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的情境效应

2014-02-09 01:51丁凤琴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助人态度效应

张 伟,丁凤琴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银川 750021)

助人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Eisenberg和Miller认为,真正的亲社会行为是指行为者试图帮助别人或为别人利益而做出行动,但并不期望获得奖励,也不是为避免惩罚[1]。对助人行为的研究多是采用外显测量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的发展,内隐助人态度成为当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者采用IAT实验范式,发现了大学生的内隐助人态度[2-3]。

此外,情境因素在内隐态度上的作用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4]。Nosek和Banaji研究发现,人们不容易接受情境变化对态度的影响[5],这是因为态度是人们一种固有的思想。但也有学者觉得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在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情境因素起到一定的作用,如,Blair在调查中也发现,若情境具有评价性特征,会让被试产生自动化的态度[6]。为此,本研究将证明大学生存在内隐助人态度,情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内隐助人态度产生影响,大学生对不同的情境具有不同的内隐助人态度偏好。对高校开展对大学生助人行为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宁夏大学51名本科生参加了实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剔除掉一个不符合要求的被试数据,共有50名被试的数据进入统计。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平均年龄20.22岁。

2.方法

(1)实验设计。实验采用2(被试性别:男或女)×2(主体词:自我词或他人词)×2(类型词:助人词或非助人词)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主体词和类型词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

(2)材料。IAT所用材料共20个词汇。分为主体词和类型词两类。主体词为“自我”和“他人”词汇。类型词为“助人”和“非助人”。助人词5个:帮助、募捐、救济、救助、捐赠。非助人词5个:拒绝、漠视、旁观、无情、冷漠。自我词为:自己、自我、我们、我的、咱们。他人词为:他们、别人、外人、他人、她们。

(3)程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七步实验程序。

3.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

1.数据的处理

参照以往研究者的计分方法,对内隐助人态度测量的结果,剔除反应错误率超过10%的数据,将反应时小于300 ms的记为300 ms,将反应时大于3 000 ms的记为3 000 ms。并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d值记分。被试在相容反应时上的平均值记为t1,在不相容反应时上的平均值记为t2,全部反应的标准差为SD,t2-t1/SD即为d值。

2.结果分析

对相容部分和不相容部分反应时进行配对t检验,t(49)=10.054,p=0.000。结果表明,不相容部分的反应时显著高于相容部分的反应时(表1)。这说明,被试都倾向于把自我词和助人词归为一类,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助人态度一致,如果被试的自我图式中存在着合理且很强的联系时,被试的反应就会很快,反应时间也就短;相反,如果将自我词和非助人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反,被试的反应也会变慢,反应时就加长。之后求得d=1.12,IAT效应是显著的。

对反应时进行2(被试性别:男或女)×2(主体词:自我词或他人词)×2(类型词:助人词或非助人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助人主体的主效应不显著,F=0.62,P>0.05;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0.07,P>0.05;助人类型主效应显著,F=5.61,P<0.05;助人概念词和助人属性词的交互主用极其显著,F=103.68,P<0.001;其他两两之间和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助人主体和助人类型的交互主用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表明,自我助人和他人助人差异显著,F=44.09,P<0.001,表明被试较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助人的;自我非助人与他人非助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43.85,P<0.001,表明被试较倾向于认为他人是非助人的。具体见图1。

图1 助人主体和助人类型的交互作用图

大学生存在内隐助人态度,这种内隐态度是稳定的还是存在一定的弹性呢?大学生是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表现出不同的内隐助人态度呢?实验二即研究这些问题。

二、实验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宁夏大学62名本科生参加了本次实验。剔除反应完全相同的2位被试数据,共有60名被试的数据进入统计。其中男生24人,女生36人,平均年龄20.18岁。

2.方法

(1)实验设计。采用2(情境启动:道德词或能力词)×2(助人主体:自我助人或他人助人)×2(性别:男或女)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情境启动和性别为组间设计,助人主体为组内设计。

(2)材料。首先请30个研究生通过自由联想法,搜集到道德词汇和能力词汇(谦虚的、道德的、诚实的、高尚的、仁义的、利他的、正派的、美德的、崇高的、同情的、厉害的、能干的、独立的、胜任的、超凡的、优秀的、娴熟的、机智的、博学的、突出的等);然后请心理学专业10名研究生通过K-B法选出15个道德词和能力词,这些道德词和能力词的频率均高于其几率水平;最后通过词汇评定法,对选出的词汇进行意义度、熟悉度和重要度的评价,选出满足条件的道德词8个:善良的、高尚的、无私的、友善的、美德的、同情的、道德的、利他的;能力词8个:能干的、胜任的、优秀的、机智的、突出的、出色的、杰出的、超凡的。

(3)程序。采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范式(AMP),具体流程见图2。

图2 AMP流程图

3.数据统计

采用 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

对“愉悦”反应比例进行2(情境启动:道德词或能力词)×2(助人主体:自我助人或他人助人)×2(性别:男或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助人主体的主效应显著,F=84.95,P<0.001,我助人的积极比例显著高于他人助人;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3.50,P>0.05;情境主效应显著,F=295.98,P<0.001,道德词的积极判断比例显著高于能力词,说明道德词引发了被试的积极情感,导致他们对后面无意义目标刺激图片的积极判断显著升高,表明被试对助人道德情境的偏爱。助人主体和情境类型的交互主用显著,F=372.43,P<0.001;其他两两之间和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

助人主体和情境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简单效应表明:在道德情境下,我助人和他助人存在显著差异,F=388.27,P<0.001,表明被试在道德情境下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乐于助人的;在能力情境下,我助人和他助人存在显著差异,F=42.09,P<0.001,说明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他人是乐于助人的。具体见图3。

图3 助人主体和情境类型在“愉悦”反应比例上的交互作用图

三、讨论

内隐联想测验可以对内隐态度进行间接测量[7]。实验一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内隐助人态度,即当大学生将自我词与助人词归为一类时的反应时快;而当把自我词和非助人词归为一类时,其反应时长。说明个体在进行助人评价时都倾向于对自我助人的积极偏好,并且男女被试都表现出这一倾向性,这与国内学者汪伟[8]、蒋达[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个体在对行为习惯化之后会存在一系列潜意识的自动化的且不需要个体进行意识控制的心理加工过程。助人概念与自我概念在被试的头脑中进行了联结,因此对它加工更为容易,被试对它的反应时也相对短,这表明了被试内隐助人的倾向。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被试内隐助人态度的情境效应非常显著,能力情境启动后面的积极选择比例为0.41,远远低于道德情境启动后面的积极选择比例0.60。这说明参与本实验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道德情境条件下的助人。一方面,可能与文化背景有关,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德”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0],尤其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另一方面,本研究中的被试是大学生,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道德品质是他们从小到大就耳濡目染的,能力因素对他们助人态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面临两种不同的情境时,被试更倾向于选择道德情境。

四、结论

(1)大学生存在内隐助人态度且不存在性别差异。

(2)被试在道德情境下的内隐助人态度高于能力情境下的内隐助人态度。

[1] Eisenberg,Miller.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7,101:91 -119.

[2] 程德华,杨治良.移情能力与内隐助人倾向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6):1314 -1317.

[3] 汪伟.IAT在内隐助人态度上的应用[J].心理学探新,2008,28(3):93 -95.

[4] Casper C,Rothermund K,Wentura D.Automatic stereotype activation is context dependent[J].Social Psychology,2010,41(3):131 -136.

[5] Nosek B A,Banaji M R,Greenwald A G.Math=male,me=female,therefore math ≠m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3:44 -59.

[6] Blair I V.The malleability of automatic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2,6(3):242 -261.

[7] 卢芳芳,张进辅.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36 -40.

[8] 汪伟.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0.

[9] 蒋达,王歆睿,傅丽,等.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1):79 -82.

[10] Fitzsimons G M,Bargh J A.Thinking of you:Noneonseious pusuit of interpersonal goals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ship artie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148 -164.

(责任编辑 张佑法)

猜你喜欢
助人态度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