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常山县家庭农场的几点思考

2014-02-05 03:11张志慧周明火樊明耀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常山县农场土地

张志慧,周明火,樊明耀

(浙江省常山县农业局,浙江 常山 324200)

加快发展常山县家庭农场的几点思考

张志慧,周明火,樊明耀

(浙江省常山县农业局,浙江 常山 324200)

通过对常山县家庭农场的调查,分析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家庭农场;现状;问题;对策;常山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常山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发展家庭农场可以有效应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2]。

l 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常山县有 “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人均耕地占有量约0.033 hm2,农业生产存在规模小、经营权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劳动力缺乏等突出问题。通过租赁、合作、入股等形式使土地生产要素向少数农户手中集中,可以有效整合、配置、优化资源,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常山县雨露家庭农场通过租赁的形式流转土地80 hm2种植水稻,建立了育苗、种植、收割、烘干、运输、贮藏标准化操作规范,初步实现水稻种植过程的规模化生产。

1.2 有利于推动农业专业化生产

家庭农场是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经营主体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必然会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实现专业化管理,注重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且具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将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常山华佗坞家庭农场引进铁皮石斛新品种,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建立铁皮石斛大田栽培工作站,完成铁皮石斛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在何家乡流转土地67.3 hm2,开展铁皮石斛的专业化种植。

1.3 有利于开展农业机械化作业

传统的家庭经营,各家决策分散,土地规模小,不适应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而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经营决策权集中,地块连片,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适宜先进、大型农业机械的规模化生产操作,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减少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数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常山县永文家庭农场流转土地40 hm2,种植水稻、玉米、毛豆等农作物,现有水稻收割机2台、插秧机1台、烘干机2台、育秧流水生产线2条以及水稻育秧连栋大棚1 000 m2,农场整个生产过程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

1.4 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家庭农场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界定了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关系,产权明晰,利益直接,责任分明,激发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常山县老公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2 hm2,主要种植水果、蔬菜等农作物,除为家庭成员3人提供岗位外还雇佣劳力30人,每人每天收入70~80元,年发放工人工资约75万元。

2 基本情况

常山县坚持以 “率先争优”为总目标,按照“规范提升一批、示范带动一批、引导发展一批”的要求,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农办、农业、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家庭农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快专业性、复合型、循环型、智慧型、休闲型家庭农场培育发展,计划到2015年度全县培育500家以上,其中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30家、精品家庭农场10家以上。

经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推广,农业、工商、财政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常山县探索出了发展家庭农场的特色之路,在政策、制度、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到2013年9月底,常山县累计注册登记家庭农场250家,注册资金3.27亿元,土地流转经营面积4 187 hm2;涉及全县14个乡镇 (街道),涵盖了粮食、胡柚、食用菌、蔬菜瓜果、畜禽等主导产业,以及水产养殖、特色小水果、中药材、林木等特色产业,其中种植类128家、养殖类13家、种养结合类109家;经营规模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有8家,33.3~66.7 hm2的有35家, 6.67~33.3 hm2的有136家,3.33~6.67的有29家,3.33 hm2以下的42家。

与衢州市其他各县 (市、区)相比,常山县家庭农场数量远低于衢江区和龙游县,略低于江山市、开化县,新增专项扶持资金低于龙游县和开化县,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数量低于龙游县和江山市,参加农业保险家庭农场数量和大学生从业人员人数低于龙游县,申报 “三品”认证的数量居于全市末位。而新增土地流转面积、新增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数量及受理家庭农场设施用地审批数居于全市首位 (表1)。

表1 衢州市各县 (市、区)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3 存在问题

3.1 认识不足

部分农户对家庭农场认识不足,对家庭农场的性质、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等不了解,作为潜在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前瞻意识,满足现状,缺乏创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常山县畜禽养殖户养殖规模达到认定标准的共有170户,只有5户通过了工商注册登记,占总数的2.9%。

3.2 产业分布不平衡

常山县家庭农场以经营水稻、水果、蔬菜、水产等产业为主,单纯从事养殖业的农场较少,通过认定的250家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农场占51.2%,从事种养结合类占43.6%,从事养殖业的只占5.2%。

3.3 土地集中困难

受传统观念、土地流转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把土地看作是安身立命之本,不轻易放弃土地。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年来的粮食、蔬菜价格上涨,种地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即使农民自己种地,一年中还有10个月外出务工时间,这样1年就有2份收入,土地向家庭农场流动的难度增加。

3.4 发展资金短缺

家庭农场在建设初期,资金需求量大,农户无法通过资产抵押方式获取银行贷款,融资困难。县财政每年只安排1 000万元重点扶持示范性、精品家庭农场,用于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资金不多,且覆盖范围较窄,与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速度不相适应。如常山县小羊村家庭农场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需向银行贷款100万元,不但银行的利率较高,且需要担保和抵押资产,反映了融资难问题。

3.5 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现阶段常山县农村社会分工不明确,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年龄偏大,涉农专业人员比例少,为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指导、农业投入品供应、农机、统防统治、农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低,不能为家庭农场经营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提供全程服务。全县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有86家,从业人员779人,其中专业人员只有124人,占总数的15.9%。

3.6 农场经营主业务素质不高

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高素质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常山县家庭农场主大多数为初、高中学历,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了解较少,凭借传统经验进行管理,家庭农场中大学生从业人员数量仅49人,家庭农场主的素质亟待提高。

4 几点想法

加快培育家庭农场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培育、指导和服务,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扶持加快推动家庭农场发展。

4.1 提高对家庭农场的认识水平

通过多形式、网络化的宣传形式,提高政府、社会、农民对家庭农场的认识水平,营造发展家庭农场的良好氛围。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的组织领导机构,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了解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的引导作用;二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形式,围绕 “抓典型、育典型、学典型”3个环节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组织各业务主管部门、乡镇工作人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采取专题讲座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讲解创办家庭农场的意义、优惠政策和补助标准,加深农户对家庭农场的认识,提高其创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4.2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保护流转土地农户的合法权益,实现土地适当向家庭农场集中,使土地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加大土地流转的法律和政策宣传工作,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后土地经营使用权,让农民充分了解、正确认识、愿意接受土地流转,同时进一步加快推动城镇化建设进度,使农村人口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二是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和服务平台,依法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标准化合约,严格合同管理,完善纠纷协调机制,维护双方权益;三是提倡和允许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入股、出租、转包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有偿转让,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促进依法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4.3 加大财政金融扶持

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贯彻落实财政支农相关政策,强化金融服务,加大对家庭农场发展的资金扶持。一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和新增补贴向家庭农场倾斜政策,进一步增加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资金规模,扩大对家庭农场的覆盖范围,提高发展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二是整合农业、国土、水利、交通、农业综合开发等各渠道项目资金,加快建设农机、育苗、烘干、加工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农村道路、沟渠、电力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家庭农场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优化金融服务,允许家庭农场以设备动产、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用设施等作为抵押,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扩大农业政策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

4.4 构建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

健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是发展家庭农场必须具备的外部环境条件,可以为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一是要不断开拓农业生产资料大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和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县、乡镇 (街道)、村三级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网络体系,促进市场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二是建立健全 “三位一体”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指导服务,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三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把家庭农场同大市场有机衔接起来,完善农产品的收购、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网络,提高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专业化水平。

4.5 培育家庭农场经营主体

现代的市场竞争要求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必须具备现代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要通过教育、引导、帮扶等形式,着力培育不同来源的农场主办好家庭农场。一是依托农广校、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有效载体,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市场意识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培育潜在发展家庭农场的种养农户;二是鼓励、引导工商从业者、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等有志于从事农业的群体到农村创业,围绕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规划,为其提供项目选择、咨询论证、土地流转、技术指导等服务,引导其创办家庭农场,培育新型的家庭农场经营主体;三是对于发展家庭农场基础条件较好的专业种养大户,要组织各业务主管部门与农业生产经营者建立 “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强化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对于符合条件又有发展家庭农场意向的,引导其创办家庭农场,着力提高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

4.6 完善家庭农场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保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加快完善家庭农场管理体系,为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建立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财务等管理制度,落实农业生产、销售、药品使用、废弃物回收等操作规范,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标准化应用的覆盖率;二是成立常山县家庭农场协会,充分发挥家庭农场行业协会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内部自我管理制度,加强对协会中家庭农场成员各项行为的约束和管理;三是开展农产品 “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加大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强化对家庭农场生产、贮藏、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监管,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品牌影响力。

[1] 黄延廷,崔瑞家.庭农场长期存在的原因探讨 [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5):1142-1146.

[2] 倪坤晓,沈学琴.浙江省慈溪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J].浙江农业科学,2012(11):1583-1586.

[3] 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5-8.

[4] 赵维清.浙江省慈溪、瑞安、建德三市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分析 [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171-174.

[5] 蒋辉.苏南地区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的探讨 [D].苏州:苏州大学,2008

(责任编辑:张才德)

F 306.1

:A

:0528-9017(2014)04-0612-04

文献著录格式:张志慧,周明火,樊明耀.加快发展常山县家庭农场的几点思考 [J].浙江农业科学,2014(4):612-615.

2014-01-22

常山县农技推广基金项目 (2013)

张志慧(1985-),男,河南驻马店人,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E-mail:zhangzhihuihn@aliyun.com。

猜你喜欢
常山县农场土地
农场假期
我爱这土地
学生作品展
农场
常山县图书馆推动有声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号农场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丰收的农场
常山县天马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