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果桑品种菌核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

2014-01-28 12:41石旭平邓真华彭晓虹杜贤明叶武光胡丽春俞燕芳匡英秋
蚕桑茶叶通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果桑桑椹菌核

石旭平 邓真华 彭晓虹 杜贤明 叶武光 胡丽春 俞燕芳 匡英秋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

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的主要病害,俗称“白果病”,为土传性真菌病害,有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三种[1],主要为害果实部位,致使桑果品质下降和产量减少。目前以肥大性菌核病为主,桑椹感病后果实肥大,病果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捻破后可闻到带酒精味的腐烂臭气[2]。病原菌侵入花器后,菌丝大量增殖,最后由菌丝形成菌核,后期菌核与病椹一起落入地面,椹肉腐烂而菌核残留在土中越冬,至第二年春季桑树萌芽时,随气温升高,温湿度适宜再次成为侵染源。

近年来江西省果桑栽培面积逐渐扩大,但菌核病的发生也在不断蔓延,一般新栽地块开始不发病,过几年就会发病,轻者造成桑椹品质低劣,重者使桑椹脱落,甚至绝产,严重影响了果桑的产量。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果桑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果桑产量和质量,促进果桑旅游业的发展,笔者就不同果桑品种桑椹菌核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及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1 不同果桑品种感病情况

2014年4月起,于不同时间段在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果桑园内调查大10、台果72C002、台果46C019、白玉王和红果2 号五个果桑品种的桑椹感病情况,得出发病率,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果桑品种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表

通过近三年来观察发现果桑生长快慢顺序总体为:大10 >台果72C002 ≧红果2 号>台果46C019>白玉王,以大10 发育最快,白玉王最慢。从表1发病情况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品种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大10 和白玉王发病率最高,达17%以上,其次是台果72C002,发病率为13.56%,台果46C019和红果2 号发病率低于4%,台果46C019 发病最轻。由此可见,果桑生长发育快慢与菌核病发病情况相关性不大,不同品种的果桑对菌核病的抗病能力存在较大差别。

据观察,各品种发病时间均在桑果转淡红色开始,白玉王为转乳白色开始,随着桑果逐渐变红成熟、花被逐渐膨大,发病率上升。也就是说在桑果着色时表现发病症状,即在成熟期发病,故病菌孢子侵染时间在果桑成熟前期,即鹊口期至开花期。

2 发病原因

2.1 雨水多、湿度大、通风差

分析近年果桑菌核病发生原因,主要是近年春季长时间多雨气候导致土壤湿度大,有利于菌核的萌发生长。2013年自元月份以来,至4月下旬一直是阴雨天较多,空气湿度较大,而菌核病属于真菌病,高湿度非常有利于真菌孢子的繁殖。其次,部分果桑地处于地势低洼处,周围有浓密的绿化树遮挡,通风透光性差,造成桑园内部湿度大而易患菌核病。

2.2 品种

不同果桑品种抗病性有差异。目前栽植较多的果桑品种中,三倍体大10 极易感染菌核病,一旦感病,较难控制。上述调查结果也显示大10 发病率高,而台果46C019 发病最轻,抗病性较强。从72C002 品种中选育的“苏椹72 号”,栽培在大10 品种旁,六年来未发现有白果病产生,表现出较强的抗性[3]。

2.3 栽植密度及养型

目前栽植较多的大10 品种,667m2栽均在500株以上,套用养蚕桑树栽培模式,多以低干树型养成,此栽植密度过密,养型太低,不利耕作和采摘,易造成株间荫蔽、通风透光不良,使桑园内部湿度过大,极利病害发生。

2.4 药剂防治受天气影响较大

2013年2 ~4月对不同果桑品种均进行了药剂防治,总共防了4 ~5 次,但是由于3 ~4月雨天较多,有两三次打药后均下雨,没有起到防治效果,故果桑受影响而发病。

2.5 风传播病原孢子

果桑园与产叶桑园相隔不远,产叶桑园中存在的菌核病病原孢子在风力的作用下随风传入果桑园侵染雌花,子囊孢子在桑花的柱头上发芽,侵入花器,花被继而感染得病。

2.6 施肥水平

在果桑结果期,特别是台湾超高产果桑品种,需要大量的肥水供应,若前期不施肥或少施肥,桑树营养不足,除结果量低外,抗病性也低。若偏施氮肥,土壤磷、钾含量过低,抗病性降低[3]。

3 防治措施

在桑椹菌核病的防控方面,应采取农艺措施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控,为有效防治桑椹菌核病提供保障。

3.1 合理栽植养型

园地选择:果桑园地不能选择在低洼、光照不足、通风透气性差的地方,排水要方便,否则极易给病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创造条件。

选用抗病品种:作鲜食用,可栽植少量的大10品种。作加工果汁类使用,可选择抗病较强的台果46C019 品种和抗性品种苏椹72 号。

密度合适、修剪合理:根据不同品种树型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株行距,不能统一标准。采果后及时进行修剪,培养良好树型;生长过程中及时修剪下垂枝、病枝、弱枝,防止植株间荫蔽。果桑大10 的栽植密度一般以300 株/667m2以下,养成中干树型为宜。对已建成的密植低干果桑园可采用隔行移栽部分果桑并提干的方法增加通风透光性,减少园内的相对湿度,抑制菌核病的发生。

3.2 农业防治措施

科学施肥:采果后及时施加足量的有机肥,有利于恢复树势和花芽分化;入冬前施用复合肥、磷钾肥和有机肥,为来年抽芽和开花做好准备,同时提高果实的品质和抗病能力。

减少病菌来源:发现有病果时要及时摘除,并及时送离园区清理。结合采后肥和冬季施肥,对园土进行深翻,不留死角,深埋越冬病源,有利于防止病菌传染,减轻病害传播。

冬季清园:冬季清园,剪除病枯及拖地枝叶,清园后普遍喷施清园药一次(84 消毒液、石硫合剂)。

覆盖地布:在春季果桑发芽前(1月中下旬),采用地布覆盖土壤,隔离病原分生孢子,减少地表上子囊孢子传播机会,同时还可提高地温,促进果桑生长,抑制杂草。有条件的于1月15 ~20日左右进行大棚覆膜。

耕作:菌核病的发生率随着翻耕次数的增加而急剧降低,菌核的子囊盘萌发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4]。因此,采果结束后,结合施肥,对土壤进行机械深耕,在冬季或春季施肥时再深耕一次,不留死角。深翻可破坏表层菌核子囊盘,防止孢子飞散,起到无菌防病作用。

此外,要防止果桑园积水,在春季多雨的时候务必及时开沟排水,长时间积水会造成菌核病的蔓延扩散。

3.3 化学防治措施

花期是化学防治菌核病的关键时期。从果桑鹊口期开始,采用70%甲基托布津,或交替使用70%甲基托布津和50%腐霉利,或交替使用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800 ~1 0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 ~7d 喷1 次,连续喷药4 ~5 次,直至花末期,对桑椹菌核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注意喷药要细、全面,以滴水为度,整个植株都要喷到,尤其是花果部位。

[1]罗太明,苏政荣. 果桑菌核病的调查与防治[J]. 蚕学通讯,2005,25(1):43 ~44.

[2]卢艳春,韦持章,周婧,等. 广西西南地区果桑菌核病感病情况及综合防控措施[J].植物保护,2012,48(5):54 ~55.

[3]魏晓军,徐成美.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江苏蚕业,2007(4):14 ~15.

[4]杨谦,张翼鹏. 核盘菌子囊盘形成的影响因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23(2):126 ~129.

[5]邓真华,彭晓虹,杜贤明,等. 不同药剂防治桑椹菌核病效果研究[J].中国蚕业,2014,35(3):33 ~35.

猜你喜欢
果桑桑椹菌核
虎奶菇菌核的平板培养及形成机制研究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桑椹(外一首)
桑椹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桑椹提取物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胰腺组织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