过了父辈,在父母的“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论下。他们的心理本能在退化,孤立、自私、偏见等不健康的心理随之形成。

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熟视无睹,必须针对这个现象去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为什么促进交往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是社会性产物,不可能单独存在于社会之中。人需要交往,这是人的特殊居性,是人的归属感所决定,是人的生命的需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必须从儿童时期培养,从一年级开始,通过我们德育,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健康的氛围,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从情感入手

交往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信息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在交流中人与人的言行、举止、观念等的相互影响。

加强人的交往,让孩子从小就要确立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承认的一种生活模式,以达到与他人、社会,甚至和世界的融合。人与人的交往必须建立在有情感的基础上,没有情感的交往是不存在的,情感在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少先队提倡开展手拉手活动,争“好朋友”都是培养孩子交往的一种手段。

1.深厚的师生之情是一种和谐的交往

过去师生是“猫鼠关系”,有些家长往往会问孩子,“你的老师凶不凶?”“越凶越好,凶老师教的出好学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孩子一走进校门,师生之间就建立了广泛的交往,由浅入深,交往的深浅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效果。所以老师不应该凌驾于学生之上,应该蹲下来与每一个孩子平等交谈,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使孩子真正地熟悉你,你也真正了解学生。

2.真挚的伙伴之情可以创设愉快的交流氛围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成人伙伴,也可以讲是“忘年交”。要让孩子独立自主,什么事都得自主化,让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教师不要只亲近“好”学生,对问题学生、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与他们交流、交往,与他们合作去度过困难时期。

交流是一种精神的交流,不是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老师端坐在办公桌前,摆着严肃神情的脸,用八度的高音与站在那里身体发抖、双眼不敢正视老师的学生谈话。交流不是谈话,交流是思想的交流,老师可以选择一个可以交流的校园某一角,拉着学生的手,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问长问短地聊天,让他们的思想在这里得以沟通,精神在这里升华。

3.浓浓的亲子情是健康成长的氛围

学生回到家里,他有一个自己的小空间,家庭条件好的有独居的小房间,他们的空间就是关在家里,与电视、电脑交朋友,不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同学或表兄弟、表姐妹那些认识与熟悉的人,因为现代化的住宅区,把他们都隔开了。甚至父母,因为父母工作关系早出晚归也无法沟通,这种环境束缚了学生的交往欲望,把一切都寄托与电视电脑,因此产生了不少“电视迷”、“网瘾”,变得孤僻、冷漠,表面看他们很幸福,实则很可怜。endprint

我们学校应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会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交往,还可以开展亲子活动,如亲子班会、亲子队活动,亲子郊游等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了解他们怎样上课,怎样下课,让孩子在家长面前袒露自己的思想,推动他们的交流。

交流要情感,交往还需要空间、时间和实践,因为“交往是人们对人们的加工”,提高人的“本质力量”和“种居能力”,彼此作为活动的主体,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为学生的交往创设更广、更多、更好的教育载体,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开拓空间和时间

学生的交往往往是通过活动来产生和发展的,我主张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不应为了拼命去完成作业,把美好的空间与时间都消耗在这上面,应该空出空间与时间,让他们自由交往,在交往中发展。

在实践中,注意情感的培养,特别是少先队活动,丰富、新颖、多彩,他们可以在活动中自主交往。

在情感交往上,学校可以设计多种特色节日:低年级有好朋友节,中高年级有交友节,让他们在同龄中寻找好伙伴,各自谈谈各自的家:我的第一故乡,我的父母,我的爱好和特长。在交往过程中,不仅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他人,不仅看到了自身优势,也看到他人长处。

孩子们一旦成了密友,就会自觉地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去向知心人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平,会取长补短,向他人学习。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办成“中国式的感恩节——百孝节”。让每一个学生回家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有第一次我会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生病;第一次闯祸;第一次独立地走进幼儿园;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受老师、父母的表扬等等,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走向社会,去了解社会,去服务社会。去社区搞一次楼道卫生大扫除;去慰问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去规划馆了解苏州的远景;去父母上班的工厂看看父母怎样工作;去和清洁工人一起打扫街巷;通过调查、劳动、交往,让学生找到了位置,扮演了角色,有了责任心,获得了新的感受。

交往不是搞一、两次突击就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时刻注意不断培养。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交往是形成合力,推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的心理会健康,心态会平和。这种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儿童时期,我们小学教育应紧紧抓住这一时机,加强德育工作,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往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