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新蛔虫病

2014-01-27 02:46黄忠琴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1期
关键词:蛔虫乳突虫体

黄忠琴 武 刚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县中屏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昆明 651500)

犊牛新蛔虫病

黄忠琴 武 刚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县中屏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昆明 651500)

犊牛新蛔虫病(Toxocariasis)是由属于蛔虫目(Ascaridata)弓首科(Toxocaridae)弓首属(Toxocara)的寄生在刚生牛犊小肠中的一种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

本病分布广泛,在饲养水牛的地方均有发现,近几年来在当地黄犊牛中也有发现,感染率很高,会造成犊牛大批死亡,是使犊牛受害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

1 病原体

1.1 虫体形态

该虫虫体粗壮,淡黄色,前后部稍细,体表有横纹,4条纵线(纵索)明显;头端有3个唇片,唇内缘有一列小齿,背唇具有2个大乳突,2个亚腹侧唇各有1个大乳突和1个小乳突;唇随有深凹,分为左右2叶,无中间唇;食道圆柱形,后端有1个小的腺食道(小胃)与肠管相接。

1.1.1 雄虫体长110~200 mm,尾端呈圆锥形,弯向腹面,有3~5对肛门后乳突(其中1对为双乳突),有许多肛前乳突;交合刺1对,形状相似,等长或稍不等长,大小为0.57~1.3×0.039~0.056 mm。

1.1.2 雌虫体长140~300 mm,尾直;生殖孔开口于体前部1/8~1/6处。虫卵近圆形,大小为0.070~0.080×0.060~0.066 mm,具有厚壳,外层呈蜂窝状,胚胎为单细胞期。

1.2 生活史

犊牛新蛔虫的生活史具有特殊性,类似犬蛔虫,其感染途径为胎盘感染和乳汁感染。20世纪70年代就有“幼虫可在胎中体内经过肝肺移行”的概论。

2 流行病学

本病具有年龄的特殊性。大量的研究证实,成虫只寄生在不满5月龄的犊牛肠中,而在成牛中可在肌肉和内脏器官组织(肝、肺、肾)见到幼虫移行的痕迹,尚未有成虫寄生的报道。过去认为胚胎感染为唯一的途径,但近年来查出感染母牛的初乳中有幼虫存在,犊牛吮食后可以受到感染。在感染母牛分娩后2~22日期间的乳中也可发现幼史,水牛分娩后7~11日期间乳中有新蛔虫的幼虫,4头犊牛于27~42日龄时能过吃感染母牛初乳,在粪便中检出了犊牛新蛔虫虫卵;即证明初生犊牛吃感染母牛的初乳完全可以受到感染,从而也证实母畜是犊牛新蛔虫的中间宿主,这对预防本病提出了更新的课题。综合研究成果与实际病例可见,犊牛在出生后的1周就有发现犊牛体内新蛔虫感染,明显感染多发生在2周~2月龄的犊牛,以后随着犊牛长大,虫体不断被排出,感染率逐渐下降,至3~4月龄时虫体基本被排完,最迟不超过5~6月龄。广西农学院报道,阳性症状集中在31~60日龄的犊牛,感染率为34.29%,其次是21~30日龄和61~90日龄,感染率分别为27.27%和21.43%,而90日龄以上和20日龄以内犊牛感染率较低,仅为2.75%和7.69%,这与各地报道的犊牛感染日龄大致相同。

3 症状

本病通常发生在不满3月龄的犊牛,受害最严重时期是在犊牛出生后3周内。严重感染时,病初病犊精神尚好,吃乳正常,排出灰白色糊状粪便,多数粪便恶臭;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犊的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喜卧,食欲不振,吃乳泛力,腹部逐渐膨大,有时呈腹痛症状,排出恶臭的水泥样或硬结粪便。病情进一步恶化后,病犊食欲废绝,极度消瘦,精神沉郁,粘膜苍白,被毛粗乱,拱背,后驱无力,行走摇晃,站立不稳,常垂头呆立或长时间卧地不起;呼出的气体有特殊腥臭味;体温常偏低,耳尖和四肢厥冷,体况极衰弱或呈昏迷状态。有大量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或破裂,或继发胆道蛔虫症而死亡。

4 病理变化

解剖临床病例尸体,可见大量虫体和淡黄色粘稠的肠内容物;由于机械损害作用,肠粘膜有广泛炎症和散在溃疡;有时发生肠管堵塞、肠套叠、肠破裂、腹膜炎和胆管堵塞。犊牛出生后吞食有感染性虫卵,则会使在肠管中孵化出的幼虫浸入肠壁到肝脏,这种移行过程可损害消化机能,破坏肝组织进而影响食欲。幼虫移行到肺时,在该处停留发育,会破坏肺组织,造成点状出血并引起肺炎;临床表现咳嗽和呼吸困难,嗜酸性白细胞显著增多。

5 诊断

本病主要发生于5月龄以内的犊牛,但以1周龄~3月龄为常见。根据发病犊牛月龄、病状、粪检虫卵、在粪便或尸体剖检时发现虫体不难做出诊断。一般认为,每克粪便中检出虫卵5 000个时才能确诊为本病。检查粪便可用浮集法、水洗沉淀法或锦纶筛网兜淘洗法,虫卵计数采用McMaster氏法。

6 治疗

驱虫药物种类很多,常用的有:

6.1 枸橼酸哌嗪(piperazinum citras),口服剂量为200~500 mg/ kg。

6.2 左咪唑(Levomislum),剂量为口服盐酸左咪唑,按7.5 mg/ kg;皮下注射磷酸左咪唑,按5 mg/kg。

6.3 酒后酸涩嘧啶(Pyrantelum.tartaricum)剂量为10~15 mg/ kg。

6.4 苯并咪唑类,剂量为:氧苯咪唑(Oxibedazolum),10 mg/kg,硫苯咪唑(Fenbedazolaum),7.5 mg/kg,丙硫咪唑(Albendazolum)7.5 mg/kg;亚砜咪唑(Oxfendazolum),4.5 mg/ kg。

6.5 苯硫醚胍(Fenbentel,Rintal),剂量为7.5 mg/kg。

7 预防

为预防本病,除了加强小犊牛的饲养管理,改善牧地管理、营养及卫生等措施外,主要应对受犊牛新蛔虫感染的犊牛进行早期预防性驱虫。这一措施不仅能保护犊牛健康,且可减少虫卵对环境的污染。驱虫效果的好坏,常取决于驱虫的时机和方法。根据犊牛感染日龄推算建议:一次性驱虫可选在犊牛10~20日龄进行;两次驱虫可选在10日龄驱虫一次,25日龄再驱虫一次。两次驱虫的效果比一次驱虫的要好。

猜你喜欢
蛔虫乳突虫体
马副蛔虫的中草药防治试验研究
湖南省长沙市野猪源蛔虫分子鉴定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两步缓解颈肩痛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