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甘谷话双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2014-02-09 11:56黄海英
文教资料 2014年34期
关键词:甘谷字组单字

黄海英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甘谷话双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黄海英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甘谷话共有4个单字调,分别为阴平312,阳平12,上声51和去声443。4个单字调两两组合可以得到16组双字调。声学实验可以客观地揭示出甘谷话双字组中每个声调处于不同位置时的音高情况。甘谷话双字调共存在10组语音型的连读变调,都属于前字变调。甘谷话双字调的连读变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简化型、异化型和中和型。

甘谷话 声学实验 双字调 连读变调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北部,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本文记录的甘谷县城关的语音。甘谷方言共有4个单字调:阴平为312,阳平为12,上声为53,去声为443[1]。古清声母平声字和古清、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为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和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为阳平;古清和次浊声母上声字今读为上声;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和古去声字今读为去声。

双字调是连读变调的最小单位,考察一个方言点的连读变调模式应该先从双字调开始。当前,甘谷方言的双字调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采用声学实验的方法对甘谷方言的双字调进行研究,为声调研究提供更为实证客观的考察手段,力求客观地揭示出甘谷方言的双字调特点。

一、实验材料和发音人

本文研究的双字组不包括后字为轻声的组合。按甘谷话4个声调两两组合选词,得到16种组合方式,每种组合保证选词至少10组,16个组合共160组词,320个音节,每个词读三遍。双字组基本上都是甘谷话的常用词,为了切分前后音节的方便,后字尽量不选零声母音节、鼻音、边音声母音节。本文将甘谷话单字调的4个调类分别用T1、T2、T3和T4表示。

实验发音人丁**,男,45岁,个体,初中文化,甘谷县城关人,平时语言环境为甘谷方言,没有受过其他方言影响,发音清晰。发音人在录音之前进行适当练习以求发音自然,录音时按照实验字表的先后顺序进行朗读。

二、声学数据的提取和相对化

本次实验的录音及语音分析均使用praat软件,编辑脚本程序后,每条声调曲线只取9点,即将每条声调曲线8等分,甘谷话双字组前后两音节的时长基本相同,所以各取9个点的数据,同一组样品在同样测量点上的数据进行平均计算,全部数据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和分析。为排除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实验结果之间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声调相对归一化的T值计算,

a为调域上限频率,b为调域下限频率,x为测量点频率,得出的T值就是x点的五度值。T值与五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为:0—1大体可以看成五度值的1度,1—2看成2度,2—3看成3度,3—4看成4度,4—5看成5度。

三、甘谷话双字调音高实验分析

根据基频均值和归一后的T值数据(见表1),我们分别作出了4个调类作为前字和后字时不同组合的音高曲线图。

(一)T1的音高分析

甘谷话双字调“T1+X”和“X+T1”组合的T值音高曲线图,分别见图1-1和图1-2。图中横轴为前后字各9个采样点,纵轴为五度值。公式为:

图1 -1“T1+X”组合音高T值图

图1 -2“X+T1”组合音高T值图

从图1-1看,T1作为前字时,声调调型全都发生变化,与单字调的312不同。存在三种调型,分别是中升调、低降调与低平调。T1位于T1前时为中升调,起点为1.44,终点为2.97,可以记为24;T1位于T2和T4前时,两条曲线起点接近,终点略为分散,可记为31;T1位于T3前时,音高曲线集中分布于0度到1度之间,降幅超过0.5度,结合听觉感知,可以记为21。

图1-2显示,T1作为后字时,起点和终点的分布都比较集中,都位于2度调域区间内,折点分布在在0度到1度区间,调型一致,均为降升调,与单字调的音高曲线基本相同,只是起点略低,可记为212。

(二)T2的音高分析

甘谷话双字调“T2+X”和“X+T2”组合的T值音高曲线图,分别见图2-1和图2-2。图中横轴为前后字各9个采样点,纵轴为五度值。

图2 -1“T2+X”组合音高T值图

图2 -2“X+T2”组合音高T值图

从图2-1来看,T2作为前字时,存在两种调型,分别是低升调和低降调。当T2位于T1、T2和T3前时,声调调型与单字调相同,只是终点有所提高,由单字调的2度升到3度,可记为13。当T2位于T4前时,声调调型与单字调不同,音高曲线整体位于0度到1度区间,降幅超过0.5度,结合听觉感知,可以记为21。

图2-2显示,T2作为后字时,声调调型与单字调基本相同。起点集中在1度区间内,终点分布于2度到3度之间。相对而言,当T2位于T1后时,升降幅度略大,在1度到3度之间,其余升降幅度仍在1度到2度之间。

(三)T3的音高分析

甘谷话双字调“T3+X”和“X+T3”组合的T值音高曲线图,分别见图3-1和图3-2。图中横轴为前后字各9个采样点,纵轴为五度值。

图3 -1“T3+X”组合音高T值图

图3 -2“X+T3”组合音高T值图

从图3-1来看,T3作为前字,存在两种调型,分别是低降调和全降调。T3位于T3前时为低平调,音高曲线分布在0度到1度之间,降幅超过0.5,结合听感,可记为21;T3位于其他声调前时,起点和终点的分布都比较集中,声调调型与单字调调型基本相同,终点未能降到1度,为2度。相对而言,T3位于T4前时起点略低。

图3-2显示,T3作为后字时只存在一种调型——高降调。起点分布略显分散,位于T4后时最高,T值为5,位于T2后最低,T值为3.99,相差1度,终点分布则比较集中。声调调型没有发生变化,与单字调的音高曲线相同,可记为51。

(四)T4的音高分析

甘谷话双字调“T4+X”和“X+T4”组合的T值音高曲线图,分别见图3-1和图3-2。图中横轴为前后字各9个采样点,纵轴为五度值。

图4 -1 T4+X组合音高T值图

图4 -2 X+T4组合音高T值图

从图4-1可以看出,T4作为前字,存在两种调型,分别是高升调和半高平调。T4在T3前时,变化幅度在4度到5度之间,可记为45,与单字调调型不同;T4位于其他声调前时,音高曲线集中分布于4度区间,可记为平调44。

图4-2显示,T4作为后字,存在一种调型。声调调型与单字调调型基本一致,在4度和3度之间浮动。T4处于T4之后时,音高曲线最高,其他三条曲线则比较接近,位于T3后最低。整体可记为443。

四、甘谷话双字组连读变调分析

(一)甘谷话连读变调规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甘谷话16种双字组连调组存在10组连读变调,都是前字变调,不存在后字变调。其变调规律见表2:(表左标明前字的调类,表端标明后字的调类和调值。空格表示不发生变调。)

表2 甘谷话双字组连读变调表

T1作为前字时,全部变调,存在3种变调调型。T1与T1组合时,前字变为升调24,即312+312→24+312;T1位于T2和T4前时,变为降调31,即312+12→31+12,312+443→31+443;T1位于T3前时变为21,即312+51→21+51。

T2位于T4前时变为21,即12+443→21+443。

T3位于T3前时变为21,即51+51→21+51。

T4位于T3前时变为45,即443+51→45+51;位于其他声调前变为44,即443+312→44+312,443+12→44+12,443+ 443→+44+443。

(二)甘谷话连读变调类型

甘谷话的双字组变调都属于语音型的连读变调,即“连读变调的发生只与语音方面的环境条件有关,而不论词汇和句法方面的因素如何”[3]。甘谷话双字组的连读变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简化型连调,“是为使发音省力而简化连调式的调型”[4]。甘谷话“T1+X”与“T4+X”组合中的“T1”和“T4”的变调都属于简化型变调;

二是异化型连调,“是为使字组内部相邻音节调型有所区别而发生异化”[4]。甘谷话“T1+T1”和“T3+T3”组合中位于前字的T1和T3的变调即为异化型变调,当然也符合简化发音的要求。

三是中和型变调,“是为减少连调式总数从而构建较为简化的连调系统而发生调类中和”[4]。甘谷话“T1+T3”、“T2+T4”和“T3+T3”组合中位于前字的T1、T2和T3都变成了相同的21调。

附:

表1 双字调前后音节音高数据(T值)

五、结语

本文通过声学实验对甘谷话16组双字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分别对4个声调位于前字和后字的音高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出甘谷话双字组共存在10组语音型的连读变调,可归为“简化型、异化型和中和型”三种类型。

[1]黄海英.甘肃甘谷话单字调的声学分析[J].语文学刊,2014(5):14-15.

[2]石锋.天津方言双字组声调分析[J].语言研究,1986(1):77-90.

[3]石锋.实验音系学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4.

[4]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J].方言,2004(1):16-33.

猜你喜欢
甘谷字组单字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西墓地2012~2014年发掘简报
找字组名言
拉丁美洲音乐
“青”字组字歌
河北大名话单元音韵母、单字调及双音节非轻声词连调的实验语音学初探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甘谷大象山石窟文物的化学保护及展望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及其在甘谷驿采油厂的应用
《通鉴释文》所反映的宋代单字音特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