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成长路径研究

2014-02-03 06:18刘峰张国玉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青年干部领导者领导

刘峰,张国玉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青年干部成长路径研究

刘峰,张国玉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青年干部培养需要遵循青年干部的成长路径:来去自如,赢得认同;好事多磨,勇于担当;组织培养,贵人相助;方圆兼顾,坚定信仰;顺势而为,大局为重;共同进步,凝聚力量。

青年干部;成长路径;干部培养

实现“中国梦”,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国家长治久安。培养青年干部需要遵循青年干部的成长规律,深化和拓展对青年干部成长路径的研究,从而为党培养青年干部提供智力支持。

青年干部成长路径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现代领导特质理论,它融合了领导科学发展主要阶段的理论成果,涵盖领导行为、领导情境和领导变革等理论。目前关于青年干部成长路径的研究都强调青年干部自身素质能力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毫无疑问,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既有研究并没有为青年干部的成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指导。青年干部成才的过程本质上是对青年干部领导能力进行开发的过程,也是青年干部的领导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归根结底是青年干部修炼并提升其领导特质的过程。因此,青年干部成长路径的研究应该以青年干部领导特质的修炼及提升为中心,结合领导情境等相关要素加以探讨,从而有效指导党对青年干部的培养、指引青年干部的成长。

一、来去自如,赢得认同

领导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青年干部务必要在两个方面“硬”起来,一方面是能力才干方面,一方面是作风感情方面。能力才干方面“硬”起来就是要求青年干部的能力才华、理想信念、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等特质要超越群众,重在从群众中出“来”,重在“领”,要走在群众的前面。作风感情方面“硬”起来就是要求青年干部的心理感情、语言、利益、为民服务等特质要贴近群众,重在回到群众中“去”,重在“导”,要密切联系群众。卓越的青年干部既要能够从群众中出“来”,又要能够回到群众中“去”;既能从某一个方面“来”“去”,更能从多个方面“来”“去”;既能一次“来”“去”,更要多次“来”“去”。在“来”和“去”之间转换自如,这就是青年干部成长的“来去自如”规律。

青年干部须认识和掌握“来去自如”的成长规律,既要防止出来之后回不去,又要防止回去之后出不来。如果青年干部只能出来,超群出众、高瞻远瞩,但回不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影响群众、凝聚群众,群众就难以理解领导意图,就跟不上领导的脚步,青年干部就会“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相反,如果青年干部回到群众中去就出不来,就意味着青年干部就和普通群众一样,不能从群众中出来,当然难以成为领导者,就无法成为卓越的领导者。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最高标准。因此,青年干部的“来去自如”归根结底要以赢得群众的拥护和认同为根本出发点和衡量标准,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用权的最高标准,要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青年干部的重要标准。

当然,青年干部要想赢得群众的拥护和认同必须处理好“来”与“去”的关系,不能走极端,必须遵循“辩证法”。物理学告诉我们,只有两个物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作用力。一方面,青年干部要拉开与群众的能力距离,站得高、看得远,但这个能力距离也不是越大越好,能力距离太大、心理距离太大,群众就不容易跟上,就不买账,青年干部就容易犯“命令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青年干部要缩小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但心理距离也不是越近越好,心理距离太小、能力距离太小就容易犯“尾巴主义”的错误。领导魅力的“魅”意味着领导者与群众的距离要适度,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有魅力,如果心理距离太近就没有领导力,就不是领导者。

之所以说“仆人眼中无英雄”,一方面是因为仆人与英雄也就是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能力距离太大了,作为仆人,他不明白也不理解领导者的雄才伟略,他认识不到领导者的高明和英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另一方面是因为仆人与英雄之间的心理距离太小了,关于领导者的生活细节,别人知道的他全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他也知道,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过小同样不利于青年干部的成长。

二、好事多磨,勇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就年轻干部成长问题进行座谈时指出:才干是逼出来的,是打出来的,是磨出来的。这里的“才干”就是青年干部“来去自如”的领导特质,它不会从天上自动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实践、磨练和磨难磨出来。好事多磨就是要磨出青年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磨出坚忍不拔的意志、磨出勇于担当的勇气、磨出艰苦奋斗的作风,唯有如此才能克服“本领恐慌”的危险。同时,又要磨出对社会的了解、对群众的感情,唯有如此才能从心里认同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

担当精神,重在担责、勇在担难、贵在担险,担当精神的实质就是要求青年干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事情坚决做好,凡是对人民群众不利的事情坚决不做。因此,青年干部勇于担当就要直面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就是要有锐意进取的改革决心,就是要有破除利益藩篱的巨大勇气,就是要全力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要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作为、创造人民满意的政绩。归根结底,担当精神检验的是党性,比的是能力和作风。

好事多磨,倒过来说更容易理解,也更有道理,多磨才能成为好事,多磨才能成为领导,多磨才能成就卓越。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磨,就是实践、锻炼,就是对人们的考验、对人们的提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干部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经过磨难,只有多磨才有历练,才有悟性,才有体会。毛泽东没有留过洋,没有读过大学,最终能够走上最高领导岗位成为领袖,就是因为毛泽东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经受的磨难多、考验多。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实践的磨练是检验识别青年干部的“试金石”,青年干部不能陷入、更不能迷信书本学问。要识别青年干部队伍中的“千里马”,只能把其放到实践中去,看一看谁在大是大非前党性更坚定、在艰苦环境中意志更坚强、在处理问题上能力更突出。因此,在实践中锻炼、考验和提高干部,始终是培养年轻干部的一个基本途径。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总之,成为卓越领导者所需要的高智商、高情商、高胆商,20%靠先天,80%靠后天磨练。好事多磨,就是要磨出青年干部的内在特质,青年干部要靠自己,去拼搏,去创造,去发展。

“好事多磨”意味着青年干部聚焦于每一个领导事件,在每一个事件中赢得群众的认同与感情,提升自己的才干、意志和担当。“好事多磨”意味着青年干部的成长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只有在下一个台阶干出实绩才能晋升到上一个台阶,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青年干部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能当“走读干部”,要发扬“钉钉子”,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由于这样一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干部还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好”,以前那种“用坐火箭、坐直升飞机的办法提拔干部,我们再也不能这么干了。”[1](P324)

三、组织培养,贵人相助

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名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根本而言,组织培养就是贵人相助,就是贵人相助的最重要方面。贵人相助,就是说青年干部的成长需要外力帮助。什么叫贵人?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给力的人。“贵人”在青年干部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导师”和“教练”的作用,在关键点、转折点给予机会、给予指点、给予指导、给予辅导。“贵人”既可以是党委、是组织,也可能是上级、朋友、老师和家人。要想成功,一定要找准自己的贵人。有时候,一生就是一个贵人;有时候,一个阶段一个贵人;有时候,一个阶段有好几个贵人。因此,自身努力是青年干部成长的内在动力,组织培养是青年干部成长的外力。

从青年干部个人来说,从普通干部成长为领导干部不容易,从组织角度看,培养一名领导干部更不容易。毋庸置疑,一个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是当干部的料,一定要经过自身努力、个人奋斗,更重要的是组织培养和考察选拔,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一名好的领导干部必然要经过党的精雕细琢和大力培养。

毛泽东最成功的时期是延安13年,总结经验就是“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2](P606)其中,统一战线排在第一位,统一战线就是最大程度寻求“贵人相助”,不管你是在延安,还是在北京、上海甚至海外,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你是东北军还是西北军,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拥护抗日,共产党就都欢迎。这样,毛泽东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以她博大的胸怀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把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力量都调动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物的出物,赢得了各路“贵人”的相助,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领导不是自己干,而是让别人支持你干、帮助你干、追随你干、心甘情愿地干。没有贵人的支持,怎么可能拥有权力、拥有资源,怎么可能一步一步地提升!实际上,贵人相助最核心的是赢得认同,赢得支持。毛泽东早年诸多不顺,老是受处分,老是不被理解,但遵义会议毛泽东却能够顺利进入党的领导集体,成为事实上的领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贵人相助”。谁是毛泽东的“贵人”呢?既有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也有聂荣臻、彭德怀等军事将领,更有广大的红军战士。毛泽东通过与他们的主动沟通、主动认同,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

贵人相助重在赢得追随者,赢得支持者,不仅要赢得领导班子的支持,还要赢得下级的支持、同级的支持和群众的支持。贵人,有时是组织、是上级,有时是同级,更多的时候是下级。作为青年干部,一定要赢得人心、赢得民心。贵人相助的核心是“仁德”高。“仁德”越高,越容易得到贵人相助;越是贵人相助的人,“仁德”越高,形成良性互动。

四、方圆兼顾,坚定信仰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青年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成长成才的原动力。革命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就是“方”,一定要坚定、坚持、坚守,一定要有政治定力,这是关系到青年干部能否成才的根本方向问题。在“方”的基础上,青年干部还要学会“圆”,青年干部成长要注意方圆兼顾,把二者结合起来。所谓“方”,就是青年干部的坚定性、原则性,认准的事情要坚定不移、向前推进;所谓“圆”,就是青年干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认准的事情要灵活应对、加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青年干部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方”,坚持原则性;什么时候应该“圆”,表现出灵活性。从党的领袖的成长历程来看,方圆兼顾是成长为卓越领导的关键。毛泽东曾评价邓小平“政治性强,思圆行方;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3](P634)

具体来说,做到方圆兼顾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方小圆。在战略方面、原则方面、全局方面一定要“方”,青年干部务必要与中央、与上级、与战略和全局保持一致;在策略、方法、具体工作、局部工作方面要做到“圆”,会变通、能灵活应对,适应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二是内方外圆。内方,是指青年干部的思想、信仰、人格方面,要有追求、有理想,堂堂正正,方方正正;外圆,就是青年干部的行为要圆,要适应外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三是后方先圆。对领导、对下级、对同事,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先来圆的,先沟通,先协调,如果圆的能达到目的就不动用方的,圆的不行再来方的,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先礼后兵。四是己方他圆。青年干部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要讲政治、讲原则、讲纪律,对他人、对下级、对群众要宽容、要包容、要理解,不能过于着急,更不能急功近利、涸泽而渔。

青年干部成长的过程就是领导力开发和提升的过程,领导力的构成既包括硬权力,也包括软权力。硬权力就是职位权力,是“方”的影响力;软权力是个体影响力,是“圆”的影响力。从领导力提升的角度来说,“方圆兼顾”的另一重涵义是青年干部既要用好职位权力,又要注重开发自己的软权力,把硬权和软权结合起来。具体来说,青年干部用好权力的“方圆兼顾”是先用软权力,后用硬权力;多用软权力,少用硬权力;硬权软权都要用,重用软权力。

实际领导工作中,一些青年干部常常会出现对下“方有余圆不足”或对上“圆有余方不足”两种不利于青年干部成长的情形。前者过于凸显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魅力、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职位权力,不愿意局限自己、约束自己,棱角分明、刚脆易折,很难成大器。后者过分强调对周围人和事的妥协,只有放弃没有坚持,只有圆滑没有原则,一味地迎合、缺乏坚守和担当,同样难以堪当大用。因此,青年干部不要过多关注怎样“上去”,要“淡定”,要关注如何从岗位到“到位”,更要关注“上去”以后如何“补课”,如何尽快“炼成”合格的领导者、优秀的领导者甚至成长为卓越的领导者。

五、顺势而为,大局为重

做好领导也需要顺势而为,青年干部成长更需要顺势而为。顺势而为要求青年干部要有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

顺势而为需要胸怀大局以识势,把握大势以谋势,着眼大事以顺势。具体来说,“识势”意味着青年干部首先要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谋势”意味着青年干部要在社会发展趋势中找准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定位,“顺势”意味着青年干部还要把自己的优势和社会大势叠加起来、结合起来。无论是“识势”、“谋势”还是“顺势”,关键在“势”。“势”就是全局、就是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唯物辩证法认为,部分是整体的部分,部分服从于整体,部分决定于整体,整体处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因此,大局的走向决定局部的命运,识别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也就抓住了领导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也就把握了青年干部成长路径的一个重要方面。

顺势而为实际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借势,借助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动能,即应势而动,潮流向东你向东,潮流向西你向西,恰如顺水行舟,能事半功倍,如果逆势而动则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当然,这种借势是从大趋势来说的,在微观上、细节上、技术上有时不尽一致,但这种不一致本质体现出来的仍然是大趋势。第二层涵义是势能,因为不同事物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由各事物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势能,势能能够转化成为动能,位置越高,势能越高,动能就越大,顺势而为就越容易取得效果。

顺势而为有“四看”。一是要用大看小,大是系统,小是要素,用大的系统看小的要素,用世界看中国,把中国这个小的要素放在世界这个大的系统中看趋势。二是用长看短,长就是未来、就是将来,短就是现在、就是当下,用长看短就是从未来看现在和当下。三是正负都看,既要看正的、有利的,也要看负的、不利的,主要看大势、看趋势,一定要两面看,坚持两点论,既要果断也有瞻前顾后。四是由外看内,外就是环境,内就是系统,从外部的环境看内部的系统,从外部的变化看内部的发展。

六、共同进步,凝聚力量

共同进步就是说青年干部之间要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你成功我也成功,你进步我也进步,你提升我也提升。如果说好事多磨是内力,贵人相助是外力,顺势而为是借力,那么,共同进步则是形成合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凝聚力量,才能够进步更快、发展更好,才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群星灿烂、群龙共舞是青年干部成长最重要的特点和规律。[4](P110)

人才的成长都是一拨一拨的,一批一批的,一群一群的。这个地方出教授,那个地方出干部,有的地方出科学家,有的地方出企业家,为什么?因为人才的共生效应,他们都有共同的环境,共同的外部条件,也有共同的内部条件,内部的团队精神好,当然都能进步。如果一个团队内部不团结,内部净是小动作,内耗,那么成功成本高,不容易成功;班子成员之间如果相互敌视、相互拆台,最后只有一起垮台。

英国管理学家贝尔宾提出了领导团队的八种角色理论。他认为团队中的八种人各有优点,各有缺点,配合得好,谁也离不开谁,谁都有价值,谁都能够成功,配合得不好都是缺点。第一种人是实干家,第二种人是推动者,第三种人是智多星,第四种人是协调者,第五种人是外交家,第六种人是监督者,第七种人是完美主义者,第八种人是凝聚者。[5]一个领导班子,不是哪一个人重要而其他人不重要,单独的哪一个人用处都不大,“骏马行千里,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必须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凝聚力量。

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是领导成长的普遍现象,也是领导活动的目的所在、价值所在。卓越的领导不仅领导者能够成长成才,而且追随者也能够成长成才,甚至成为领导者。所谓共同进步的深层含义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共同创造财富、共同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实现自身的价值,追随者的能力和觉悟也得到提升,实实在在地取得了进步。共同进步的结果甚至导致传统的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和消失。

总之,青年干部成长要把握六大路径。第一个成长路径是来去自如、赢得认同,从群众中出来再回去,回到群众中去再出来,把握来去自如旨在赢得认同。第二个成长路径是好事多磨,青年干部自己探索,自己开拓,自己感悟,自己磨练,磨出“胆商”,勇于担当,这是成长的内在动力。第三个成长路径是组织培养,贵人相助,是青年干部成长的外力,自助者天助,自助者组织才会帮助,别人才会帮助,贵人相助要相互帮助,这就需要提升“情商”。第四个成长路径是方圆兼顾,既要坚定性也要灵活性,既要硬权力也要软权力。第五个成长路径是顺势而为、大局为重,顺应社会发展大趋势、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再加上个人的优势,叠加起来就一定会成功,这就需要提升“智商”。第六个成长路径是共同进步、凝聚力量,青年干部之间共同发展,班子成员之间共同进步,领导和群众共同提升,这需要提升综合特质,需要提升领导力。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苏台仁.邓小平生平全记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刘峰.简约领导[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5](英)梅雷迪思·贝尔宾.管理团队:成败启示录[M].郑海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李冲锋]

Research into Development Path of Young Leaders

LIU Feng&ZHANG Guo-yu
(Chinese Leadership Research Center,National School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89,China)

The key to realize China Dream is the CPC and our people.Cultivating and selecting young leader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prosperity of CPC causes and our national stability.To cultivate young leaders needs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rules of young leaders,that is,give them freedom in entering and leaving CPC and win their identification;let them go through adequate hardship and be brave for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ies;cultivate them and help them;be both upright and smooth and be firm in their belief;act as per the situation while take the big picture in heart;make progress jointly and join all possible powers.

young leaders;development path;leader cultivation

D262.3;C933

A

1674-0955(2014)01-0089-06

2013-11-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竞争性选拔干部任用与拓展研究”(12AZZ007)阶段性成果,国家行政学院科研招标课题“青年干部成长特点与规律研究”(2012ZBKT012)阶段性成果

刘峰(1953-),男,安徽宿州人,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国玉(1980-),男,安徽萧县人,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青年干部领导者领导
扬州广陵区创新三项机制 培养青年干部
青年干部的定制“课堂”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海汇村布行业中的真正领导者
青年干部要有“四气”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我军早期著名的领导者黄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