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思维:英语写作的核心运作机制

2014-02-12 15:19杨庆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外语隐喻概念

杨庆华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21)

隐喻思维:英语写作的核心运作机制

杨庆华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21)

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翻译式写作”。通过分析隐喻思维在写作过程中各方面的功能体现,指出从思维层面探讨才能根本解决该问题,英语写作教学必须以培养隐喻思维能力为基点。

认知;隐喻思维;英语写作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行文中总夹杂着直白式语言和汉式表达,同时文章形式单一,内容贫乏,言之无物。Danesi曾提出外语学习者最大的问题是概念问题,因为对目标语与母语概念系统差异认识不足,虽以目标语形式结构表达,但仍用母语概念结构思维,就导致不地道现象[1]。想让学生写作有质的飞跃,就得让其释放思想,准确达意。为此,应提倡用外语思维,即隐喻思维。

一、外语思维

蒋楠通过语义相关判断和句子填词两种研究方法,对外语学习中能否形成新的概念系统做分析后发现:许多外语水平不错的学生与外语相联结的概念系统仍是汉语的概念系统[2]。因为许多概念反映了一个文化、民族特有的现象,所以大量新概念的形成依赖于对该文化的深刻了解。而外语学习者实际使用外语机会有限,少有形成新概念的条件。同时,学习者已形成的母语概念系统会抑制相近概念的形成。不过蒋楠又指出,外语思维是指在外语使用过程中直接使用外语,而不经母语转换、翻译。从该定义出发,外语思维当然可能做到,也应大力提倡,因为经翻译的外语既不地道,也不流利[3]。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活动,因此从思维深度来探讨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形成外语思维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二、隐喻与思维

随着隐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哲学、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已从狭义的修辞理论转为从认知高度出发的认知理论。Lakoff&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其工作机制是将源域中熟悉、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中陌生、抽象的概念上[4]。这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机制能让人们在不同概念和表达中找到相似点,从而建立思维上多维度的联系。同时隐喻相似性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相对于人们的身体经验而言,是可创造的,正是这样不同的体验认知带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极大开启了人们的想象力。由此,隐喻式思维方式和其他感知方式一样,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5]。基于思维隐喻性这一特点,谢之君提出要真正做到用英语思维,首先需要了解英语隐喻认知的来龙去脉[6]。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隐喻思维意识这个话题便应运而生。

三、隐喻思维在英语写作各环节中的运作

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是隐喻思维过程的结果,自然也具有隐喻性。写作是思维与语言的结合体,培养隐喻思维应该能对写作教学各方面提供契机。

1.隐喻思维系统性对表达流利度的阐释力

隐喻思维的系统性一方面指一概念隐喻派生出的多个隐语表达式是成系统的,因为经验具有完形感知结构,这个多维结构的整体使隐喻内的映射具有系统对应关系[7]。另一方面,该系统性指当同一系统中隐喻激活时,它连接的本体和喻体结点激活各自所在子系统,从而促使其他系统隐喻激活,衍生出一系列对应关系[8]。隐喻概念的系统性为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提供了可能性,实现一物多喻或一喻多物,并以成系统的隐喻表达式体现出来。

莱克夫和约翰逊考察了大量英语语料,统计得出普通语言中约70%的表达式来自隐喻概念,同时指出隐喻式表达不仅体现语言表层结构和其概念底层结构相匹配,且更符合日常语言表达习惯[9];同时,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某事物如果与另一事物联系起来,它们产生的常常不是某个单一的隐喻表达,而是一系列表述,这反映出对该事物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这种具有派生性质的隐喻思维机制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已有隐喻表达式中产出更多相关丰富的表达式,从而能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2.隐喻思维相对性对表达准确性的阐释

不同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时都遵循隐喻性思维规律,不同程度会形成一些相似经验,在语言上则体现为形成一些类似的概念,如英汉都倾向以“液体”来描述情感。不过,由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经验认知不同,以及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信仰不同,各民族或文化语言社团的隐喻系统必定存在差异,其认知结果也相应存在差异。如英汉都有“愤怒是火、是热”的隐喻概念,不过英侧重“愤怒是热的液体”,如“He is steaming.He gave vent tohis anger in speeches.”;而汉侧重“愤怒是热的气体”,如“气势汹汹,怒气冲冲”。

由于隐喻是历史文化的体现,不同语言隐喻系统会有差异,每种语言都有其具体的隐喻化系统,所以语言不但表面上作为结果的符号不同,其形成过程的经验内涵、价值取向也不同。因此,在写作中引入隐喻思维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其认识到英汉隐喻思维的异同,找出认知方式的差别,便能透过语言表面形式看清其中蕴含的概念隐喻,减少母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实现富有英语文化内涵的语言输出。

3.隐喻思维解释抽象概念对抽象题材的阐释

隐喻思维过程具有从熟悉到陌生,从一般到个别,从已知到未知的特点,能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新的抽象概念[8]。比如科学家初获发现新事物时往往根据新旧事物的共性,将已有概念系统的特征映射到新概念,从而构建新的表达式,使之通俗易懂,如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鼠标(mouse),医学上的“大出血(haemorrhage)”喻指资金大量支出或价格大幅下跌等。隐喻思维对抽象概念的这种阐释力能让一个词关涉多个领域、多层涵义、多种意象,扩大了词汇使用范围,也使表述言简义丰。

在写作抽象题材时,抽象概念由于与具体感官体验脱离而不易理解,但通过隐喻思维联结就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例:Love is the harmony between two congenial young people,the symphony of two pure souls. Love is the lyric music piece played on a violin in a moonlight spring evening,the clear stream meandering skittishly in the morning.It is the knock on the gate of the heart,the marvelous wine that makes people more efficient, more creative and more imaginative.love是极其微妙、复杂的感情活动,若用心理学术语来解释,可能洋洋千言却使人云里雾里无法理解,若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其语义又索然无味。这段文字通过一个个形象的隐喻意象将“爱”和生活的点滴联系起来,丰富多样的表达让人们深入而贴切地理解了“爱”这个抽象的概念。

4.隐喻思维联想映射机制对篇章构思的阐释

隐喻思维的首要运作机制是通过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或经历另一个概念领域结构。这种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新角度,为人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间架起联想桥梁,从而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特征的联系,这种联想反射在写作中就是所谓的灵感。研究写作思维的学者认为:最初构思时,在隐喻中发现的某些相似点往往比开头段落的作用要深沉得多[11]。这是因为一个隐喻概念的确立往往就是一个思路的确立,思路一旦确立,被激活的思绪由此伸展,从而层层深入,环环铺开。如:A good book may be among the best of friends.It does not turn back upon us in times of difficulties or distress.It conceals nothing when you“talk”with it.If you are ignorant,it will not laugh at you.It does so much to lighten and brighten our lives,and gives us strengthen and knowledge.It always greets us with the same kindness,amusing and instructing us in youth,and comfortingus in age…在此例中,作者先在朋友与人、书籍与人这两种关系中找到相似点,确立“书是好朋友”这个隐喻命题,而后由该基本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这个中心意象引申出的书-人-朋友之间多重相关的次要意象[10]。在这个思维过程中,隐喻提供的就是一种组贯语篇的构思图式,使整个语段具有凝练的连贯性。由此可见,隐喻思维机制具有能使概念隐喻的内涵得到共享,从而促成语篇连贯构思的特性,这对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鉴于隐喻思维在写作中的种种功能,在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过程,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母语隐喻性认知机制与目标语认知机制的差异,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跨越这些差异,进而提高写作能力。至于成人习得者在多大程度上能用隐喻思维,有哪些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影响需做实证性研究。正如谢之君指出的那样,仅反复证明隐喻是种具有广泛解释力的思维认知模式远远不够,它的重要价值更在于应用,而这种应用型研究是种趋势,有相当多领域有待研究,前景广阔[13],希望教学同仁能加入这个行列,为外语教学添砖加瓦。

[1]Danesi,M.1995.“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 guages:The role of conceptual fluency”[J].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5(5):38-46.

[2]蒋楠.外语概念的形成和外语思维[J].外语学刊,2004(11):380-385.

[3]蒋楠.怎样认识用外语想[J].现代外语,1988(1):34-38.

[4]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6,81,88.

[5]胡文芝.写作中的隐喻思维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12):110-112.

[6]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6,164.

[7]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2002 (1):47-52.

[8]胡文芝.写作中的思维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12):120-125.

[9]唐纳德·麦奎德,罗伯特·阿特温.写作中的思维训练[M].吴其馥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0]杨文滢.写作和阅读中的隐喻思维[J].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1997(2):57-60.

编辑 :朱荣华

G642

A

2095-8528(2014)02-020-03

2014-09-22

本文为四川音乐学院科研项目“英语写作过程中的隐喻思维研究”(项目编号:CY2014104)的研究成果。

杨庆华,(1976-),女,汉族,四川安岳人,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学历,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隐喻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幾樣概念店
《活的隐喻》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