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2014-01-24 23:01邓宝成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分泌物血小板抗体

邓宝成 刘 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沈阳1100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邓宝成 刘 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沈阳1100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新近发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文主要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新发布尼亚病毒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引起,该病毒感染以发热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经由蜱虫叮咬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目前尚不清楚。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SFTSV血清学感染的证据,但能否做为传染源尚待明确;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有引发感染SFTSV的可能,故患者可作为传染源。

1.2 传播途径 目前认为,其传播与蜱虫叮咬有关。从长角血蜱和微小牛蜱中已经分离到SFTSV,人类可通过蜱虫叮咬而患病,但也发现大多数临床病例并没有蜱叮咬史,感染途径尚不清楚。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可能引发SFTSV感染。

1.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1.4 流行特征 从时间分布来看,本病多发生于3—11月,高峰主要集中在5—7月,不同地区可能会略有差异。从人群分布来看,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患者大多数为农民,女性、中老年人居多。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明确,可能为1~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38℃,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 d。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皮肤淤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横纹肌溶解和肾功能不全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约12%。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情重,预后较差。病毒载量高且病毒血症持续时间长者常预示重症化。

3 实验室检查

3.1 血常规 >80%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者可降至<1.0×109/ L,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90%患者血小板降低,多在(30~60)×109/L左右,重者可低至<30×109/L。

3.2 尿常规 >50%患者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肌酐和尿素氮增高等。

3.3 生化检查 肝功能异常;肌酸激酶升高;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现肾功能改变,少数患者出现淀粉酶、脂肪酶和血糖升高。部分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可有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氯、低钙等。

3.4 病原学检查

3.4.1 核酸检测 采用RT-PCR和Real-time PCR病毒核酸诊断方法进行检测和诊断,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可确定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3.4.2 病毒分离 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经处理后,可采用Vero、VeroE6等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分离到病毒可确诊。

3.4.3 血清学检查 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抗体,包括:血清特异性IgM抗体;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血清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增高可确认新近感染。血清特异性总抗体阳性,表明曾受到病毒感染。

4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者发病前2周内有蜱虫叮咬史,或者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可以临床诊断。

确诊需具备下列情况之一: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阳性,或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增高;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5 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6 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现有的几项临床研究未发现应用利巴韦林对患者预后有所改善,故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适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纠正低钠血症。高热的患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退热药。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30×109/L)者,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应慎重使用。重症病例可酌情使用丙种球蛋白。

7 预防

一般患者不需隔离,但有出血表现者尽量安排单间隔离。由于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和外科口罩。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户外活动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蜱虫叮咬。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

R51

A

1672-7185(2014)05-0005-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03

2014-01-14)

猜你喜欢
分泌物血小板抗体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油菜营养生长期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褐色分泌物一直不干净是怎么回事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
眼屎给你的健康忠告
硒制剂对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的影响
抗心磷脂抗体与抗精子抗体检测在诊断不孕不育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