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科研建设与启示

2014-02-12 15:19徐纯钱逸秋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学研究企业

徐纯 钱逸秋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科研建设与启示

徐纯 钱逸秋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

通过研究德国各联邦州应用技术大学应用科研建设情况,总结应用科研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中具体的建设形式与特色,对我国高职院校如何进行科研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应用科研建设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应用型科研的历史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兴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德国的高等教育决策者并没有将科研和发展看成是应用技术大学的任务。绝大多数应用技术大学都沿袭其前身教学机构的传统,不涉足研究活动,而主要局限于教学活动。只有个别州的应用技术大学可以开展与教学相关的研究。直到1985年《高等学校总纲法》(Hochschulrahmengesetz)得到修改之后,应用技术大学方才获得了从事应用性科研和发展的任务。随后,各联邦州也相继修改了本州的高等学校法,赋予了FH从事应用性科研与发展的使命。此后,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逐渐成为应用技术大学除了实践性教学之外又一个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标志。正如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BMBF)所指出的那样,FH的科研是以应用为导向和贴近实践的,它并不是去寻找“最高真理”,而更多的是寻找马上可以付诸实施的问题解决方案。

德国政府着力引导和大力支持FH开展应用型科研。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专门设立了针对FH的科研资助路线,并且鼓励FH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研究。例如,为了增强FH的科研竞争力,使其有能力和综合性大学一样通过竞争获得第三来源资金(即来自欧盟、联邦政府、德国科研联合会等的科研资金),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于1992年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性科研和发展”专项资助路线。2003年,联邦教育与科研部调整了资助路线的方向和重点,将重点放在资助FH与经济界、综合性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所开展的合作研究。资助路线的名称也相应地被改为“应用技术大学与经济界联合从事的应用性科研”。这条资助路线旨在增进应用技术大学与校外伙伴联合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促成知识和科技的转化,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加强FH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让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与应用性科研项目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二、科研建设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施

1.建立专门的应用科研研究所

多数应用技术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应用研究所(Instituten für Angewandte Forschung),简称为IAF。应用科研研究所如同学校的科研组织协调中心,负责协调学校整体的科研活动,聚焦校内的重点专业领域,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握学校整体的科研发展方向,为学校富有前瞻性、高效与符合成本效益的科学研究提供物质与技术保证。应用研究所(IAF)如同一座桥梁,将教学、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联结在一起。

2.成立跨专业应用研究机构

近几年许多应用技术大学结合校内多年来的专业建设发展经验和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特点,建立跨多个专业、跨多个学院的独立研究机构,将各校区、各分院的重点特色集结起来,直接面向工业领域技术转化项目,吸引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共同参与设计方案,以培养师生用跨专业的眼光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跨专业的研究机构为师生营造了非常开放、自由的研究氛围,只要学生对机构公布的某项研究主题或毕业设计题目有兴趣,都可以通过注册申请加入。研究所试图通过项目方案设计、开发研究、毕业设计、实验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按照工程师的思维与行动去工作。

这些研究机构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开发,不仅满足了中小型企业产品创新研发的需求,也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注入了活力。例如埃斯林根的可持续能源技术与移动技术研究所,跨越了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楼宇能源、环境、机电一体化与电子技术等六大专业领域。学生们通过参与工业中实际问题的研究,既可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又能够了解其他领域的专业技术,掌握不同领域间交集共融的知识。

3.实施科研资助计划

为了鼓励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培养未来工程师的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专门设立了针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资助路线,即“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资助路线,资助项目覆盖工程科学、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等三大领域。例如推进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相互合作的FhprofUnt项目、支持培养工程师科研能力的青年工程师项目,SILQUA-FH项目是为提高老龄化社会的生活质量而开展的社会创新项目,为FH在社会公共服务与健康领域提供了一系列研发项目。为了更好地配合气候、环境与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BMBF推出了ProfilNT专业技术项目,使FH与其他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地区创新技术与工艺、生命科学的研发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帮助学校组建科研水平较高的青年科研团队。

科研资助的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欧盟、州政府、商业企业部门、基金会、研究会、协会及其他私营机构。科研资助计划由联邦国家政府主导,例如联邦科研教育部、联邦经济部、联邦农业部、以及联邦水利部都积极地给予资助,推进应用科研领域的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联邦国家政府在对应用科研资助路线中始终扮演着核心的角色,联邦教育科技部主要代表国家负责整个资助路线的实施,并与各联邦州政府讨论实施中的细节问题。通过启动不同类型的合作项目,为应用技术大学与多方(欧盟、联邦政府、州政府、企业、综合性大学、基金会、科学研究会)合作搭建互通互联的桥梁。资助路线的方针通过与企业合作(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或其他实践类型组织的合作来加快、强化应用型知识与技术工艺间的转化,在科研促项目中培养教师与学生应用科学研究的能力,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密切联系。

4.建立技术转化中心和技术应用中心

史太白基金会在技术转化方面是最为著名的技术服务机构,建立于1971年,拥有来自各专业领域的专家4000名,他们思维敏捷灵活,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史太白基金会致力于推进创新、启发灵感、促进科技创意的实现。德国大多数的应用技术大学都与史太白基金会开展合作,建立了校内的史太白技术转化中心。该中心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技术设施,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来实现技术转化的成果,并创建了高校与经济界间的技术对话平台,也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创造了参与科学研究的锻炼机会,其不断创新的技术得到了师生的充分信赖。

5.开设高等双元制课程

高等双元制课程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新探索。早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德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单纯以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兴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服务类企业的用人需求,代之而来的是既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受到市场普遍欢迎。为此,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设置了双元制课程,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特别是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贯穿于课程的始终。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与企业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教授的个人情感因素也造成了应用科研对中小型企业实现技术转化的偏爱,这一因素对增进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间的信任、企业与学院教授间的信任起了重要作用。学生参与的每一项实验、企业实习、科研项目,大多来源于企业实际生产技术、工艺过程中的问题。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均由所在的实习企业拟定范围,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围绕一项复杂的企业生产运营问题,通过已学的知识,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理论研究部分的基础,将习得的技能与知识运用到实证部分的探索中,独立完成该项问题的研究。

6.与综合大学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

鉴于近十年来对社会经济做出的突出贡献,一些成绩卓越的应用技术大学开始被有名的综合大学接纳,尝试双方联合培养博士生,遵循该综合大学的博士生管理制度。应用技术大学将校内的研究生院作为博士合作项目的实施中心。申请得到批准的博士生要签署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大学的合作协议,应用技术大学会为其安排其所学专业领域的资深教授,后者与综合大学的教授共同指导他完成博士论文,并在科学研究上给予引导与帮助。

应用技术大学定期举办与博士研究生间的专业交流,促进学校与个人间的相互支持,也召开不同专业主题的讲座与研讨会,以促进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性大学间的学术交流。应用技术大学将开展的一些校企合作实践项目运用到博士合作联合培养中,通过综合性大学的参与支持来弥补应用技术大学学术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的缺陷。

三、科研建设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作用

1.增进学校与社会多层面、多形式的交流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设立独立的应用科研研究所,与多方合作定期举办多形式的科研活动,例如各专业领域的创意博览会、专业研讨会,联系当地企业、工商会、研究机构、协会,聚焦重点专业领域与新技术领域开展对话与交流,使学校深入了解当地经济的特点、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企业的需求。同时也让其它层面了解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结构、科研建设发展水平,增加学校与校外机构、企业的沟通机会,寻求深入合作的契合点。

2.跨专业研究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德国资格框架第六级对高等院校培养能力资格的设计,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应具有解决实际生产管理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应用技术大学通过成立跨专业、跨学院的校内研究机构,将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技术研发项目根植于课程教学中,为不同专业的师生创造深入交流的机会,锻炼学生跨专业的思维与视角。跨专业的研究内容不仅提高了师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也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实践内容。

3.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2011年德国联邦教育科技部将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建设路线分为四个方向: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变革中的社会、服务于青年一代、服务于创新科技。因此企业始终是应用技术大学科研服务的重心。首先在外部条件上,应用技术大学以其现代化的实验室、科研项目运行中心等为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其次,应用技术大学还专门设有校企合作中心,用来举办校企研讨会、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等。第三,为了给企业提供最新的科研动态信息,应用技术大学还与所在地区及跨地区的科研协会、专业机构保持着深厚的联系,定期开展与科研、专业协会等部门的深入交流,及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科研成果信息,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项目。例如柏林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研究所与柏林其他应用技术大学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当地中小企业开展跨界科研项目,帮助企业实现了更加合理的管理结构与生产流程。

在全球能源环境频生危机的今天,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意识到,科学研究不仅在于追求其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培养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因此他们定期为合作企业的员工举办继续教育培训,以期从专业技术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特别是培养他们用发展的眼光思考自身职责的习惯。

四、启示

1.将应用研究作为高职院校的着力点——用科研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我国一段时间内曾将高校分成几类,例如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等,高职属于教学型大学。虽然高职是专科层次的教育,但也是大学的一种类型。所谓大学要具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我国高职院校第一功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第二则是开展应用型研究,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第三应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通过应用型技术研发,提高社会服务附加值,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高职学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开展应用型研究首先可以锻炼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直都是职业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从来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通过应用型研发使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能够跟上一线技术发展的水平。此外可以培养优秀的学生,要把研究工作与学生培养联系起来,通过科研项目植入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提高教学的质量。

2.开启跨专业跨地区的科研合作——增加应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合作一直强调跨专业性的特点,即应用性的科研不是为了解决单一领域的单一问题。因为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综合问题,需要运用多个专业领域的理论实践知识,集结多方层面的智慧。跨专业、跨学校开展科研合作不仅可以扩大学校与企业、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可以共同探讨实践热点问题,挖掘科学研究的契合点,各方通力合作、共研共享,从而提高技术转化成果的质量,扩大应用研究辐射的范围,更深入地了解分析一线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建设还处于研究单一领域、单一问题的程度,可以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在校内建立独立的跨专业应用研究所,先集结校内各专业领域的优势,通过校企对话交流平台,了解企业的需求,发挥协同效应、深入校企合作,实现跨专业的科学技术转化。有能力的学校可尝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与若干专业学科互补的高职院校形成科研联盟,共同为地区产业提供科研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地区的科研技术转化,带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8月23日在天津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会”,来自京津冀区域的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140余家组织机构达成合作共识:共同建立“京津冀一体化”五大合作平台与四个运行机制,共同致力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这正是从职业教育的层面,跨地区跨专业跨行业进行科研建设合作的突破与尝试。作为发展建设比较成熟的高职示范院校,如何通过政府的引领、行业的指导、构建京津冀地区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3.开展多形式多方参与的科研合作——提高技术转化成果质量

纵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建设,既有政府主导下的科研资助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高等双元制课程,又有与综合大学开展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此外参加科研建设合作的还有科研机构、学会、工会等。我国的高职院校是否可以通过增加与综合性大学合作的比重,获得在基础研究上的学术支持,从而提高科学技术转化成果的质量,也减轻了应用技术大学独立承担研发项目的难度。对综合大学而言,积极参与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既为师生营造了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研究平台,也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Wissenschaftsrat(Hrsg.).Empfehlungen zur Rolle der Fachhochschulen im Hochschulsystem.Berlin:Wissenschaftsrat,2010.7.

[2]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Hrsg.).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Bonn:BMBF, 2006.

[3]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Hrsg.).Forschungslandkarte Fachhochschulen.Bonn. BMBF,2004.

[4]Stefanie Heiden(Hrsg.).Fachhochschulen als ideale Forschungspartener für KMU.2010.11.

[5]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Hrsg.).InnovativeLösungenfürWirtschaftund Gesellschaft.Bonn.BMBF,2010.

[6]Sekretariat der Ständigen 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 der Lände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Hrsg.).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11/2012.Bonn.KMK,2013.

[7]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Hrsg.).Angewandte 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 im Verbund mit der Wirtschaft.Bonn.BMBF,2013.

[8]Sekretariat der Ständigen 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derLänderinder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Hrsg.).Synoptische Darstellung der in den Ländern bestehenden Möglichkeiten des HochschulzugangsfürberuflichqualifizierteBewerberohne schulischeHochschulzugangsberechtigungaufder GrundlagehochschulrechtlicherRegelungen.Bonn. KMK,2014.

[9]Rektor Prof.Dr.-Ing.Bernhard Schwarz. Struktur-und Entwicklungsplan 2013-2018[EB/OL]. (2012).(2014)http://www.hs-esslingen.de/fileadmin/ medien/einrichtungen/Struktur_und_Entwicklungsplan/ SEP_HE_17_Dez_12.pdf.

[10]BIBB(Hrsg.).Duales Studiums weiterhin im Trend.Bonn.BWP-Plus,2013.3.

编辑 朱荣华

G712

A

2095-8528(2014)02-047-04

2014-09-30

此文系2013年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校收科研课题“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科研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dkt2013-021)的研究成果。

徐纯(1983-),女,天津市人,硕士,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教育研究所馆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钱逸秋(1963-),女,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德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研究、机电工程。

猜你喜欢
大学研究企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企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企业
企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大学求学的遗憾