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研究范式下抑郁个体的注意偏向及其加工特点

2014-01-27 10:22李湘兰陈传锋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5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偏向范式负性

张 红 李湘兰 陈传锋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5)

注意力受损是在抑郁个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1〕。抑郁个体的注意力受损表现在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上。注意偏向作为一个重要的抑郁的认知易感性因素之一,可能对抑郁的发生、维持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受到广泛的研究关注。而前期的研究大多把关注的焦点停留在对抑郁个体的注意偏向效应的考察和检验上,缺少对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和加工阶段的探讨和分析。随着研究的逐年丰富和研究范式的扩展,对注意偏向的加工过程,包括注意定向、注意的停留和注意的转移阶段进行分析成为了可能。大量情绪Stroop实验侧重于注意集中的研究,尤其是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包括了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和相关信息的易化。虽然很多研究证实了抑郁状态和情绪Stroop效应的相关,但是这一注意偏向效应具体发生在注意的哪个阶段,以及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将各种不同范式的研究结果做一对比。

1 情绪Stroop研究

情绪Stroop任务是对抑郁个体的注意考察中使用最广泛的范式之一,但是其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并且引起不小的争论。在经典情绪Stroop任务中,个体被要求命名采用各种颜色来书写的情绪词和中性词的颜色,并记录反应时和正确率。对负性情绪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长于中性词的反应时,则表示存在情绪对认知的干扰作用。一些采用情绪Stroop任务的研究发现,抑郁个体在抑郁相关的负性词汇的颜色命名上比在中性词和积极词上具有更长的反应时〔2,3〕。然而,也有一些研究未能发现抑郁个体对负性信息的情绪Stroop效应〔4,5〕。对于结果的差异,有些学者从Stroop实验的材料提出质疑,认为可能是色词和情绪没有很大的关联,而如果使用负性面部表情图片取代负性词汇,则结果会比较显著。一个使用面部表情取代情绪效价词汇的研究确实取得了显著性结果,而另外一些不然。因此这种解释不能很好地阐述结果的不同。另外,有些学者对Stroop测验提出了质疑,Stroop测验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区分注意加工过程的各种构成成分,包括初始注意定向,注意维持和对特定刺激的注意返回〔6〕,而测验中任何影响这些加工阶段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变异。

一项研究对Stroop实验的各个阶段的时间进行了区分,包括知觉时间、运动速度、精神运动速度和选择反应时间分别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重症抑郁患者和正常组在知觉时间和选择反应时间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精神运动速度上重症抑郁患者显著慢于控制组,因而得出Stroop效应是发生于精神运动迟滞阶段,而不是选择性注意阶段的结论〔7〕。但是也有研究指出Stroop效应中同时存在精神运动迟滞和努力注意的缺陷〔8〕。这是一种对注意知觉阶段和注意选择反应阶段的考察,但是因为研究很少,难以得出充分的结论。而另一条考察注意偏向阶段的线索是刺激的呈现时间。在Stroop实验中呈现出显著性效应的研究往往具有较长时间的刺激呈现。这可能提示注意偏向发生在注意停留阶段,而不是最初的注意定向阶段。

注意偏向究竟发生在注意中的哪个阶段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在最初的注意定向阶段,注意被吸引到负性刺激的位置上;也有学者认为情绪刺激影响了注意转移的能力,使得注意在负性刺激上停留的时间较长。情绪Stroop范式因其将多个认知过程混于一个实验中,因此很难做到区分检验。

2 点探测任务研究

点探测范式也经常用于抑郁个体的抑郁偏向的研究中。在情感点探测任务中,关键的试验包括一个情绪刺激和一个中立刺激被短暂呈现于屏幕上(14~1 500 ms),然后刺激消失,在原先刺激呈现的一个位置上出现一个点探针,要求被试判断探针的位置,记录反应时。当探针出现在原先呈现情绪刺激的位置时比原先呈现中性刺激的位置具有更短的反应时,则表明了情绪的注意偏向。假设抑郁个体在初始注意定向上存在负性偏向,那么就可以预测在极短的刺激呈现时间内也会发现注意偏向效应。但是,如果抑郁个体没有在初始阶段注意特定的负性信息,而是在负性信息上做了停留,那么就可以预测在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内发现注意偏向效应。

现有的多数证据表明,注意的偏向效应出现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的研究中,尤其是刺激呈现时间在1 000 ms或者以上的研究中〔9〕。Mogg等〔9〕即便在控制了状态焦虑水平后,自我报告的抑郁症状和呈现1 000 ms的负性词汇的注意偏向有关。而自我报告的抑郁症状和呈现500 ms或14 ms的负性词汇的注意偏向无关。另外,Mogg等〔10〕发现,当负性词汇呈现1 000 ms时抑郁个体出现了注意偏向,而当负性词汇只呈现14 ms时,则没有出现注意偏向。Joormann等〔11〕也在点探测任务中发现抑郁患者对呈现时间为1 000 ms的悲伤面孔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对负性刺激呈现之后出现的靶刺激反应时缩短,与前述研究呈现了一致的结论。Joormann等〔11~14〕发现了抑郁发作期个体,以及抑郁康复期成年个体和抑郁高风险性女孩对负性面孔的注意偏向,这些偏向都是针对特定的悲伤面孔,而不是针对愤怒或快乐面孔的选择性注意。除了对悲伤面孔更加注意以外,有些证据表明抑郁症状和对快乐面孔的注意减少有关。一些点探测任务发现,自我报告的抑郁症状和对快乐面孔的回避有关,例如探针取代快乐面孔比取代中性面孔时具有更长的反应时。而这些效应都是在相对较长的刺激呈现时出现的。

不过也有一些负性刺激呈现时间较长的研究没有发现注意偏向。这些研究都采用被诊断为重性抑郁症的青少年儿童作为被试,或者混合型焦虑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儿童。抑郁儿童的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结果是复杂的。Neshat等〔15〕比较了临床抑郁儿童和非临床对照组儿童在stroop任务和点探测任务上的反应,没有发现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而且Dalgleish等〔16〕的研究发现抑郁儿童的焦虑分数和注意偏向的倾向性相关,揭示抑郁儿童的注意偏向可能出现在较高的焦虑水平。也可能是这些青少年儿童被试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受损程度较之于成年人更加轻微,因此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总之,大量的成人抑郁个体的研究显示较长刺激呈现时间的点探测比较短时间的点探测发现更多的对负性信息的注意选择性偏向,这意味着可能注意偏向发生在注意停留阶段,而不是注意的初始定向阶段。

3 视觉搜索任务和Posner线索范式的研究

相比于Stroop任务和点探测任务,视觉搜索任务能更加准确地区分注意的初始定向和停留阶段。在视觉搜索任务中,会同时呈现多个刺激,其中一个刺激区别于其他的刺激,被试的任务是尽快鉴别出这个不同的刺激。当被试能从众多的中性刺激或者愉快刺激中更快地鉴别出抑郁相关的刺激,则说明出现了对负性刺激的初始注意定向偏向。而当被试比较慢地从其他抑郁相关刺激中鉴别出一个中性刺激,则说明出现了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停留。研究显示抑郁个体没有在视觉搜索任务上对负性信息做出更快的初始注意分配。抑郁个体和非抑郁个体在中性背景刺激中挑选出悲伤的面部图片和抑郁相关的负性词汇的速度是差不多的。而更多的证据显示抑郁个体倾向于对负性的背景信息做更多的停留。Rinck等〔17〕发现抑郁个体和非抑郁个体相比,相对缓慢地从其他抑郁相关的词汇中鉴别出中性刺激,而这种效应没有在社交恐惧症相关词汇和积极词汇中出现。也就是说,抑郁个体对负性信息存在特异性地注意逗留。然而Karparova等〔18〕没有发现抑郁个体和非抑郁个体在从悲伤面孔中挑出积极面孔的速度上存在差异,提示抑郁个体不存在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停留。这些研究比较少,因此证据也很有限。但是相对较多的研究表明注意偏向发生在注意停留的阶段。

另一个在注意偏向研究中能区分注意力初始定向和注意力停留的测验是Posner线索范式。线索范式可以区分对一个刺激的注意定向和转移。在线索任务中,刺激(线索)被呈现于屏幕中固定的十字的左侧或者右侧,线索消失后,目标刺激出现在线索呈现的一侧(有效提示),或者相反的一侧(无效提示)。对在情绪线索和中性线索上有效提示序列和无效提示序列的反应时的差异进行比较,可以反映注意的定向和转移的难度。Koster等〔19〕采用相似的线索范式来评估焦虑个体和非焦虑个体对情绪性单词的注意转移〔20〕。词汇的呈现时间分别是250、500、或1 500 ms,要求被试判断目标词出现在线索刺激的相同位置还是相反位置,记录反应时。结果发现焦虑个体比非焦虑个体对呈现时间为500 ms或1 500 ms的无效负性线索的转移更难,为抑郁个体对负性刺激的转移困难提供了初步的证据。Koster等〔19〕没有发现这个效应,不过很少的样本量限制了研究的可信度,因为根据抑郁症状调查问卷,只有7个被试符合临床抑郁。Jongen等〔13〕采用修正后的线索范式对抑郁个体的注意偏向进行考察,发现抑郁个体对正性的情绪词有注意回避的现象,而对负性词汇则存在注意转移困难的现象。

4 眼动追踪和脑成像研究

一项能够更为精确地定位注意过程亚成分的技术是眼动追踪。眼动追踪可以监测被试在同时观察多个不同主题的刺激时的眼球运动,从而对注意力分配的类型做一个持续的测量,并测量总固视时间、对一个特定主题图像的平均注视时间,或者眼睛在某一位置停留的总时间。对一个特定刺激的固视位置和总的固视数量提供了注意定向的测量,而注视持续时间提供了注意停留的测量。一项研究同时呈现了一幅拥有幸福区域和悲伤区域的图片(如在一幅图片中有一个微笑的孩子和一个哭泣的孩子),发现焦虑个体比非焦虑个体更频繁地固视于悲伤区域,但是在初次固视位置上却没有显著性差异。焦虑个体和非焦虑个体对图片中快乐区域的固视点数量相似,而且注视持续时间也相似。Eizenman等〔20〕考察了当在屏幕上同时呈现四种不同的图像,包括丧失和悲伤主题、威胁和焦虑主题、中性主题、人际依恋和社会接触的主题时的眼球运动,结果显示,抑郁个体较之非抑郁个体对悲伤图片显示出更长的平均注视时间,但是在其他三种主题的图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揭示了抑郁个体对悲伤图片的注意停留倾向〔21〕。抑郁个体和非抑郁个体在各种刺激类型上的固视频率差不多,揭示了对悲伤图片没有选择性初始注意定向和选择性注意返回的倾向。最近的一个眼球追踪重复了这些研究结果,发现焦虑个体比非焦虑个体更容易对负性图片保持注视,但是在对负性图片的初次固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22〕。这些研究都显示出注意偏向倾向于出现在注意的停留和转移阶段,而不是初始定向阶段。

MRI研究是目前应用得比价多的脑功能的研究方法,具有无创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优势。fMRI技术是以脱氧血红蛋白的顺磁性敏感效应为基础的成像技术。人脑在接受各种心理任务时,脑部特定区域会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如在进行stroop任务后其相应的脑功能区被激活,出现局部脑血流量增加,持续3~5 s。这种血流量的变化造成脱氧血红蛋白的减少,从而在MRI的T2加权相出现局部信号增强。以此研究各项心理活动相应的脑区功能。目前对抑郁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抑郁个体双侧前额叶活动降低,其两侧前额叶的改变呈现不对等性,病人的优势大脑半球前额叶活动较右侧显著降低〔23〕。这对抑郁个体的注意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关于注意偏向的机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注意偏向是对负性信息的注意易化,还是对负性信息的抑制功能降低所致。而额叶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在信息加工时,对无关信息进行抑制。因此影像学的研究可能倾向于支持注意偏向的注意抑制缺陷假说,即注意偏向的机制相比于对负性信息的定向易化,更可能是对负性信息的转移障碍。

5 小结及未来研究方向

综上,在不同范式的研究中,抑郁个体通常会在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而不是较短刺激呈现时间上对负性刺激出现注意偏向。没有在短时呈现刺激的这些任务中发现偏向效应,表明抑郁个体很可能不会对负性刺激进行初始注意优先分配。眼动追踪研究的结果也是一致的,没有发现对负性信息的初始注意定向偏向。而在更长的刺激呈现时间上的点探测结果可能是由于抑郁个体对消极刺激的停留,或更加频繁地返回注意。线索范式研究的结果也初步表明,抑郁个体比非抑郁个体对无效负性线索的转移更难。因此,注意偏向更可能发生在注意停留和转移的阶段,而不是注意初始定向的加工阶段。

然而,关于青少年儿童注意分配和情绪关系的研究很复杂,尚待进一步的研究。根据抑郁理论假设,抑郁青年比非抑郁青年更多的关注于消极的刺激,而在注意的字词点探测任务上的研究却并不支持年轻的抑郁个体存在注意偏向。而采用图片刺激的研究中出现了注意偏向。一项研究表明比起中性图片,被诊断为重性抑郁症的儿童更容易被负性图片分心,而控制组则容易被正性图片分心〔24〕。此外,最近的点探测研究表明母亲患抑郁症的女孩选择性地注意消极面孔,而控制组则选择性注意积极面孔。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年人的研究中,面部表情范式的研究结果比词汇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更强,尤其是使用较长刺激持续时间时。总之,青少年抑郁和注意偏向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确证。另外,虽然在一些青少年抑郁个体中显示了注意力的偏向。然而,这些研究几乎都是横向设计的,不能详细阐述这些偏向是否对抑郁的发生和维持起作用。从对成年人纵向研究的结果显示,信息加工范式可能揭露导致抑郁的关键加工偏向。那么,成年人和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偏向加工过程会不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不会对抑郁的发生和维持起着不同的作用,这方面研究亟待加强。

最后,要注意结合自我参照信息和情绪启动在检测抑郁注意偏向中的作用,以及采用多种实验范式和技术手段的比较研究。Wisco等〔25〕提出抑郁个体的注意偏向极有可能发生在加工程度较高的阶段,有些对抑郁注意偏向的研究没有显示出显著性可能就是因为加工深度所限。而鸡尾酒效应表明人类对关乎自身的信息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对自我无关的信息可能加工程度有限。在抑郁的注意研究中使用自我相关的信息会提高加工的深度,从而为考察注意偏向的加工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根据经典的抑郁图式理论,认知偏向的发生是激活了抑郁个体内部的特有的负性自我图示,这种图示影响了抑郁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注意。而这种负性的自我图式在负性情绪下容易启动。因此在实验中增加负性情绪的诱导,可能使得实验结果更加的准确。而上述几个将各种实验范式和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似乎在探讨和揭示抑郁患者注意偏向的深层加工机制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

1 Douglas KM,Porter RJ.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 in major depression〔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9;43(12):1105-17.

2 Lim S,KimJ.Cognitive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depression,panic,and somatoform disorder〔J〕.J Abnorm Psychol,2005;114(1):50-61.

3 Perez MG,Banos RM,et al.Attentional biases and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J〕.Span J Psychol,1999;2(1):11-9.

4 Yovel I,Mineka S.Hierarchical models of emotional disorders and emotion-congruent cognitive biases〔J〕.Personal Individ Differ,2004;36(3):679-94.

5 Yovel I,Mineka S.Emotion-congruent attentional biases:the perspective of hierarchical models of emotional disorders〔J〕.Personal Individ Differ,2005;38(4):785-95.

6 Weierich M,Treat T,Hollingworth A.Theories and measurement of visual attentional processing in anxiety〔J〕.Cogn Emotion,2008;22(6):985-1018.

7 Kertzman S,Reznik I,Hornik-Lurie,et al.Stroop performance in major depression:selective attention impairment or psychomotor slowness〔J〕.J Affec Dis,2009;30(2):18-25.

8 Burdick KE,Gunawardane N,Goldberg JF,et al.Attention and psychomotor functioning in bipolar depression〔J〕.Psychiatry Res,2009;166(2-3):192-200.

9 Mogg K,Bradley BP.Attentional bias i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versus depressive disorder〔J〕.Cogn Ther Res,2005;29(1):29-45.

10 Mogg K,Bradley BP,William S.Attentional bias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the role of awareness〔J〕.Br J Clin Psychol,1995;34(1):17-36.

11 Joormann J,Gotlib IH.Selective attention to emotional faces following recovery from depression〔J〕.J Abnor Psychol,2007;116(1):80-5.

12 Gotlib IH,Krasnoperova,Yue E,et al.Attentional biases for negative interpersonal stimuli in clinical depression〔J〕.J Abnorm Psychol,2004;113(1):127-35.

13 Jongen E,MMSmulders FT,Ranson Y,et al.Attentional bias and general orienting processes in bipolar disorder〔J〕.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2007;38(2):168-83.

14 Gotlib IH,Kasch KL,Trail L,et al.Coherence and specificity of information-processing biases in depression and social phobia〔J〕.J Abnorm Psychol,2004;113(3):386-98.

15 Neshat Doost HT,Moradi AR,Taghavi MR,et al.Lack of attentional bias for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clinically depress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on the dot probe task〔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0;41(3):363-8.

16 Dalgleish T,Taghavi R,Doost N,et al.Patterns of processing bias for emotional information across clinical disorders:a comparison of attention,memory,and prospective cogni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generalized anxiety,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ogy,2003;32(1):10-21.

17 Rinck M,Becker ES.A comparison of attentional biases and memory biases in women with social phobia and major depression〔J〕.Journal of Abnorm Psychol,2005;114(1):62-74.

18 Karparova SP,Kersting A,Suslowt T.Deployment of attention in clinical depression during symptom remission〔J〕.Scan J Psychol,2007;48(1):1-5.

19 Koster EHW,Leyman L,de Raed T,et al.Cueing of visual attention by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J〕.PersonalIndivid Differ,2006;41(2):329-39.

20 Eizenman M,Yua LH,Gruppc L,et al.A naturalistic visual scanning approach to assess selective attention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Psychiatry Res,2003;118(2):117-28.

21 Koster EHW,de Raedt R,Goeleven E,et al.Mood-congruent attentional bias in dysphoria:maintained attention to and impaired disengagement from negative information〔J〕.Emotion,2005;5(4),446-55.

22 Caseras X,Garner M,Bradley BP,et al.Biases in visual orienting to negative and positive scenes in dysphoria:An eye movement study〔J〕.J Abnorm Psychol,2007;116(3):491-7.

23 Malhi GS,Lagopoulos J,Sachdev PS,et al.An emotional Stroop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euthymic bipolar disorder〔J〕.Bipolar Disorders(Suppl),2005;7(5):58-69.

24 Ladouceur CD,Dahl RE,Williamson DE,et al.Altered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pediatric anxiety,depression,and comorbid anxiety-depression〔J〕.J Abnor Child Psychol,2005;33(2):165-77.

25 Wisco BE.Depressive cognition:self-reference and depth of processing〔J〕.Clini Psychol Rev,2009;29(4):382-92.

猜你喜欢
偏向范式负性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偏向”不是好导向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煤炭供需总体偏向宽松沿海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