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言里的隐语行话*

2014-01-23 05:25
文化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隐语方言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天津 300384)

天津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更是首都北京的门户。如果说北京是皇城文化加精英文化,属于京派,上海是商业文化加外来文化,属于海派,那么,天津则是市井文化加通俗文化,属于津派。天津方言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历史上的军旅文化和移民文化,给天津带来了基础方言。二、历史上的漕运文化和商埠文化,使天津方言适应社会交际的需求,注重口语表达,热情豪爽,直率简洁。三、历史上天津五方杂厝,南北交融,雅俗共处,形成多元社会生活,加之近代开埠、九国租界、洋务运动、北洋新政、五四风潮等重大历史事件,无不以津门为重镇为舞台——长期受诸多因素影响,使天津方言词汇丰富,极富表现力。四、受码头文化、北方戏剧码头、曲艺文化等民俗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天津方言形成了质朴俚俗、幽默诙谐的风格。

笔者在天津生活了近七十年,对天津方言相当熟悉,近十多年来,尤其是从大学教师岗位退休之后,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天津的地名文化、方言文化和民俗文化,先后出版或发表了200多万字的著述,以报效桑梓,反哺社会。笔者在编写《天津方言词典》[1]的过程中,在对一些词语的词源和构词理据进行寻根溯源的分析时发现,相当数量的天津方言语汇源于隐语行话,是江湖文化在天津方言中的典型反映。

一、江湖文化与码头文化

隐语行话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它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处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语言交际的,以遁词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封闭或半封闭性符号体系。[2]

历史上属于江湖文化的隐语行话在大都市的流行更为集中,《北京话流行语》(周一民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和《上海话流行语辞典》 (阮恒辉、吴继平编著,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4),均辑释了数十条进入现代流行语的旧时隐语行话。[3]《天津方言词典》 (谭汝为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辑释的进入天津方言语汇的旧时隐语行话,约近200条。

隐语行话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就是江湖文化,江湖文化的复杂性,就表现在它既藏龙卧虎又藏污纳垢——珠玑与鱼目相混,金玉与败絮杂糅。良莠并存的江湖文化一但进入城镇都市,与之最贴近最合拍最能发生共鸣的就是市井文化。江湖与市井这两个社会群体,皆处底层,家无恒产,居无定所,多无家室之累;皆以薄技为生混饭糊口,往往一拍即合,牵手同行。

天津历史上的市井文化就是由漕运、码头、商埠和游民这四个要素组成的,在天津文化生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著名津派作家林希将这种文化命名为草根文化 (其实“市井文化”和都市内的“草根文化”属于同义殊名),他认为:“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草根文化不仅定规着天津人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几代天津人的精神境界。”[4]

天津方言源于旧时隐语行话的语汇数量似乎多于北京和上海,究其原因,大致有四:

首先,天津的市井文化 (或言之为草根文化)相当突出和活跃,在历史上与江湖文化发生共鸣,相互吸纳是顺理成章的趋势。

其次,作为北方大商埠和戏曲之乡,天津市井民众对于表现力强的外来词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并擅长将其“拿来”,加以吸纳和改造,使之成为自家的新词语,并很快地流行开来。

再次,天津码头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失去土地的北方农民,他们以“闯码头”的形式进入天津,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属于小农经济式的,在讲义气、抱团儿、性情豪爽淳朴之外,视野狭隘、不思进取、随波逐流思想性格特点也显而易见。天津码头文化和脚行就是隐语行话生成的环境。

最后,谈天津历史上的“混混儿现象”。中国城市流氓阶层的膨胀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而在天津,流氓阶层形成一种独特的形态,就是混混儿。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水旱码头需要大量的流民去装卸运输,于是在天津就出现了众多的脚行和锅伙,就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混混儿”——城市流氓。清人张焘《津门杂记》写道:“天津土棍之多,甲于各省,有等市井无赖游民,同居伙食,称为锅伙,自谓混混,又名混星子。皆愍不畏死之徒,把持行市,扰害商民,结党成群,籍端肇衅。按津地斗殴,谓之打群架,每呼朋引类,集指臂之助,人也乐于效劳,谓之充光棍。”早年,混混儿大多分布在旧城区的繁华地带,尤其是下层市民或游民无产者聚居之地,或者妓院、赌场的麇集区。19世纪,在天津颇有些名气的混混儿大都以地名相称,如侯家后、针市街、西头、金家窑等处的混混儿。这些地区既有最早的居民区,也有繁华的商业区或妓院集中的娱乐区。[5]

脚行和锅伙这个“社团”也是隐语行话长生和发展的基地。从清朝乾隆末年到光绪末年,在这160年间是天津混混儿盛行时期,其间产生并流行的隐语行话必然在天津方言中有所反映。

二、天津方言中隐语行话的四大来源

天津方言中的隐语行话绝大多数源于梨园界、青楼界、江湖诸行和犯罪集团。

(一)源于梨园行话

1.名词类

天津人说的“活儿”,本于曲艺杂技界对“节目”的称呼。例如:表演叫“使活儿”,辅助表演叫“量活儿”,表演水平高叫“活儿好”,魔术叫“文活儿”,杂技叫“武活儿”,古彩戏法叫“落活儿”,义务演出叫“票活儿”,后指无偿劳动等。“活儿使响了”,指相声表演把观众逗乐了;“活儿使闷了”,指相声表演没把观众逗乐。刨活——指变戏法漏了底。帽儿戏——戏剧演出,在正戏开演前,先演的一出折子戏,后比喻事情的开始。大拿——戏班子里负责后台事物的管理人员,后泛指在某一范围圈子里因执掌权力而一言九鼎的人物。

2.动词类

挎刀——有名望的演员在别人主演的剧目里担任配角,后比喻当助手,辅佐陪伴。冒场——演员在不该上场时上场,引申为未到约定时间过早到场。现挂——行指触景生情,即兴创作;后指在讲话时无准备的临时发挥。倒口——在表演中加入方言,后引申为说话时普通话和方言的突然转换。平地抠饼——相声撂地表演,在露天空地用白粉划圈儿当场地,凭这块平地混饭吃;后比喻白手起家,攫取财富。挑帘儿红——原指演员初登舞台献艺即受观众欢迎,后比喻工作开始就取得出色成绩。

(二)源于青楼隐语

1.名词类

窑派儿——原指妓院里妓女的气派,后形容女子言行举止放荡。插杆儿——原指妓院老板,妓女的保护人,后指姘夫。

2.动词类

开方子——本指开药方,旧时喻指妓女借故向迷恋自己的嫖客索要财物,后引申为委婉索贿。打茶围——旧指朋友相约去妓院品茶用餐,后引申为三五人相约到茶馆谈事儿

(三)源于江湖诸行

1.名词类

“万儿”,旧时江湖人物的姓氏。江湖唇典。两人相见互问贵姓,称“道个万儿吧”,王姓回答:“我虎头万儿。”姓张则回答:“我弓长万儿。”故将“闯出名气”称为“立万儿”。曲艺杂技界的行话,姓赵称为灯笼万儿,姓王称为虎头万儿,姓刘称为顺水万儿等。扬名立万儿,就是传播名声,确立地位。例如:“你不是想在天津卫扬名立万儿当老大吗?就先过我这关吧!”也作“扬名立蔓儿”。

2.动词类

单挑儿——原指旧时混混儿们一对一的单打独斗,即单独与对手较量。例如:“不管你势力多大,后戳多硬,这位爷敢单挑儿跟你比划。”“要说打架咱可不外行。今儿咱是单挑儿啊还是砸团儿啊?”“打群架不算本事,今儿个我跟你单挑儿!”后引申为独立工作。例如:“这是他演艺生涯中第一次单挑儿执导,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保裉——“裉”,裉节儿,即关键的,根本的。“保裉”指保本,保险。例如:“多忙多累都不怕,买卖能保裉就行。”保不住裉——江湖诸行指难以糊口,后引申为前景不妙,没把握。也作“不保裉”,例如:“你跟他合伙?干嘛都不保裉!”

死签儿——旧时脚行争码头群殴,一方提出条件,另一方从自己人中抽人去应对。由于对方的条件常很苛刻,去的人多半不死即伤 (比如油锅里捞铜钱、剁手指等等),于是抽签决定谁去,抽中黑签的必须去拼命或送死,故称“死签儿”。抽“死签儿”者丧命后,其父母和儿女由脚行负责赡养。后泛指玩命、拼命,与对手拼个你死我活。例如:“老三,有事说事,别跟我这儿玩死签儿。”

天津方言词“尿”的用法很特殊。旧时混混儿们在街面上动武打架,凡怯阵、服软、退出或溜走的,都被讥讽为“尿了”,即“被对手吓尿裤了”的意思。如:“你还是爷们儿吗?还没上阵呢,怎么就先尿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尿了,那可就栽了!”由此,“尿”还引申出理睬、含糊、在乎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句式。如:“别看他穷横,我才不尿他了”(即“不在乎他”);“也不扫听扫听,我到哪儿也不尿他”(即“不服他”)。天津话“不尿这一壶”,比喻藐视,轻蔑,不理睬。例如:“可电车公司就是不尿这一壶,一个铜子也不掏。”

天津方言词“叠”,原指旧时混混儿挨打前,蜷曲身体,手臂抱头,腿与腹贴紧,以保护自身关键部位的动作。俟“叠”好后对方才能开打。棍棒狠命打屁股、脊背、大腿和两臂等部位。犹如炼狱般的考验,但不使之毙命。如:“某某人当年在赌场外边叠过,证明他是一条汉子,赌场就得养活他。”“叠”后引申为服输。如:“没想到啊!这么倔强的人最后也叠了。”

(四)源于犯罪集团

1.名词类

“佛爷fóyé”专指偷钱夹的窃贼,也叫小绺。未成年的小偷叫小佛爷。“洗佛爷”,指勒索小偷的赃款。“钳工”,指扒窃的小偷。“黑钱”,指专在夜间拧门撬锁入户偷窃的盗贼。“下家”,指销赃。“码子”,指钱。“大轮儿”,专指铁路线或火车上。“圈子”,指妇女。“雷子”,指警察。“局子”,指公安局。对于这些词语,人们并不陌生。

“货”,属于犯罪团伙的隐语,指女流氓。到了天津人的嘴里,“货”,常指能力甚低或品行卑劣的人。天津话否定某人,简单俩字儿:“这 (读为 jiè)货!”从主观心理动机衡量,似可归入詈词之列;但体现在客观存在的词语上,却含而不露,超然物外,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至于其语义所指是“笨货、蠢货、一路货”,还是“贱货、浪货、骚货、赔钱货”等,天津人绝不明说,让您了自己去猜想。这就是天津人所推崇的“骂人不带脏字”。

2.动词类

佛儿 fór——指偷 (东西)。白给——盗窃团伙指偷盗无人看管的物品。挂货——指男女流氓淫乱。放血——指行凶伤人。放鹰——比喻以结婚为名拐骗钱财。挂圈子——指勾引妇女。砸圈子——指奸淫妇女。动大活——指发生两性关系。吃大轮儿——指专在铁路线或火车上偷盗行窃。吃二模儿——旧时专吃小偷、骗子所得不义之财的恶霸行为。二仙传道——团伙作案,俩人配合,或赌场作弊,或盗窃销赃。

这些隐语的语义有形象感,加之表义不晦涩,因而顺理成章地被天津方言吸纳。

三、隐语行话词义的演变

(一)词义扩大

砍——旧时北方地区流氓团伙指以钱财勾引女人;后指用金钱开路。例如:“这些关系网都是煤老板拿钱砍出来的。”打闷棍——原指打劫财物,后指突然袭击。例如:“谁承想背地里使坏,给自己打闷棍的竟然是自己的徒弟!”打下手——戏曲界原指乐队里听从鼓板指挥的锣、镲、梆子的演奏者;后泛指做次要的辅助性工作。门儿清——犯罪团伙指团体内部的规矩;后形容懂行,了解得非常清楚。钓鱼——犯罪团伙指用长竿伸进室内勾取财务的偷窃手段;后比喻用诱饵骗人上钩。出道——清末以来,流氓团伙指在黑道上取得一定名气或地位者;后泛指学徒学艺期满,开始从事某项工作或事业。

(二)词义转移

办了——旧时流氓团伙指奸淫妇女;后指整治或惩处。范儿——旧时戏剧界指演出技巧的规范或窍门;后指风格、做派(多指好的)。水货——犯罪团伙指水路运输的走私品;后泛指劣质产品。叫板——旧时戏剧界指演员在道白后、起唱前对伴奏鼓师的暗示。后指用言辞进行挑衅。刷色——原指行贿送礼;后指阿谀奉承,贴金增色。例如:“在办公室工作了半年,很快就学会了顺情说好话,使劲刷色。”

天津方言词“膀大力的”,就是说实在的,说真格的,实打实的,靠得住的意思。例如:“跟您说傍大力的吧,最低价800元,再少不行了!”“这小子花拳绣腿,来膀大力的立马就现了原形!”据著名民俗文化学家李世瑜先生考证:天津方言“膀大力的”,是英文“boundary”的音译,意为边缘;引申为到头、到底、到家的意思。[6]李世瑜先生认为:“膀大力的”源于英语“boundary”。最初在天津洋行和码头的中高级雇员中流行,后逐渐成为码头中的习用语,最后流传到社会。其性质就是产生于天津码头的外来词。

后来,“膀大力的”这个词儿逐渐流传到天津社会生活中。但天津人对其外来语的洋身份和原始词源,茫然无知,就只能依照词的字面义去理解解释。在天津人的心目中,所谓“膀大力”,就指膀大腰圆,卖苦力干粗活的人,就是凭肩膀吃饭的“苦大力”。很显然,这种解释与英文“boundary”已毫无关系。用语言学术语来说,这属于“流俗词源”。在码头上扛包装卸是实打实的硬活,来不得半点儿偷懒耍滑。于是,天津话“膀大力”,就被引申为说实在的、说真格的、不掺假的意思。[7]如对“膀大力”进行亲子鉴定,它是租界文化与码头文化的混血儿。它本为英语音译词,但鲜为人知;作为方言词语,它又源于码头,因而天津人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从“膀大力”这个洋气十足的外来音译词,一度成为码头上的隐语行话,后逐步演变为俚俗方言词语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窥见近现代社会汉语词语的演变轨迹,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天津的碰撞与融合。[8]

四、隐语行话丰富了方言语汇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和社会的关系最近,往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上一些事物的消亡而消亡,但这种语言的消亡与有关事物的消亡并非同步。隐语行话多产生于历史动乱之际,到了今天,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业已消亡,但隐语行话,是否也随之消亡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些隐语行话消亡了,但有些隐语行话非但没有消亡,反而伴随着社会化的进程,成为普通词语,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

隐语行话的社会化,首先表现为不改变原义,直接进入共同语,成为普通词语。如“绑票”原是东北地区盗匪集团的秘密语,意为抢劫人质以勒索。而《现代汉语词典》意为“匪徒把人劫走,强迫被绑者的家属出钱去赎”,可见与其原义区别不大。与此相关的“肉票”“撕票”原义分别为“被盗匪绑去,作为勒索钱财的人质”;“盗匪集团勒索钱财不成,将人质杀害”,均属盗匪、帮会的隐语,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与其原义没有多大区别。类似例证还有许多,像我们现在常用的“撑腰”“出点子”“小白脸”“扫兴”“杀风景”“扯淡”等语词均出自隐语行话,但是这些语汇的含义与隐语行话的含义并无太大区别。

在秘密语进入共同语汇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见到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将一些有着极强局限性的秘密语的语义泛化,产生泛指义,或在秘密语的语义基础上产生新义,这些秘密语正是在泛指义和新义上成为普通词语。例如:倒贴——原是青楼隐语,指妓女反给嫖客或爱她的男人钱财。经过语义泛化,成为普通词语,《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泛指该收的一方反向该付的一方提供财物”。卧底——原是江湖组织及匪帮指打入内部潜伏起来。《现代汉语词典》指“埋伏下来作内应”,公安内部经常用这个词。下水——作为隐语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行业有着不同所指,清末北方市井指男女发生性关系;旧时淫业指妓女初次接客;江苏一带指“被捕”;黑龙江流氓集团用“一水没下”指处女。《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三个义项是“比喻做坏事”,如“拉下水”,显然这是上面多种隐语义项的泛化。下海——原属梨园行隐语,指业余演员转而从事专业演出,而现在“下海”已经泛指科研人员、教师、机关工作人员离开原岗位去办公司、搞实业。原出身于隐语行话,但已社会化了的语汇数量很多,如“接客”“跳槽”“拉皮条”“回头客”等原属青楼界。“走穴”“托儿”“大腕儿”等原属江湖隐语。这些词语泛化后在语义和语用上均发生很大变化。[9]但是,人们往往只在语言实践中使用它,但对其出身却习焉不察。

综上所述,隐语行话丰富了方言词汇,隐语行话盛行与天津城市文化及方言特点互为表里,加强对隐语行话的研究,也是方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泥模艺术——石秀

猜你喜欢
隐语方言天津
方严的方言
如果天津有“画”说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天津卷
《天津之眼》
淳于髡:我的“隐语”你懂吗
我国出现的几类新型涉毒隐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