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里的金玉文化内涵

2014-02-12 14:27方勇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5期
关键词:佩玉如玉玉器

方勇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玉文化的悠远和它为国人的喜爱之深厚是紫砂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中国人对玉的使用由劳动工具而为装饰用品再为祭祀礼器,更兼其具有身份象征、避邪防身的作用,故而国人赋予它种种君子的德行,直至成为儒家文化中完美人格的象征:“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充耳秀莹,会弁如星;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两千多年以来,人们爱玉、佩玉、赠玉,一块温润、清凉、通透的美玉呈现了多少匠人的琢磨工夫、文人的艺术情怀,又寄托了多少君子的道德操守、精神追求,乃至宗教心灵。除了玉,几千年来还有什么器物能如它一般和人们的身体与心灵贴得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说,玉用它的材质之美、肌理之美、气质之美,雕琢着中国人温良、坚毅、纯净、朴雅的心性。对玉的雕琢是“小技”,又是“大道”,无数匠人在雕琢、打磨一块块美玉的同时有没有想到,这些美玉也将会雕琢、打磨、感染着一代代中国人,造就出如玉的君子?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雕塑史》中论述古人重玉的传统时说:“安邦国则有六瑞;礼天地四方则有六器;礼天以苍璧;礼地以黄琮;礼东方以青圭;礼南方以赤璋;礼西方以白琥,礼北方以玄璜。用玉之途甚广,用玉之风甚盛,玉在当时社会中实占重要之位置。其价可使“小人怀璧其罪”,其高尚可使‘君子比德于玉’,又能使孔子‘鞠躬如也’。”

紫砂的气质和玉是不谋而合的,它们都给予人们以心灵的宁静与平和。紫砂幽雅如玉,它没有金银的耀目光彩,只安静在那里,幽幽然而不语,它紫得朴实又厚重,即便红也红得温和。时大彬也罢,陈曼生也罢,所需不过清雅的一壶茶;邵大亨也罢,顾景舟也罢,所求不过是坚实质朴,幽雅如砂。紫砂温润如玉,它是阳羡溪头的一丸土,经历火的煅烧,水的滋养,褪尽铅华与火热,温而不失个性,润而保有筋骨。待到火气、土气、水气通通褪尽,它就是如玉的君子。紫砂内敛如玉,它深埋土层之下,亿万年的等待换来五色光芒。它不事张扬,不做雄豪语,只与茶作无声的交流,默默地助着茶香,解着茶语。紫砂纯净如玉,历史上虽曾在它身上进行着“涂脂抹粉”的彩釉装饰,但最终它依然素面素心,本色示人。一壶侍一茶,它吸纳着茶的清心,养着自己神韵,它的纯净与茶人的精行俭德相得益彰。于是吴梅鼎说:“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廷;近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随珠之与赵璧可比,异而称珍者哉!”林古度说:“荆溪陶正司陶复,泥沙贵重如珩璜。”任安上说:“洞山茶,少山壶,玉骨冰肤,虽欲不传,其可得乎!”玉与紫砂的精神气质在明清文人眼中是二是一,且紫砂更具一份实用之功,更甚于玉。

除了在整体造型上从玉器上汲取设计灵感,在纹饰、线条、雕刻上紫砂壶也对玉器多有借鉴。中国的艺术作品和西方艺术有一点很不同,就是非常重视线条,无论雕塑、绘画、书法还是建筑。这可以在汉代的玉雕,初唐佛像造像的衣褶和大量的浮雕作品中得到印证,它们不注重立体性,而注意流动的线条。当然,审美意义上的线条绝不是任一自然线段,而是使形体化成为或飞动或端庄的重要方式。所以玉雕的线条处理方法就给紫砂壶的设计和装饰带来了许多可以借鉴之处。比如玉雕中的曲线用得好会使器物整体有种流动感,而又不失力度。否则要么生硬、板滞,要么软弱无力。而玉器中的直线通常使之呈现出挺拔、向上的感觉,紫砂壶借鉴玉器的直线处理方式会使砂壶具有挺拔、硬朗的气势神韵和阳刚之美。玉器的线条,尤其直线并不是僵直、板滞的,而是在直线中寻求变化,以做到直而不板、轮廓分明、刚中见柔。所以紫砂壶线条装饰也不同于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它们往往含有曲线的成分,大都是以直线为基调中保持有曲线的内涵。

还有一些玉器的造型元素部分地被引用到紫砂壶中,比如玉如意、玉夔龙、玉夔凤、玉虎等等,它们往往出现在砂壶的钮、把、流等处,显得古穆秀雅,起到对整壶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装饰效果。至于清代中期由朱石梅开创的紫砂锡包镶玉壶,则直接把玉镶在壶嘴、壶把或壶钮处进行装饰反而流于表面化,显得不甚相容。但此种三镶壶毕竟体现了人们对紫砂与玉器亲密关系的认同。《礼记》上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石所隐含的德行人格象征意义已远远超出器物本身。紫砂亦然,明清以来,它不仅在民间成为重要的茶具,在文人雅士的意识里,它亦具备了素雅、温润、平和的君子之风。文质彬彬在说君子,说玉器,也是在说紫砂。

[1]《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 吴山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9年版

[2]《简明陶瓷词典》 汪庆正主编 上海辞典出版社 1989年版

[3]《中华文物鉴赏》 罗宗真、秦浩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猜你喜欢
佩玉如玉玉器
Giraffes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姜永满
西汉玉器的鉴定
女人如玉
最美大同我爱你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佩玉琼琚,洵美且都
美人如玉初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