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桥出血60例临床分析

2014-01-23 00:44王林青李丽莉武慧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脑桥面神经头颅

王林青,李丽莉,武慧燕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60/10万~80/10万,在我国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脑桥出血占脑出血的10%,出血多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占75%,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次之[1],脑桥位于延髓的上方,中脑下方,第V~Ⅷ对颅神经核团位于脑桥内,脑桥内还有与脑脊髓各部位之间灰质核团相互联系的中继核,有关呼吸、心脏血管等重要脏器位于脑桥内,由于脑桥解剖生理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脑桥出血的临床症状复杂,过去传统观念认为此病病死率高,预后差,很难存活,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对脑桥出血的诊断预后有了新认识,我科从2000年—2012 年共收治脑桥出血60 例,结合文献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39岁~80岁,年龄58.2岁,既往有高血压病38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6例,脑梗死13例,脑出血6例,发病时57例血压增高,3例血压正常。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急性发病,动态下发病47例,睡眠及休息时发病13例,意识清楚24例,嗜睡8例,意识模糊11例,昏迷17例,头痛20例,头晕26例,眩晕4例,呕吐32例,面部麻木8例,复视15例,耳鸣9例,交叉性瘫痪15例,交叉性感觉障碍8例,偏瘫10例,四肢瘫17例,阵发性四肢强直性抽搐8例,共济失调16例,脑膜刺激征16例,水平凝视麻痹15例,核间性眼肌麻痹9例,眼球水平震颤20例,垂直性眼震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例,外展神经麻痹8例,双侧瞳孔缩小19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均在起病后4h~96h行头颅CT检查,58例证实脑桥出血,2例头颅CT 正常,入院后第二天行头颅MRI复查证实脑桥出血,出血量1mL~16mL,脑桥被盖基底部20例,被盖部22例,基底部18例。

1.4 治疗 脱水降颅压为本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根据出血量多少及肾功能情况,甘露醇125mL,每日(2~4)次,并酌情加用呋塞米和甘油果糖。适当降血压,根据病情口服卡特普利片或依那普利片,或肌注利血平注射液等,使血压控制在165/100 mmHg(1mmHg=0.133kPa)。适当使用抗菌素预防或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用呼吸兴奋剂,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消化道出血,高热者物理降温,出血量大于5 mL 有梗阻性脑积水者行脑室穿刺外引流。

1.5 结果 死亡15例,存活病例22例生活完全能自理,21例生活需要不同程度照顾,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眼肌麻痹,假性球麻痹,植物生存2例。

2 讨 论

2.1 病因及诱因 病例平均年龄58.2岁,有高血压病38例,入院时测血压大部分增高,还有糖尿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因,尤其是13例并存脑梗死,证明脑动脉硬化较广泛。提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为本病的最主要病因,47例急性动态下发病,考虑活动和激动为其主要诱因。

2.2 临床表现 脑桥出血典型的表现是起病急骤,迅速出现意识障碍至深昏迷,交叉性瘫痪或四肢瘫,瞳孔针尖样缩小,凝视麻痹,中枢性过高热,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四肢强直性抽搐,中枢性呼吸衰竭。本组15例符合上述特点,均在发病后1d~7d内死亡。有文献报道将脑干出血分为①轻型:出血量小于2 mL。②中型:出血量2mL~5mL。③重型:出血量5.1 mL~10mL。④极重型出血量大于10 mL[2]。本组死亡病例出血量均在5mL 以上,符合其重型、极重型。此型患者单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做出诊断。本组存活病例中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复杂多变,容易误诊。有2例单纯表现为周围性面瘫,院外曾按面神经麻痹治疗2d后出现肢体无力,行头颅CT 后证实脑桥出血。另有2 例以眩晕、耳鸣、呕吐、眼球震颤起病,误诊为美尼尔氏病,经耳鼻喉科治疗,2d后出现嗜睡,做头颅CT 证实为脑桥出血。有11例起病时仅表现为偏瘫,类似基底节区病变,极易误诊为基底节区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出血量较少,本组病例多在2mL左右,单凭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难以确珍,因此影像学检查是提高诊断正确率的重要手段。目前认为头颅CT 是早期诊断脑干出血的最佳选择[3]。本组病例全部行头颅CT 检查,但有2例CT 检查正常,入院第二天行头颅MRI复查示脑桥小量出血,小量脑桥出血头颅CT 的准确率不及头颅MRI。

2.3 治疗 目前虽然有手术清楚血肿成功的例子,但由于脑干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尤其在基层医院不能普及,故脑桥出血临床上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出血量大于5 mL,有梗阻性脑积水者,行脑室穿刺引流,可缓解脑水肿及梗阻性脑积水,对降低重症脑桥出血死亡率可能为有效治疗措施之一,往往是抢救的关键。早期脱水降颅压甚为重要,止血药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出血无多大意义。稳定血压、保证呼吸功能、预防或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消化道出血、降温、保持肾功能等对其预后有很大帮助。

2.4 预后 过去认为脑桥出血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普及,对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及较轻型的脑桥出血病例做出诊断,对脑桥出血的高死亡率提出质疑,国内有文献报告,脑桥出血死亡率为20.8%[4],本组病例死亡率为25%,与其报道相近。脑桥结构复杂,临床症状复杂多变,脑桥出血会出现运动麻痹,面神经核、展神经核及面神经、展神经受损会出现面神经,展神经周围性瘫痪表现,三叉神经运动核受损出现咀嚼肌力弱,锥体束受损出现对侧肢体上神经元受损瘫痪表现。感觉障碍因三叉神经脊髓根受损,出现同侧面部痛温觉障碍,因脊髓丘索内侧丘束受损,出现痛温觉障碍,因二者在脑桥部有一定距离,有时可出现痛温觉分离性感觉障碍。小脑中脚占据脑桥的大部分,小脑上脚又位于脑桥的上部,小脑下脚位于脑桥下部的后外侧,小脑病征是脑桥病变很重要的症状之一,所以脑桥病变时病灶同侧有共济失调表现。脑桥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部位及相关的临床症状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出血量小于2 mL 者,出血部位多局限在基底部或被盖部,临床症状轻,表现不典型,无意识障碍,无植物生存及死亡,有效率达100%。而出血量大于5mL者出血部位多在脑桥被盖基底部,临床症状重,昏迷程度深,死亡率高。

[1] 曾绍祥,曾倩,王东.脑桥出血24 例[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15(4):236.

[2] 李燕珍,赵斌,王义刚,等.脑干出血的临床分型与预后[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176.

[3] 陈龙华,黄其流.MRI对脑桥出血诊断的评价与CT 对比[J].中风与神经病杂志,1990,7:105.

[4] 邓学军,王玉明,孙圣刚,等.脑桥出血(附48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2:100.

猜你喜欢
脑桥面神经头颅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5例卒中预警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的MRI表现
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头部磁共振特点分析
早期头颅成形术和神经学改善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嵇康·绝响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