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随迁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

2014-01-27 00:16曾美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中老年人幸福感北京

徐 华 牟 书 徐 娟 曾美英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 100011)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家立业以及城市化进程推进,使得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凸显〔1〕,出现数量庞大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因无人陪伴照料,通常会在身体、心理、社会方面产生许多问题〔2~4〕。流动老人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的为了更好的气候环境而冬去春回,成为“候鸟老人”〔5〕;他们当中更多的以家庭团聚为目的,成为“随迁老人”〔6〕。随迁老人在随子女迁移的过程中面临角色转换、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改变、价值观念冲突、社会融合等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惑〔7,8〕。本研究探讨随迁中老年人幸福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户籍不在北京、在北京居住达到6个月以上、50岁及以上。北京市各区县的社区随访调查了725名中老年人。其中30.3%是随迁中老年人,共220人。女116人,男104人;50~80(平均61.83)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60人,初中84人,高中46人,大专14人,本科及以上16人。户籍地河北69人,河南32人、山东17人、东北三省16人、湖北12人、江苏12人、湖南、天津各10人(10人以下未呈现)。月收入1 000元及以下62人,1 000~2 000元75人,2 000~3 500元60人,3 500~5 000元18人,5 000元及以上5人。退休包括内退病退等122人,工作中31人,未就业67人。工人39人、教师13人,其他职业分布较为分散;身体状况相比来北京之前更好的41人,差不多151人,更不好11人,说不清17人。

1.2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由经过培训的访问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调查。问卷包括:①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户籍所在地、收入状况、工作状况、(原)职业等;②日常生活情况:居住方式、每天时间分配的方式、身体状况等,随迁中老年人还需回答来北京的时间、每年在北京居住的时间、是否会定居北京、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等问题;依据老人每天的时间分配,可以将他们的生活活动分成两个类型,即付出型活动(做家务、照顾子女、照顾孙辈等)、提升型活动(休闲娱乐、身体锻炼、社会交往等)。③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中心制定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段建华〔9〕进行了修订,有较高的信效度,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等6个因子。从6个因子的题目中各选出一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了简化、修订和标准化。得分范围为0~60分,得分越低,越感到幸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2 结 果

2.1主观幸福感 随迁中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得分〔22.77±7.870)分〕显著高于北京籍〔(20.55±7.870)分〕(t=3.392,P<0.01)。

2.2主观幸福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随迁中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得分与居住时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r=-0.143,P=0.037),这表明北京居住的时间越长,越感到幸福。随迁中老年人付出型活动时间〔(5.53±3.46)h/d〕要显著多于提升型〔(4.53±2.81)h/d〕(t=2.670,P<0.01);而北京籍老人这两种活动类型〔(5.05±5.28)vs(5.23±2.73)h/d〕(t=-0.594,P>0.05)没有显著差别。随迁中老年人付出型活动时间越长,越感到不幸福(r=0.169,P=0.025);提升型活动时间越长,越感到幸福(r=-0.145,P=0.049)。北京籍中老年人付出型活动时间越长,感到越不幸福(r=0.106,P=0.032);提升型活动时间与幸福感没有显著相关(r=-0.052,P=0.274)。以各个适应因素为预测变量,以幸福感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显著(F=3.333,P=0.004)。相比于住房、饮食、文化、社交等因素,出行和气候能显著预测幸福感(t=2.584,P=0.011;t=-2.193,P=0.030)。

3 讨 论

北京不仅分布着大量的流动青年人,随迁老人的数量也比较可观。随迁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收入都较低。职业分布主要以体力劳动、服务行业为主。他们更多是为了就近投靠子女而选择离乡背井。随迁开始的一段时间是十分关键的时期,需要社会各界、家庭成员对老人给予更多的关切,保证他们顺利渡过磨合期,从而能适应新的环境,进而能真正享受到与子女团聚的喜悦。而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随迁中老年人对北京这一国际性大都市有诸多不适应,特别是对出行和气候的不适应与幸福感降低显著有关。有学者〔10〕提出祖辈的自立自强、有所作为能提高老人的自尊感、成就感、归属感,国外对敬老院的研究也表明,老人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负一定的责任,有助于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肖富群,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J〕.南京社会科学,2010;21(7):45-52.

2苏锦英,王子伟.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基本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9;22(2):11-3.

3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等.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3):294-6.

4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J〕.西北人口,2006;27(1):46-9.

5徐宜军,郑玮娜.“候鸟”老人:南北流动的风景线〔J〕.中国社会工作,2011;(8):46-7.

6瞿红霞.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对现居于华中科技大学社区25 位随迁老人的访谈〔D〕.华中科技大学,2012.

7孟向京,姜向群,宋 健,等.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口特征及成因分析〔J〕.人口研究,2004;28(6):53-9.

8祝 银,李 拉,刘慧涵,等.北京市流动老人生活状况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0;28(5):136-40.

9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6-7.

10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8(4):124-9.

猜你喜欢
中老年人幸福感北京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中老年人食物嵌塞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北京,北京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