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氏会约医镜》的版本流传与学术思想

2014-02-04 11:55王树鹏刘书宇朱辉李然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表里罗氏医家

王树鹏,刘书宇,朱辉,李然



论《罗氏会约医镜》的版本流传与学术思想

王树鹏,刘书宇,朱辉,李然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罗氏会约医镜》为清代医家罗国纲撷取历代医籍精华,会积平生之经验,融会贯通,会约成一集,为读者作为借镜,其较为完整地反映了罗氏的治学思想。本文对于《罗氏会约医镜》的出版和调研概况、学术特点进行探讨,认为该书对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扬、提高学者中医理论水平颇有裨益。

《罗氏会约医镜》;学术思想;版本;罗国纲

《罗氏会约医镜》系清代医家罗国纲著,成书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全书共二十卷,是一部综合性医书。罗氏撷取历代医籍精华,积平生之心得,论理有据,语简言赅。本书综合了自《内经》以来历代的有关资料,并加以选择会要,使前人的丰富经验能够由博返约地供读者作为借镜,故本书名为《会约医镜》。本书资料丰富,内容简练,理法谨严,切合实用,可供目前学习中医者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临床医疗水平参考之用。

1 《罗氏会约医镜》的出版及调研概况

罗国纲,清代医家,字振占,号整斋,湖南湘乡人,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据《罗氏会约医镜》序云:“自轩岐而下,《灵枢》、《素问》之书,传于奕世,后医如仲景、河间、东垣、丹溪辈,皆能深究其理,出所心得,成一家言。凡外感内伤,业医者循而用之,每著功效。然其得力处固多,而各持己见偏误者,亦间有之。越人张景岳起而辨论,有以见此道中纯粹以精者之难其人也。纲何人斯,敢著书立说以误人哉?然有不容己于心者。”可见,罗氏对仲景、河间、东垣、丹溪辈等医学理论十分尊崇,但亦有不同的观点,故著书立说以飨后者。

罗氏年少时习举子业,因身为长子而需帮助处理家务,监督教育各位弟兄,使他们均进入学校读书,后因四弟国俊捷南宫,获敕封三代,罗氏因此得晋赠为承德郎。罗氏自幼即好读医书,朝夕研求,奋志芸窗,辨证精细,论治灵活,治验颇丰,至七十余岁,勤竞于斯,以终其生。晚年将其平生所得会约成集辑成《罗氏会约医镜》,正如序云:“纲今者七旬有余,优游杖履,披览医书,随境施方,其治痼疾以登寿域者,难以数记。恐后失传,将平日所考脉法、治法,得诸心而应之手者,会约为一集。”罗氏在序中又云:“在深于医者,不得视为陈言;即初学者,开卷亦可朗然。其于医道,不无小补。纲是以付之梓,不数月而告成。”可见罗氏强调对于医学较为精通的人,不得认为其价值不大,对于初学者,开卷亦可受益,对于医学理论有较大裨益。于是付诸出版,几个月完成。

罗国纲有兄弟多人,据何时希著《中国历代医家传录》[1]记载:其中四弟为罗国俊,清代内科医家,字宾初,湖南人;罗国兴,清代内科医家,字盛世,湖南人,罗国纲之弟;罗定泰,罗国纲之子,清代内科医家;罗定鸿,罗国纲之子,清代内科医家。罗国俊与罗国兴校定《会约医镜》,罗定泰与罗定鸿编次《会约医镜》。据王瑞祥主编《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2]引清代同治十三年《湘乡县志》:“罗国纲,字振占,号整斋。少颖慧,工诗文,以童试第一入泮,乡试屡荐未售。尝偕弟国俊读书九峰山寺,及国俊入词垣(乾隆三十四年己丑进士),貤封承德郎。纲兼岐黄术,著有诗文集及医书。”可见罗氏不但精通医学,亦对文学有一定研究。

本书首次刊刻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查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3],此书有一个版本,即大成堂刻本,分别收藏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镇江市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等。经考查,在湖南省图书馆又发现翰林第藏版,此二者的内容、版式、字体均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封面,后者在封面第一列下部有“定沅福增率侄昌龄刷印发兑”双行小字,在最后一列上部有“翻刻必究”一印章。可见,此为福增和其侄昌龄兑换印刷而发行。此后,在196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乾隆五十四年大成堂版本进行了排印。书中对于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提法,凡于学术上无参考价值的,概予删节,有些提法虽有不妥,但须作进一步研究用的暂予保留。1999年6月,刘炳凡、周绍明主编《湖湘名医典籍精华》[4]综合卷,以《罗氏会约医镜》揭篇首。

2 学术特点

《罗氏会约医镜》共二十卷。卷一论脉法,卷二论治法,卷三、卷四论伤寒,卷五论温疫,卷六至卷十三为杂症,卷十四、卷十五为妇科,卷十六至卷十八为本草,卷十九为儿科、疮科,卷二十为痘科。本书从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一应俱全,其论先别病变类型、病证性质,博采前人论治,间评得失。次括证列方,详述加减变通,并于各证之后广收实用单方以备急需。本草论及五百余常用药,要言不繁,并多有比较,切于实用。全书资料丰富,内容精炼,理法严谨,选方切用,于临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1 重视脉法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中医诊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罗氏认为古今脉论有隐晦而难于理解者、有论述繁多者、有论述简略者、有属于臆撰者,使人读之,不但不能清晰明了,用之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故其将《内经》及历代名贤最彰显、最简约、最重要脉诀,集中编录,以方便人取用之,这也是由浅入深之道也。

罗氏自生平诊脉以来,断人生死,皆有应验。其尤重视尺脉,“于尺脉按之,至于将止之间,指下犹有一线之滑而欲过者”,病情虽危但预后尚可。“若尺脉两头虽动,按之即伏,指下又不见滑而欲过者”,预后较差。但生存日期长短,在人意会,全凭其临证经验也。另外,罗氏认为依据代脉的特点可判断人的生死日期。“代脉之止有常数,依数而止,良久方来,死脉也。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弟推之自无失”。再结合之前论两尺脉的特点,更加容易判断预后。

2.2 元气宜早培补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原动力,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又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元气为诸气之首,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都是在元气推动作用下完成的。其功能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为人体防御、向愈之基等。

罗氏认为六淫七情劳倦导致人体元气受损,壮者日衰,少者易老,牙落发秃,腰膝疼痛等。《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生之本也。”即是说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故罗氏重视培补元气,凡一切损身者戒之,益身者遵之,早为培补后天以养先天而延年益寿。

2.3 论治疾病宜辨表里、寒热、虚实

罗氏认为人的疾病不外乎表里、寒热,然在四者中,其尤为重视虚实,正如其所言:“盖以四证,无不皆有虚实,能以二字决之,则千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的大法,不外乎攻补,但用攻法还是补法,需依据证之虚实,而虚实的辨证需要根据脉象之虚实。能明虚实,则治病有法可依也。

罗氏认为伤寒是由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首先侵犯皮毛,发热憎寒,邪闭皮毛,病在卫也。由浅而深,寒闭经络,气血壅滞,遍身疼痛,病在荣也。然后由经入腑,出现呕吐不食、胀满等证,病情深入。罗氏以脉辨表里虚实,如“尺脉沉而有力,主阳邪在里,为实,宜下;无力,主阴邪在里,为虚,宜温”;同时亦以证分表里,如“邪在表则腹不满,邪在里则腹胀满;邪在表则呻吟不安,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躁闷乱,并作呕逆”。

论治杂病亦分明表里虚实,如论治头痛有久暂表里之异。“暂病者,必因外感,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发表,最忌清凉。久病者,必看元气,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虚者,痛处必冷而喜热;实者,痛处必热而不寒。能明表里虚实,则宜表宜里,宜攻宜补,而立方用药,始为显明”。

2.4 创制新方

罗氏在临证中继承前人理论,采用前人效方,同时,也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依据脉证,创制了很多功效卓著的新方,多次使用而具有效验。其创制新方皆在方名后加一“新”字,冠有方名者有202首,散见于各科疾病治疗中。其遣方用药,配伍精当,制方严谨,切于实用。如卷二治法精要中,培补保元丸为新制方,其组成为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杜仲、枸杞子、莬丝子、五味子,在人年少时,每年制服一料,可免内伤阴虚之病。

2.5 详述本草,要言不繁

罗氏认为古今本草著作,多数内容繁杂,少数内容简练,而能恰中药性与病情、使学者一目了然者则不多。比如中医将痰分为燥痰与湿痰,而诸书皆以除痰来概括之,而罗氏则对治湿痰与燥痰进行了区分,如贝母润,治肺经燥痰,而半夏燥,治脾经湿痰,误用有害。

罗氏从医五十余年,博览医书,有所心得,对某味药物治疗某病加以详细阐述,并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对药物治疗疾病的机理进行解释,使人能明确机理,易于掌握,使用切中病情,准确无误。如黄芪具有“长肌肉”之功,注释为“气生血,故肉长”;当归具有“排脓止痛”之用,注释为“血和则痛止”。

罗氏还对相似的药物进行比较,具有鉴别性指导价值。如杜仲“功专补肾肝,直走二经气分,牛膝直走二经血分,熟地补二经精髓之内,续断补二经曲节之间,故数味相须,为筋、骨、气、血佐使以成功也”。

罗氏强调药物的禁忌,如石菖蒲加按语为“菖蒲香燥,阴血不足者忌之”。对于一些来源于人体的药物如紫河车,用之损精耗神的药物如蛤蚧,用之不当、反生遗害的药物如水蛭等,罗氏认为在临床中尽量不用或说明不必用,而改用药性和平、功效卓著的药物。

罗氏对于药物的来源及用药部位、真伪、存贮、炮制、毒性、剂量都十分重视,认为药物的效与不效与这些因素亦有较大的关系。

3 小结

《罗氏会约医镜》现存有大成堂刻本和翰林第藏版,据考证二者实为一版。罗氏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重视脉法,重视人体正气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地位,宜早培补,其论治疾病强调应辨表里、寒热、虚实,尤其重视虚实,同时创制了一些新方,并对本草进行详述,对后学者颇有裨益。

[1]何时希.中国历代医家传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416-417.

[2]王瑞祥.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9:1475.

[3]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895.

[4]刘炳凡,周绍明.湖湘名医典籍精华[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Discussion onCirculated Versions and Academic Thoughts of

Wang Shupeng, Liu Shuyu, Zhu Hui, Li R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Liaoning110847,China)

was a book written by Luo Guogang, a famous TCM doctor in the Qing dynasty. He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ccumulated medical experience during his life, understood both the essence and his experience, digested them, and then completed this book. This book provides medical reference and a relatively complete reflection of Luo's academic thoughts for reader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publicati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about research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book.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book can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CM theories, and improve TCM theoretical level of TCM learners.

; academic thoughts; version; Luo Guogang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4.0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2010GJ08-16)

王树鹏,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文献研究及《伤寒论》理论与方药治疗免疫性疾病。E-mail: sywangshupeng@gmail.com

(2014-05-26,编辑:张华敏)

猜你喜欢
表里罗氏医家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罗氏沼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曹永华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从肺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