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扇明亮的“综合实践”之窗

2014-01-25 09:44吉云兰金礼辉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吉云兰+金礼辉

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日益“热”起来: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另一方面,近年来,关于综合实践的各类检查评比验收,也使得学校常态化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再者,各类综合实践教学观摩评比,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定,此类活动如雨后春笋,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注入了动力与活力。我们在看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势推进的同时,也应当进行理性的思考,努力寻求课程常态化推进的有效策略。

一、遭遇尴尬后的冷思考

不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存在着一“热”一“冷”的现象:一面是学校如火如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看似繁华热闹;一面是学生对被绑架式活动的无动于衷,令人费解的感性的“冷”。无论动机多么美好,理由多么充分,遭遇尴尬之后,我们很有必要冷静下来,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推进中的一些问题细细思索,因为光凭满腔的热情而缺乏理性思索,是不能走得很远的。现就推进过程中的三种“热”现象,谈谈个人不成熟的观点。

1.警惕“计划主题”背后的创造性缺失

当下,很多一线教师自己不去主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自身很少和学生一起真正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过度依赖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主题,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学校制订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固然凝聚着管理者的智慧,但是未必适合每一个班级以及适合本班的每一个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是学校首选还是老师首选?是老师首选还是学生首选?学校或老师的选择就一定科学、合理,合乎学生的口味?很多老师过于强调利于呈现成果的综合实践活动,忽视了对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关注。这样的霸权主义只能扼杀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让本来活泼而有生机的活动,变得被动而索然无味。

2.当心“追求数量”之中的质量下降

在轰轰烈烈的综合实践活动热中,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有的学校规定每个年段必须完成多少次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生必须参与多少次,一个学生一学期必须写多少活动笔记……当然这些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其合理的一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但是,这样的硬性规定,往往容易导致老师和学生只注重形式,追求每项活动都能完成,但是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提升。

如此种种现象使我们愈加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沦为一种工具,沦为学校课程包装的工具,沦为学生活动展示的工具。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却在不断下降,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更在快速降温。怎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打开一扇窗,引导他们逐渐喜欢综合实践、真正走进综合实践?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得以有效释放?

二、探求探索中的新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其设计和组织的三个维度是: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要始终把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为此,在常态化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中,根据自身校本实践,我们采用了如下策略。

策略一:三足鼎立,确定选题

1.因地制宜,融合本土资源

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东台自古钟灵毓秀,人文深厚。我们组织师生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名人、实地考察、查阅史料等方式,先后开发出一大批极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设计并实施了一大批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在活动中,我们还让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小区里采访名人、拜师学艺、出板报、打扫卫生、带着自己书写的对联到弱势群体家中慰问……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家长、社会给予了极高评价。

2.因时制宜,关注社会热点

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可以改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014年青奥会将在南京举行,老师与学生们一起设计并实施了“激情在校园点燃,梦想在手中传递”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青奥知识竞赛、电脑创造青奥吉祥物、我为青奥送祝福”等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意识到青奥是一场融文化、教育、交流为一体的盛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一场与青奥相关的活动中去。2012年3月,盐城市第二届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听证会在我校举行,我校“城市垃圾箱的污染问题”项目组参加了模拟听证会。精彩准确的学生答辩,内容翔实有序的展板,得到了听证领导的一致好评。2013年3月,结合我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活动,我们在各年级开展了“争做文明小市民”“创建卫生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研究”“汽车的尾气调查”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的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加分”,为建设新东台作出应有的贡献!

策略二:轻装上阵,乐于实践

儿童的天性是追求快乐。是否有探究兴趣,是一个孩子能够喜欢并参与一项活动,最简单与直接的理由。在开始实施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并尽可能地创设个性发展的空间,而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内容和题目。试想,如果在这之前,我们就要求学生了解活动意义和价值,要在活动日记中写出难忘的镜头、独特的体验,要结合实践活动写出研究报告和小课题答辩稿……那么,谁还会愿意去实践活动呢?

1.低门槛,循序渐进

综合实践首先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课程。(1)允许犯错,在愉快和轻松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丢下包袱,走出校门,走向生活,共同享受体验实践本身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犯错误,有错才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学,有学才有果。(2)巧妙引领,在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是牧羊人,而是羊群中的领头羊,是引导者、参与者、管理者、积极的旁观者,绝对不能是保姆。活动中,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而应沉下心,跟学生们一起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共享。当小组学生共同承担某项任务,他们到一定时候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与同伴分享的需求,无论他们讲多少,讲什么,作为教师、作为同学都应该是分享者。(3)循序提升,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但在实践活动中,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个性与特长发展了,自主探究能力强了……此时相机提出更高的目标,学生便拾级而上。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习惯,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自然而然提高了。endprint

2.巧激活,分担任务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有一种“求深”的倾向,老师设计一个又一个“有深度”的话题,努力把孩子的理解牵引达到暂时还不能达到的高度,有的甚至生拉硬拽、生吞活剥。这样一刀切的“高难度”问题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结果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过程,旨在培养兴趣,培植自信,锻炼自我。

因此,在带领学生活动时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科学规划。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识水平、心理发展等情况,科学地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相关的活动方案,制订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发展性的活动计划及要求。(2)兼顾全体。对能提前完成推荐活动任务的学生要针对性引导,帮助他们选择新的实践内容。对于实践能力低的学生,为他们选择他能承担的任务,并陪伴他一起完成。(3)兴趣带动,无论对哪位学生,我们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完成综合实践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增加动手实践机会,丰实底蕴,保障每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

策略三:踏雪寻歌,活动历练

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满足好奇心、求知欲,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才能在活动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欲望,形成良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动力循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行动,呵护、鼓励学生的兴趣与行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给予必要的帮助,起到推进、加速的作用。

1.活动期待——永远的第一步

有了期待才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唤醒学生的活动期待可以“小课题招标”“研究小超市”等自主的方式来践行。如要研究一些科学主题,我们在科技讲坛中介绍瓦特小时候爱从日常生活中提取问题,最后成为蒸汽机的发明者的故事;介绍大物理学家牛顿思考关于“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故事,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增强问题意识后,再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引发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夏天有的啤酒瓶为什么会爆炸?医院输液时,输液瓶上为什么还要插一短管子?下雨天,墙壁、地面等为什么会“出汗”?等等。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确定自己要参加哪一项小课题研究,拟好招标书,参加小课题的竞选招聘,师生共同评议后落实确定具体研究小组和成员。各小组在先期的准备过程中,他们会进一步思考提出研究的题目和思路,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等等。未成曲调先有情,他们对研究的话题产生强烈的期待,我们的研究就成功地跨出了第一步。

2.活动体验——持久的成长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因而在活动实施中尽可能促进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技能,提高各种能力。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对于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实验或外出参观可以学习的课程一定不能忽略,能亲手操作的一定要让他们动手动脑,在活动中能重视把学习过程中书本知识学习与行为实践活动进行平衡和结合,从而真正体验,真正“活跃”,真正达到活动开展目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后续思考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推进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是明显的,也是喜人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之路上走得更宽,走得更好,还是值得我们后续思考:我们还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条件”,当学生充满浓厚的兴趣时,还需要有安全无忧的社会环境来支撑;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空去实践,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瓶颈,如果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缺少应有的关注,没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他就不能为学生指点迷津,引领学生开展更高更远的活动。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站得更高,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要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推进问题的研究与改进,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找寻更多的教学策略成为有效指导学生的“支撑点”。只有冷静思考,直面现实,大胆探索,才能让综合实践之路越走越通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开一扇明亮的“综合实践”之窗,走向更敞亮的远方。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