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策略一二

2014-01-25 05:05饶培勇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泡泡词义关键

饶培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因此,笔者认为理解词语必须首先考虑语境,引导学生自“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辟学生“感触”词语的通道,利用学生的身边生活,利用多媒体等,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对词语进行理解。

本学期,笔者于教学中在理解词语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现将其中的点滴感触阐述一二。

一、理解课文中一般词语的方式方法

1.拆词法理解词义

即通过理解构成词语的字的意思,来理解词的意思。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思索”先理解“思”,思就是思考,再理解“索”,索就是探索,那么“思索”就是思考探索的意思。

2.比喻法理解词义

对于一些偏正结构的词语,前后结构之间是一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有些词语本身就是很生动、形象的,往往可以采用比喻法来理解。如“珍惜”,可以理解为怎样的爱惜呢?像珍宝一样的爱惜,“珍”是表示爱惜的程度的。如“苗条”“雪花”均可用比喻法理解。

3.引申法理解词义

在理解词语时,不仅要注意对词的本义的理解,还要注意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词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如“加油”原指添加油脂,“为运动员加油”则引申为鼓励、鼓劲。

4.借代法理解词义

有的词我们不能拘泥于本身字义来理解,它往往是一种借指。如“笔墨”借指文章、文字,“矛盾”借指俩人的隔阂、斗争。还有一些特殊的词的理解,也要对学生讲解到位。如“人物”通常指人,而没有“物”义。在这里,词语的意思只是部分语素义。又如,“老师”的“老”不是表示年纪大,而是带有亲切、尊敬的意味。

二、明晰关键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

所谓关键词语,就是指对文章表情达意最紧要和能够在关系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其在课文中的位置可以借助以下几个途径找到。

1.借助课文中的“泡泡”

精读课文中插入了一些“泡泡”,文中有些“泡泡”就是以学习伙伴的身份指出了理解课文中关键词语的方法。

如三年级下册第15课《争吵》中有这样一个“泡泡”:“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这个“挨”就是一个关键词语,在教学中,不但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挨”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尝试积累、运用,学习表达。再如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中有这样一个“泡泡”:“联系上下文,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这个“迫在眉睫”就是一个关键词语,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读书方法。

2.借助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就隐含在课后练习题的答案中。

如三年级下册第6课《燕子专列》一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在教学中,就可以借助这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思考、深刻理解“纷纷”“四处”“冒着”“顶着”“踏着”词语的意思与内涵。

3.课文中反复出现、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

课文中有的词语反复出现,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反复出现的词语也是课文中心思想的所在。

如四年级下册第6课《万年牢》一文中出现了三处“万年牢”。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三处“万年牢”分别进行体会,先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的意思,再说说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

4.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一些词语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和安排的,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阅读教学,就应该引领学生抓住课文细节描写的词语。

如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从聋哑青年的外貌描写和他看鱼、画鱼的神态、动作描写,你体会到青年什么特点与品质?

当然,教学是一门殊途同归的学问。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决定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吧。

猜你喜欢
泡泡词义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高考考好是关键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巨型泡泡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字意与词义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