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差异视角下师范生职业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

2014-01-24 20:09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师范生

刘 振 中

(洛阳师范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 洛阳 471022)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高等师范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的普通高校,特别是新建师范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3月,共有63所新建师范类本科院校,占新建公办本科院校的23.9%。[1][2]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全国师范院校毕业生有34.7万人,2012年达到65.6万人。近年来,各师范院校由于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生源质量、就业形势和人才培养改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步转入“稳定发展、内涵提升”的转型发展期。面对师范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与现代教育快速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是师范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师范院校生源差异性及就业现状

本科批次平行志愿招生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范院校生源结构的优化,但与综合院校和理工类院校相比,师范院校生源差异日益显著。表1列出了近三年河南省部分二本招生院校录取最低分数和生源位次(数据来源于河南省招生考试信息网),生源位次的计算方法为:录取最低分数在全省的排名/全省该科类总考生人数。结果显示:师范院校文科生源位次相对理工院校有一定优势,但差距逐年缩小,而与综合院校相比位次靠后;师范院校理科生源位次与综合院校和理工院校均有一定差距。总体来看,师范院校生源层次位于综合院校和理工院校之后;而师范院校自身生源位次逐年下降的明显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范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

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就业率排名前50位的专业中,师范类专业只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日语三个,师范院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均不在列;对2012届本科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调查显示,从事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岗位的仅占3.8%,从事其他职业培训岗位的占1.7%,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3] 58,61伍光辉通过对师范生就业途径受到多方限制的分析,指出要突出师范特色培养毕业生过硬的职业素质,面向就业市场创新就业指导,多方拓展就业渠道从而摆脱师范生就业困境;[4]128王冰等分析了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5]81本文拟从师范院校与综合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异入手,在职业认知、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三个层面对其职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措施,以期有效提升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表1 近三年河南省部分二本招生院校录取最低分及生源位次统计

二、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需多种能力的综合。首先包括胜任该职业必须具备的特定能力,体现在职业认知上的深度体验;其次是在步入职场表现的职业素质;最后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所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亦称为职业规划。职业认知主要是对职业目标的认识,了解目标职业需求;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规划主要是对职业目标的定位和生涯设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职业规划教师、就业辅导员和用人单位等访谈,试图对河南省内6所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8份,有效回收率92.8%。

(一)职业认知。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一般经历以下过程,首先是高考中师范专业的选取,使得考生根据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和条件找到与教师这一职业有效连接的切合点,这应该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初认知;其次是通过自身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师范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他们对教师职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有充分的认识和体验;最后通过与教师相关职业的实践活动,更加充实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探索和锻炼。我们结合以上三个层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报考师范专业时,充分考虑兴趣爱好等自身因素的同学占59.1%,家长和老师等社会关系推荐的占25.1%,随意选择和被调剂的占15.8%;根据自身生活和学习经历,在谈到教师职业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时(多选项),87%以上的同学选择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65.2%与38.9%的同学选择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研究能力,选择教学理念和创新意识的同学占16.8%;在教学实践活动方面,大学期间进行教师相关职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86.7%,但基本是参加暑期实践活动或自行参与培训或辅导班等机械性活动,仅有8.5%(79名)的同学进行教师职业访谈和职业模拟探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师范生能根据自身喜好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选择师范类专业,但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于作为教师职业能力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创新意识认知较少,仅仅停留在“教书”的层面,很少有“育人”的认知,对于将来从事的教师职业缺乏全面和系统的探索。对教师职业领域进行职业访谈较为欠缺,实习实训等实质性职业认知活动较少,造成了参加教师职业实践活动目的不明确。特别是在进行暑期阳光支教和参与教育培训机构中,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赚钱”的初衷,体现了对教师职业体验的新鲜感和社会职场的“向钱看”,没有真正深入教师职业领域,缺乏对教师职业环境及社会评价体系的认知。这也造成了师范生毕业后进入教师职业领域数量和质量的逐年下降,如L师范学院2012届师范生教师岗位就业仅占48%,而2004届师范生教师岗位就业则高达90%。

(二)职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首先体现在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授课和组织交流等基本教师专业技能的具备等方面,有充分的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其次还应具备专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能够积极面对学生和教师职业;最后教师职业素养还应包括对关心学生成长,育人为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注重个性化培养,特别是在智力、情感、意志力和责任心等方面的锻炼与提升。

针对职业素养的调查显示,有9.5%的同学非常自信地认为能够胜任教师职业,49.1%的同学认为基本可以,认为自身知识结构和师范技能有欠缺和就业有一定困难的占37.5%,还有3.9%的选择“不清楚”。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选择优先培养尖子生和聪明有潜力学生的占30.7%,积极引导一般学生和关心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占53.7%,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占15.6%。对于行为独特、性格孤僻的特殊学生的教育,选择联系家长和老师共同解决的占34.4%,强调要积极和学生沟通交流做朋友、提供正能量引导的占56.1%,8.1%的同学认为没有精力关注,尽量要求他们不惹事,还有1.4%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任其发展。

可以看出,大部分师范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对于如何运用和转化到将来的教师职业信心明显不足。他们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了技能技巧的实践经验积累,过分强调学习专业知识而没有基本技能的锻炼和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冰山现象”特征明显。计算机的普及使得现代大学生能够快捷地收集和掌握信息,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师范生虽然认识到教学理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最基本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但由于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而缺乏有效的锻炼,使得他们对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明显缺乏信心。大部分师范生对于板书和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屑一顾,而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又一知半解,不愿意也没有信心进行深入探索和掌握。访谈中,师范生大多感觉到自身教师职业素质亟待提升,但又陷入从何处着手,如何锻炼与提升的迷茫和困惑。同时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价值导向使得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及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为人师表,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与自我价值的追求相比显得有些空洞和乏力。面对求职和就业,他们最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待遇与发展。针对不同群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能够想到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对教师职业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但对于如何交流、怎样沟通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是泛泛地说“应该怎样做”,却很难做到“如何去做”,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三)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充分探索,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定位,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并付诸行动。职业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对就业岗位的确定,就业环境条件的要求或期盼,以及就业区域等条件的综合设想等方面。方案制定主要根据自身情况与达到目标所需的机遇和影响因素形成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方案。付诸行动主要体现在大学期间对职业目标的探索和认知,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锻炼和提升。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大部分同学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为教师行业,但有所改变的是他们明显意识到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34.6%同学表示继续深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层次和提升职业竞争能力。就业区域选择中,81.3%的同学主动降低期望值,把中小城市、县城作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有效土壤。对工作条件有过半同学选择稳定的工作环境,而四分之一的同学把积累工作经验作为毕业一段时期内主要的就业价值取向。针对目前自身现状通过何种方式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素养,大部分同学都能清晰列出大学期间通过自身努力如何提高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等具体的任务与目标,但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自信和热忱等通用的职业素养基本没有提及。谈到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期望时,更多的同学选择师范专业技能技巧和求职技巧的锻炼,他们只注重了教师的职业行为和习惯,而忽视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行为意识认识不全面,规划不清晰。尽管师范生想当然地把教师岗位作为职业目标,但对于自身素养和能力是否能够适应现代教师职业的需求探索不够,更没有清晰的实现通道。他们只是因为选择了师范专业而被动地向往教师职业,缺乏积极主动的规划和行动。

三、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是师范生实现教师梦想的最有效手段和决定性因素,如何有效提升师范生职业能力是师范院校大学生、教师和校长所面临的最为现实的问题,笔者试就此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和看法。

第一,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强调师范院校与其他院校的异质性升学群体,根据师范院校的教育差异性树立明确的教师职业发展观。在对本专业教师教育发展前景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教学院长、教师教育专家和中学一线名师等的导引下,通过查阅资料、老师访谈、专业学习等活动对本专业教师教育特色深刻把握。此外,通过说课讲课等教师技能专业实训和暑期支教、顶岗支教、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对教师职业素养进行深入探索。尽早对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技巧、行为习惯及个性特征形成认识,明确本专业教师教育通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职业细分领域、实现教师职业目标的渠道和方法。

第二,切实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理论教学环节注重教育理论、教学手段、教学技能和专业教育教学特色的引导和探索,强调师范生对普通话、三笔字和多媒体等基本教师职业技能手段的掌握和锻炼。特别是注重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优秀案例的引导,培养师范生具有明确的教师教育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实践教学环节要把模拟演练和实战教学相结合,利用模拟课堂、说课和讲课比赛等模拟演练反复巩固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技巧。通过顶岗支教和教育实习构建师范生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高校教育专家和中学第一线教学名师负责师范生教师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促进教师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重点强化教师职业素养的锻炼和提升。

第三,科学进行教师教育职业规划。舒伯职业发展理论指出,18—24岁的大学阶段是对未来职业进行尝试性选择的关键时期。[6]155要求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对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对于师范生,首先要引导他们充分认知自我,准确判断自身教师职业兴趣和目前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特别是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基本情况。其次要对教师职业进行充分探索,通过教师访谈与实训实践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辅导教学、班主任教学、德育教学和主题班会等各个环节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最后理性客观地确定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职业目标,找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制定清晰的操作方案并付诸行动。在强化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和提升与自身职业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加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主导作用,通过对教师职业需求现状、中小学发展情况和师范生毕业流向的研究,开展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专业教学法研究、教学实践创新和心理沟通教育等针对性强的教师教育活动。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注重教师职业基本技能锻炼和提高的实践探索,强化教师职业素养意识形成和提升的过程分析,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适当调减师范类专业招生计划来应对日益缩减的师资人才需求,对师范生实施精英化和精细化的培养。针对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招聘活动进行分析和研讨,明确以培养优秀师资力量和教师教育人才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引导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

[1] 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 list.html,2000-05-10/2013-08-30.

[3] 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伍光辉.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0,(5).

[5] 王冰,于海英,王慧.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6).

[6] 张洪烈.舒伯生涯发展论的评析及应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