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S缺乏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一例

2014-01-25 11:25伏蕊顾晴赵智慧熊长明柳志红
中国循环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右心室抗凝肺动脉

伏蕊, 顾晴, 赵智慧, 熊长明, 柳志红

蛋白S缺乏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一例

伏蕊, 顾晴, 赵智慧, 熊长明, 柳志红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5岁,于2009-10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活动耐量减退,平地步行100米即心慌气短。当地心脏超声提示肺动脉高压,否认家族史。于2009-11-03入住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入院查体:心率100次/分,血压 120/80 mmHg(1 mmHg=0.133 kPa),P2亢进,未及杂音。

辅助检查 心电图:电轴右偏,提示右心室肥厚;胸片:两肺门动脉扩张,外周纹理纤细,主动脉结不宽,肺动脉段轻凸,右心室圆隆,心胸比0.48。心脏超声:左心房前后径29 mm,左心室舒张末径43 mm,右心室前后径33 mm,左心室射血分数71%,估测肺动脉收缩压74 mmHg,肺动脉高压(重度),右心扩大。肺动脉增强CT提示:多发肺动脉栓塞。肺通气灌注显像:双肺多发血流灌注受损。下肢深静脉超声:左股浅静脉—腘静脉血栓形成。右心导管:压力测定:右心房(A/V/M)20/15/15 mmHg,右心室92/2/20 mmHg,肺动脉101/39/60 mmHg。肺动脉造影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扩张、外周灌注不良,以左下叶、右上叶为主。故明确诊断“肺血栓栓塞症、肺动脉高压、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为查明血栓形成的原因送血标本至北京协和医院,筛查自身免疫相关指标:ANA、抗ds-DNA、ANCA、抗ENA(双扩散法)、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均正常;易栓全套:蛋白S 13%(52%~139%)明显减低,蛋白C及抗凝血酶III均正常。

在强心、利尿等治疗的基础上,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并口服华法林,监测INR维持在2~3。经治疗4个月后患者活动耐量较前增加,再次入院复查。查体:心率82次/分,血压130/85 mmHg,P2亢进。心电图:电轴右偏。深静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肺动脉增强CT:与前次相比,中心肺动脉及叶段分支内充盈缺损基本消失。但超声估测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

2 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常见,易漏诊、误诊。VTE发生的继发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长期制动、创伤、骨折、肥胖、妊娠、肿瘤、感染等。原发危险因素包括某些凝血、纤溶系统的先天性缺陷、抗磷脂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本例患者为少年男性,不具备VTE的常见继发因素,应想到易栓症的可能,通过完善相关检查,最后明确VTE的病因与蛋白S缺乏有关。

蛋白S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71 kDa的维生素K依赖的单链糖蛋白,是活化蛋白C的辅因子,其缺乏时主要导致蛋白C灭活因子Va和因子Ⅷa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尤其常见于下肢静脉、锁骨下静脉、肾静脉、脾静脉、肠系膜静脉等,30%合并肺栓塞。对于蛋白S缺乏症合并VTE的患者,初次发病至少抗凝治疗3个月,如再次发作需终身抗凝。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此类患者不能用香豆类抗凝剂作为初始治疗,否则会加重病情,可能引起皮肤坏死。

本病例提示当患者有血栓事件或血栓形成时,特别是青少年、没有其它引起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要想到易栓症的可能,并尽早(在口服华法林抗凝之前)进行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

(编辑:常文静)

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内科

伏蕊 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心脏内科临床研究 Email: fwfurui@163.com 通讯作者:柳志红 Email:liuzhihong_fw@263.net

R54

A

1000-3614(2014)05-0381-01

2014-02-09)

猜你喜欢
右心室抗凝肺动脉
无创影像学方法评估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表现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Mutually Beneficial
心肌梗死:左右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