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01-23 17:45车建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6期
关键词:搭桥术体外循环心肌

车建波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车建波

目的 分析和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52 例冠心病患者 , 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 , 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术后 14 h 内拔除气管插管 ;在 ICU 监护的时间为 72~98 h ;出院时间为 12~18 d。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 , 能够降低患者免疫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等发生几率 , 有效保护患者心脏功能 , 并且减少呼吸神经系统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 ,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与体外循环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均广泛应用于临床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冠心病各有其优点与缺点[1], 非体外循环的搭桥术是近年创新的手术 , 在临床上得到了大多数的医生接受与运用。作者为了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 , 选取 2010 年 1月 ~2012 年 1 月冠心病患者 52 例 , 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 , 将其预后及手术方法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作者选取 2010 年 1 月 ~2012 年 1 月冠心病患者 52 例 , 其中 :男 34 例 , 女 18 例 ;年龄 44~78 岁 , 平均年龄 (59.8±10.7)岁。疾病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7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并伴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17 例。合并疾病有 :高血压 32 例 ;心源性休克 4 例 ;糖尿病 16 例。病变的支数分为 :单支 11 例 ;双支18例 ;3支 9例 ;4支 9例;5支 5例。心功能分级为 :Ⅱ级 11 例 ;Ⅲ级 29 例 ;Ⅳ级 12 例。

1. 2 方法 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方式 , 选正中切口入路 , 对7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 根据胸骨的骨质疏松程度确定是否用左乳内的动脉。对 70 岁以下的患者常规选择左乳内的动脉 ,将其分离至锁骨下动脉的开口与乳内动脉的分叉处 , 取左大隐静脉以备用。按每千克体重使用肝素 1.5 mg, 全身肝素化 ,采用深部的心包牵引缝线暴露病变的血管 , 温盐水纱块放置于心包内 , 结合侧摇床与头低位完成。根据血管病变的位置 ,将左大隐静脉的近心端同后降支行端侧进行吻合后 , 再依次将左隐静脉的相应位置同第一对角支、回旋支吻合 , 大隐静脉的远心端同升主动脉行端侧吻合 , 若患者的升主动脉钙化较严重时 , 可将大隐静脉的远心端同左乳内动脉进行 Y 形的吻合 , 然后再完成远端吻合。确定桥血管通畅后 , 使用肝素和鱼精蛋白。若患者的胸骨骨质疏松较严重 , 要行钢丝纺织进行加固。

2 结果

52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术后 14 h 内拔除气管插管 ;在ICU 监护的时间为 72~98 h ;出院时间为 12~18 d。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术后 3 例患者出现了较严重的心律失常症状 , 对症治疗后转律 , 没有肾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 5 年随访 , 1 例患者术后 18 个月死亡 , 病因为脑血管意外。其他患者效果较好 ,部分患者可以参加工作。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2]。冠状动脉搭桥术已经被患者接受 , 体外循环的搭桥术能够给术者提供无血、静止操作的环境 , 让术者能够从容完成手术 , 对血管口径小 ,病变弥漫 , 血管壁钙化较重 , 心律失常严重等患者需要在体外循环下来完成手术[3]。体外循环的缺点为 :①体外循环能够带来较多的生理紊乱现象 , 要加强对心肌的保护 , 桥灌、逆灌、正灌等措施需综合应用[4]。②对组织与器官的损害较严重 , 能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③主动阻断与开放 , 给心肌造成的损害较重 , 会引发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 , 心律失常 ,心肌顿抑等 , 加速心肌的坏死程度。④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 如呼吸功能不全 , 心律失常 , 低心排血量等。

随着手术技能的提升以及手术经验的积累 , 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术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 已被广泛应用 , 其具有以下优点 :①心脏不停止跳动 , 能够维持冠脉的灌注压血流与正常生理状态接近 , 避免了缺血后再灌注对心肌的损伤[5]。②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 减少了体外循环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③在术中使用分流栓 , 保证了靶血管的远端吻合时间 , 有持续的供应血流 , 降低了对心肌的损害。④对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年龄较高的患者优势表现更为明显。⑤缩短了手术时间 , 减少了输血量及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量。⑥对患者组织损伤小 , 术后心肌功能恢复较快速 , 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术后患者低心排血量的减少与死亡主要原因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所以术后严密监护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术后给予患者常规使用 β 受体的阻滞剂与血管活性的药物 , 减轻心脏的负荷 , 控制心率 , 降低其心脏的耗氧。若患者心功能较差 , 应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正性肌力的药物。及时纠正患者出现的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 控制心律失常。

综上所述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 , 能够降低患者免疫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等发生几率 , 有效保护患者心脏功能 , 并且减少呼吸神经系统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 ,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1]王明岩 , 高长青 , 王刚 , 等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序贯桥与单支桥中期通畅率的比较.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 2011(05):27-28.

[2]汪慧 .高危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20 例术后护理 . 齐鲁护理杂志 , 2011(20):64.

[3]郭跃明 , 胡军 , 蔡利佳 , 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0 例临床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4):261-262.

[4]庄兰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及成本对比 .现代预防医学 , 2010(20):844-845.

[5]张申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旁路移植术疗效分析 .医药论坛杂志 , 2010(18):82.

Observation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CHE Jian-bo. Ward 1,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Huaihe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for 52 case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eated by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Results All of the 52 patients had recovered and left the hospital. Tracheal intubations were extubated within 14 hours after surgery. ICU monitoring time was 72-98 hours, and discharge time was 12-18 days. Conclusion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in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s of immune injury,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and inflammation. It can protect the patient’s heart function effectively 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rates of respiratory nervous system and arrhythmia.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pplication in clin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2014-04-23]

475000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胸心外科 (1)病区

猜你喜欢
搭桥术体外循环心肌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心脏搭桥术后,该不该进行运动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灯盏乙素在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中的应用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查出“心肌桥”怎么办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搭桥术后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